•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穩民心以振經濟,企業等待致勝一擊 | 寫給中國經濟的春天

    穩民心以振經濟,企業等待致勝一擊 | 寫給中國經濟的春天
    宋向前
    疫情指南
    2020-02-08
    6.6萬

    你內心肯定有著某種火焰,能把你和其他人區別開來。


    ——約翰 · 馬克斯韋爾·庫切《青春》


    苦難不期而至,卻比安逸更讓人接近真實世界。

    至苦至真的年代,習慣困難將成為公司運營的常態,而常態化的困難也會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時代注解。應對越發復雜的局面,方向和方法雙雙不可或缺。“六穩”更是中央近期發出的最有力的方向性信號之一。但關鍵時期,穩什么最重要?穩民心。

    開宗明義,首先談談盡快出臺托底政策的意義到底有多大。這一點可能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

    如果說這次新冠肺炎真的是危中有機,轉危為安的關鍵就在于重裝系統,刷新認知。對國家、企業乃至個人而言,這都是撲滅不破的法則。

    破舊立新需要一個“破”的動作,這個動作夠狠夠快夠精準,立新的過程就來得更及時更有效。動作漂亮重要嗎?重要。但不僅能贏得這次抗疫的勝利,更從根本上把危難時刻變為深化改革的良機,才是當前最重要的。

    全球社會都正處于一個高度耦合的系統環境中,蝴蝶效應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窮則獨善其身的年代早已不再,一呼一吸之間,你我都命運攸關。全球對世界衛生組織的微詞,其他國家對中國此次疫情的反應等等,多少都側面驗證了這一點。

    也正是因為系統之間如齒輪般的緊密咬合,導致最細小的故障都可能引發系統性崩潰的風險。馬爾科夫模型告訴我們,歷史本身就是個怪圈,當前社會治理的綜合措施暫無法從體系上改變未來事件發生的概率,最終我們仍然會回到老路上去。

    就像一個有煙癮的人,有人在他旁邊拿根繩子訓誡他,或許能讓他一周不抽煙,但他心里的抵觸情緒卻會更強。如果你有辦法成為他的良師益友,幫助他培養新的愛好和習慣,這才會真正讓他戒煙。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拿著繩子的人是誰?又如何成為良師益友,從根本上改變局面?


    危難時刻必是一次大考,還不帶模擬的。國家的社會治理結構、處理危機的效率、分層管理的能力,道道都是必答題,也句句都是必選項。

    一直以來,我們自上而下社會治理的核心都是維持全社會和諧與穩定繁榮。但這一策略總免不了掉入路徑依賴的陷阱,不僅沒有改變系統可能面臨崩潰的概率,反而將其中的風險因子一再平滑。異動看不到了,崩潰的來臨就變成了“一夜之間”。

    正如這次新冠肺炎給人的感覺一樣,許多武漢人在大年三十回家的車上,才親眼看著疫情“一夜之間傳遍朋友圈”。但是車都上了,大家只好硬著頭皮沖進了疫區。

    戲劇人曹啟泰說,那些讓我們覺得忽然的事情,從來沒有忽然過。

    政府應當轉變思路,站在社會公共產品供給和服務者的角度上,更強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服務者的角色定位,用更為敏感的社會感官發現系統異動,高效迅速地抑制可能爆發的系統性風險,并由此提升整個社會共同抗擊風險的能力。

    所以,疫情帶給我們的第一性思考,是政府應當摒棄當前社會治理模式的上帝視角,下沉到真正的社會公共生活服務中去,適應四中全會提出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的方向性指引,真正走向現代化的管理模式。

    沒有比考砸之后更珍貴的頓悟時刻了。這場疫情,前所未有地凸顯了精神自立與社會自治的重要性、緊迫性,也提供了恰逢其時的技術環境、物質條件和社會立場。

    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治理和企業管理不存在本質差異。我常跟企業說,內部價值經營和外部價值創造是未來企業生存的第一大競爭力。對于一個國家而言,人民群眾是它需要琢磨的精準市場人群,社會系統的管理能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能力可以看作是內部價值,而國際社會上的聲譽、國家的品牌形象則是其外部價值。

    中國不僅是個國家,它在全球市場上更是一個品牌。傳遞出屬于中國的品牌內涵,講好這個國家的故事,才是真正的“中國好聲音”。

    再深一層說,除了思想上轉換政府角色的定位,這更是各個地方大刀闊斧地推進產業結構轉型的最佳戰機,各地百姓們也正擦亮眼睛、端著心地細細品鑒,地方政府對重建災后經濟,到底注入了多少信心。

    這是出臺多少臨時性經濟托底政策的差異嗎?不,這是對當地經濟發展雄心和目標的差異,更是對政府對未來社會藍圖描繪能力的一場大測驗。

    當然,各地方都面臨產業環境、經濟結構、財政實力等許多不同。但大災之后有大建,大建之后必有大變。災后重建歷來都是地方政府重新梳理政策招商引資、重整產業結構、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絕佳窗口期。

    經濟增長的大比拼,從托底政策的制定時就已經開始了。有魄力的地方政府下發數十條政策,招招護住心臟;而有些地方政府卻仍然采取跟隨策略,小心翼翼。

    歷史總會重賞大災面前臨危不亂、轉危為安的人。決心是所有災難事件的大敵,在立春之際,我們亟需破舊除新之勇。這對于各地政府而言才是真正的“打掃屋子迎新客,除去鄙習見佳人”。

    那么,結合當前地方政府已經出臺的政策,改革的進度條加載了多少呢?我的判斷是,不僅進度條加載太慢,整個系統的CPU都必須加速運轉。

    我很早便發出政府出臺減稅讓利的政策呼吁,相關媒體的報道也讓大家逐漸意識到,2019年的寒冬最多只能算是個序曲,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尤其是對消費服務行業及廣大中小微企業而言,能活下來,是2020年的第一道關卡。

    疫情對產業發展有好處嗎?馬克思主義哲學早就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要拆成兩面去看。的確,疫情能夠加速一部分落后產能的出清,這個速度會快過我們不斷推進的供給側改革進程,企業自身的質量優劣幾乎在幾個月內就能見之分曉。

    落后產能的出清勢必會加快產業集聚,扛得下來的企業,會成為真正的金子選手。對大小企業而言,這都是審視自身發展模式,拓展商業邊界的重要機遇;對于國家政府而言,這更是一波產業結構調整的天賜良機。

    良駒在手,天地我有。

    但淘汰病馬是否能夠及時有效,在乎中央及各地政府的調控模式與政策力度。大家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政府需要托底經濟,但在關鍵時刻給馬喂上一口好糧,非但不會壞了一整個馬廄,反而會讓好馬長得更健碩有力、用之其極。

    就在各地政府沸沸揚揚投糧喂馬的時候,我們必須再度站出來,呼吁手持政策方向盤的中央挺身而出,讓地方政府能夠挺直腰板深謀改革,并出臺更有普惠性的、長短期結合的經濟托底計劃,以“再一次入世”的意識決心,重新凝聚四十多年的改革共識,為民發力,惠己達眾。

    這次抗疫,疫情的勝利早晚會來,但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檢驗卻是更難的關卡,關關難過關關過,我們走到了最緊要的時刻。

    第一,時效性仍然是第一位的。

    未來10天非常關鍵。除了部分企業可申請遠程辦公外,全國大多數地區都在2月10日陸續復工,這一波返工潮對疫情控制的節奏非常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返工后的企業,可能面臨更大的現金流風險,并且風險因子會隨著疫情的發展態勢不停變化。

    西貝說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這不是頭部企業在自說自話,而是大將軍冒險在替整個軍營呼吁。更多的中小企業主都陸續發聲,留給企業的時間不多了,傷痕累累的中國經濟就差一口良藥,而藥方就在政府手上。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艱苦卓絕的努力下,我們才建成了當前的良性產業結構,第三產業的貢獻率達到57%,消費服務行業作為社會生活的基礎設施才真正走向鞏固期。保駕護航的消費服務業,及千萬的民營中小微企業不容有失。

    大家或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正處于“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宏大歷史背景下。早動手、早反彈、早紓困、早發展、早恢復。留得好企業,何懼無稅收?

    這一次湖北的新冠疫情,我們輸在哪里?時間是一大勁敵。如果能夠更精準地把握住疫情傳播的窗口期,或許事態并不會嚴重至此。我們畢竟是一個百萬億經濟總量的超級巨人了,未來走的每一步,都要依靠這股人無我有、人有我先的膽魄,而不可瞻前顧后、扭扭捏捏。

    絕不能第二次輸在時效性上。

    第二,決定政策有效性關鍵在發力點。發力點無他,現金流最根本。

    正如我們很早就呼吁的一樣,這一次政府的經濟托底,必須是真金白銀,來不得半點虛的。

    從2月份以來各地政府出臺的政策來看,社保返還、延緩報稅、延緩社保調升、發放房稅補貼等成為了政府文件里出現次數最多的詞。央行也以利率招標的方式進行了1.2萬億逆回購,作用類似于降息,但降息的主要作用是在穩定金融市場情緒,對企業的幫助有限。

    政策既然是為了紓困與發展,首先政府應該深刻理解到目前企業的“困境”到底是什么,其次紓困的利好鏈條不能太復雜,政策產生作用的周期更不能太長。

    現金。企業需要現金。


    我們并不是號召政策無差別地給企業撒錢,這是負反饋循環的非正常市場干預。我們更加希望政府通過減稅讓利、財政支援等優惠手段,將現金流投放至值得救助的好企業身上。

    減稅,是把企業產生的稅收變相還給他們作為經營資金,而繳納稅收,正是好企業最重要的標志之一。

    我倡導2020年上半年甚至全年的企業增值稅全部免除;所得稅上,對于盈利情況好、已經繳納過所得稅的企業進行稅收返還,將更多的現金流投向經營。

    同時,短期的減免返還配合長期的稅制改革,修改流轉稅的稅種制度,以消費稅取代增值稅,并考慮將價內稅改為價外稅。

    更長期的角度看,增值稅應當再減免降低甚至取消,稅費不再和營業額掛鉤,而在流通環節與商品消費的最終計價金額掛鉤,扭轉增值稅遏制中小企業發展從而形成的逆向淘汰困局。

    讓利政策上,多方面的補貼是主角。對業主單位給予2~6個月的房租補貼,通過發放補貼券、緩交或減免社保的方式給予人力補貼,通過企業勞資的友好協商加強靈活用工,并發放相應的工資與抗疫物資補助等。

    此外,具體的信貸政策和財政紓困也非常關鍵,這將直接有效地防止優質企業的資金鏈斷裂和信用破產。

    信貸方面,中央應當挺身而出,針對特定群體如中小企業提供財政特定低息補貼,并鼓勵銀行給予優質企業更強的增信評級,簡化貸款流程以爭取時間優勢,對消費服務業開放綠色通道等,降低企業的實際信貸壓力。

    直接融資也需要積極發力,抓住注冊制的政策改革,讓更多優質企業得到進入資本市場的機會,其次針對消費服務行業進行更多的上市政策優待。

    財政部門更可通過發行財政專項債的形式,定向扶持消費服務行業等核心領域的中小微企業,不再把資金投向機場高鐵等磚頭、水泥、瓦片上,而是投放到真正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消費、服務、科技等未來行業上,更投向真正踏實勤勉、艱苦卓越的中國企業家精神上。

    守住精神,才守住根本。這是國家現代綜合治理能力和體系的軟硬轉換,發展競爭力從硬實力走向軟實力,加速更具現代化意義的治理精進。

    此外,我們倡議設立專門的紓困發展基金,激活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充分釋放生產要素的供給約束,促進消費長期穩定增長。

    第三,輿論場壓強在經濟反彈中的作用。

    媒體是思想的守夜人,輿論環境的有效監督與透明管理,會帶來更為積極的信息流動,也在社會主體之間的創造更為良好的關系互動。

    市場化媒體在此次疫情報道中的關鍵作用有目共睹,作為有責任的投資機構,我們仍然愿意倡導一個更加理性文明的輿論場。正能量要有,但公共輿論的監督體系也是社會公民的共建之責。

    總結來說,短期的經濟托底政策的確重要,這也是大家近期集中呼吁的。但在我看來,短期托底必須結合長期改革深化。

    首先是從系統迭代的角度刷新國家層面的治理思路,從單純治理走向綜合管理,從維持穩定走向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其次是通過此次疫情的浴火重生,促進管理體制的升級,以實際行動進行現代公民的社會教育,將圍繞教育的社會運動與政治啟蒙,訴諸這個大災之年的開端。

    政治經濟上,我們常常探討國家與人民的關系,而此時我更想聊聊國家與企業家的關系。

    民營企業貢獻了經濟社會的“56789”—全社會50%的稅收,60%的國內生產總值,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城鎮勞動就業,90%的企業數量。危難時刻,出錢出力的是他們,兜著社會就業的底,做著改善民生的事。

    過去的四十年是企業家的黃金四十年。但若說苦,也是真的苦。融資利率高、企業增信難、兩分化的發展體系,明明是最健碩的運動員,卻偏偏抽不到個好簽。

    這次疫情爆發的最初,民營企業們支撐起了疫情的一道防護墻。他們捐款出力,有醫療資源的隨時待命,有外賣服務的保證外賣,有海外分支的第一時間調配物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正如熊彼特創新理論里說,經濟發展的根源是企業家的創新。國家和企業家是命運同脈的。政府應當從這一刻開始,給予這個群體真正的尊重和愛護,讓能夠創造活水的去涌流,能夠激蕩山川的去沖浪。社會動能才能徹底地激活。

    今后的企業都將是社會企業,這意味著社會責任本身即商業責任,開放精神本身即競爭能力,協作機制本身即組織優勢。未來一個公司的開放程度,將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業務邏輯,當今中國的商業新范式和新文明或許都將因為這一次的疫情而重新書寫

    借這次疫情之機,政府何不痛下改革決心,為民營企業營造更公平的營商環境,基于市場中性的原則,給予更有競爭力的企業以尊重、鼓勵和適度的資源調配,營造政府與企業家良好互動的良性關系。政府體恤企業,企業為政府分憂。

    修葺二者關系,企業家將有更大的決心和更強的動力取之于社會,反饋于社會。而在這樣的體制格局下,中國商業社會才能煥發新的倫理與文明,社會企業家階層會如同城墻一般,堅實扛起中華的脊梁。

    這大概才是我們希望的春天吧。
    218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