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句“能喝湯的酸菜魚”,讓它迅速打開知名度,成為酸菜魚品類的代表品牌。
曾經,它家的服務“6大承諾”在全國引發跟風,至今還有餐廳在用,比如多少分鐘菜沒上齊打幾折。
它就是九鍋一堂。如今,它再啟戰略轉型——做重慶家常菜。
從網紅到去互聯網化,從酸菜魚到家常菜,這背后到底是怎樣的品牌升級邏輯?
今天,九鍋一堂的創始人周建軍,來跟我們分享他的創業經驗。
餐飲老板內參 艷子 /文
創業做石鍋菜
賺得第一桶金,跨區域開店卻賠了600萬
九鍋一堂最早并不是做酸菜魚的,而是做石鍋菜的。
早在2010年11月,在重慶新世界商場,周建軍的弟弟開出了第一家店。
“九鍋一堂是怎么來的?就是9個熱菜加一個溫湯。” 周建軍說,所有的熱菜都是用石鍋裝上來的。
正是這個“保留鍋氣”的創意,加上“小而美”商場店的定位,石鍋菜開業即火。百十平米,首月營收20多萬,第三個月達到30萬。
在開店之前,他弟弟曾到上海學習,發現上海的餐飲已呈現出主題化、小型化、特色化的趨勢,而且都在購物中心里,而重慶還都是以街邊幾千平米的大店、酒樓為主。
上海100平左右的餐廳,一個月能凈賺10萬。而重慶一兩千平的大酒樓,一個月凈利才二三十萬。單純從盈利或者財務模型上來說,顯然小店的效率更高。
弟弟篤定,當時的上海就是5年以后的重慶。
把中餐做小,同時保留鍋氣,這種創新之舉,讓九鍋一堂在重慶開啟一個餐飲新時代。
周建軍說,現在回頭看,主要是2個策略的成功。
首先,石鍋解決了中餐保溫的問題。
中餐講究“一熱抵三鮮”,尤其在重慶以麻辣為主,涼了更不好吃。石鍋烤出來是280度,可以保溫半個小時,有的菜上桌好一會兒了,還熱得冒泡;
其次,是低價思維。當時客單只有27元,主要靠翻臺率保持盈利,每天至少要翻3輪才行。后來那個店最高翻臺做到15輪。
開第二家店時,周建軍加入了。第三家店,他們開始做中央廚房。第五家店,開始公司化管理。
開到第9家店,2013年,進入成都市場。2014年,到西安開店。“理由很簡單,海底撈就是從西安做起來的。”
但萬萬沒想到,川渝生意火爆,到西安第一年卻虧了600萬。
被迫轉型
“能喝湯的酸菜魚”,突然火了
周建軍很困惑,菜單和人都是從重慶照搬過去的,為什么西安做不好?他決定親自去西安找原因。
這也奠定了九鍋一堂的第一次“被迫”轉型。
在西安待了快一年,他終于明白了,原來西安人不喜歡吃帶刺或骨頭的東西。
“就這么簡單,他們喜歡大口吃肉,最好連骨頭都沒有,就像重慶的尖椒雞,里面全小碎骨,西安的消費者會覺得這個老板太坑了。”
也就是說,北方和重慶的飲食習慣有很大差異,這一點被他們忽略了。
2016年初,九鍋一堂在西安嘗試賣酸菜魚,先賣了兩個月,市面上好評如潮,他們下定決心全面轉酸菜魚戰略。
調整的時候,重慶的老顧客非常抵觸。當時發一篇推文,評論里十個有九個都罵老板是神經病。“我們都不敢看,心臟受不了。”
當時重慶顧客對九鍋一堂最認可的一道菜叫“石鍋鯽魚”,因為要做酸菜魚,這道菜必須撤,結果被顧客罵得狗血淋頭。
但奇怪的是,一邊是顧客罵聲震天,另一邊生意卻絲毫沒受影響,反而很火爆,財務數據每天都是增長的。
“當時我們也解釋不了這種現象,后來明白了,因為九鍋一堂做了重大的戰略轉型,老顧客覺得,不是以前他們認識的九鍋一堂了,接受不了,所以很抵觸,但轉型后,品牌迎合了更多新顧客,獲得了更多新流量,所以才會出現應激式增長。”
從酸菜魚轉做家常菜
占領重慶菜認知,回歸本源
今年6月份,九鍋一堂再一次開啟戰略轉型——做重慶家常菜。
“酸菜魚從品牌戰略下降到一道招牌菜。”過去的slogan是:九鍋一堂酸菜魚,始于1981年。現在改為:九鍋一堂,重慶家常菜。
為什么這么改?內參君問。
周建軍解釋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很多人看到“重慶”,就能聯想到美味、美食。
在外地出差,他看到很多餐飲都打著“重慶菜館”的招牌,老板并不是重慶人,做的菜也并不是重慶菜,就是因為重慶代表美食。
第二,通過大數據,他們發現,顧客到九鍋一堂,不是只沖著酸菜魚,而是會點很多其他菜,是按照家常菜的思路點菜的。
九鍋一堂以酸菜魚為主打,其實菜單的sku就有近40個。不像其他很多酸菜魚品牌,顧客主要就為吃一道酸菜魚。
“酸菜魚的點擊量是很高,80%-90%,但它并不是唯一選項,一份魚也只夠兩個人吃,九鍋一堂平時的小商務、朋友、家庭聚餐消費挺多的。”
九鍋一堂本來就源自重慶,團隊都是重慶的,回歸“用重慶食材做重慶味道”,也有基因優勢。
而且,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人占領重慶菜的品類認知。周建軍的目標是把九鍋一堂做成重慶菜的代表品牌。
復盤
戰略轉型兩次,收獲3個經驗
1、健康的才能走得更長遠
2、“去互聯網化”,踏實做產品
3、品牌再有知名度,沒有美譽度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