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這批老字號怒殺回馬槍,正不斷俘獲年輕人

    這批老字號怒殺回馬槍,正不斷俘獲年輕人
    餐企老板內參
    餐飲方法論
    2021-12-04
    3.7萬


    “老氣沉沉”的老字號,最近又殺出來了。

    無論是粉面快餐賽道,還是大熱的烘焙賽道,都有不少老字號的身影。

    這個流量時代,老字號討好年輕消費者的手段一點都不弱!


    總第 2994 
    餐企老板內參  七飯 | 文


    瘋狂開店,過億融資
    老字號又殺出來了!

    11月底,陳香貴完成2億元融資時,餐飲圈的目光又聚焦到了上海的粉面賽道。

    在陳香貴和馬記永瘋狂搏殺時,一家老字號松鶴樓,不落下風地在上海連開20多家面館,并在10月份強勢入京,落戶北京僑福芳草地,在2022年還將重點布局北京市場。

    在北京,同樣有老字號殺出來,清真老字號紫光園開出極致性價比的9.9元小面館。疫情期間,這老字號曾創下半年開出70多家門店的驚人紀錄。

    另一熱門的烘焙賽道,天津的老字號祥禾餑餑鋪完成了過億元人民幣首輪融資,強勢入局。

    圖片來源:小紅書

    當我們以為老字號正養老時,這些野心十足的“老家伙們”,早已煥新,沖上各個賽道,和各個新品牌再搏殺一把。面臨品牌老化困境的老字號們,正開始強勢圍攻年輕消費者的心智。


    用好老字號金招牌
    制造品牌反差萌

    俘獲年輕消費者這事上,老字號們做法非常“輕巧”,最常見的做法便是引入年輕人喜歡的餐飲方式,組合成新產品或新品類。

    像擅長糟醉一切的老字號邵萬生開始玩咖啡,運用噴淋的技法,在飲品上噴出一層淡淡的糟鹵香,咖啡就有了熟悉的老味道。

    更徹底的玩法,則來自另一家老字號喬家柵。這個以小吃點心著稱的品牌在上海西岸開了家喬咖啡,正對黃浦江,空間亮堂。

    產品方面則是非常混搭,糍飯糕、蔥油拌面、鮮蝦燒麥等上海特色點心,搭配一杯咖啡,打造出非常新奇的體驗。


    通過“嫁接”年輕人喜歡的產品或餐飲類型,老字號成功吸引到新客戶,著手解決消費客群固化的難題,雖然無法一步到位,至少開了個好頭。

    此外,這種創新也制造著老字號的“反差萌”。與新品牌相比,老字號有著較強的認知度。這種固有的認知度是品牌創造沖突感的前提,只要有點新改變,就是新聞,就能成為社交平臺上的傳播原點。這是一些新品牌無法比擬的優勢。



    打造用餐新場景
    破除老印象

    內參君走訪了幾家上海老字號,發現這顏值為主的餐飲時代,老字號也在改變,創新出更受年輕消費者喜歡的新場景。

    如開進商場的松鶴樓,主打蘇式面。整個空間脫胎于蘇式的明檔面館,做了大幅改變,中式桌椅做了現代化調整,整體空間如江南園林一樣精致。昆曲的背景音樂,將文化體驗拉滿。


    與刻板印象中老字號冰冷的服務態度不同,門店服務很貼心,掃碼點單和人工點單兼具。同時,店內有很多暖心的小細節,如隨燜肉面上桌的是一個小提示牌,提示燜肉面的食用步驟。


    老字號背后的品牌內涵也被重點展示,“百年老店 乾隆始創”的標語多次出現,初創時的銀兩與筆墨,也裝裱上墻,訴說著品牌深厚的文化背景。

    在產品層面,松鶴樓以蘇式面為基礎,結合各種澆頭,組合成35-188元的套餐,豐儉由人。產品組合依舊是經典+創新,既有燜肉面、爆魚面這些老經典,又有青花椒牛蛙面、蝦蟹雙鮮拌面這些新口味。

    產品、服務的升級,加上品牌故事的講述,經過一番梳理后的老字號,打造了一個更受年輕消費者喜愛的場景。

    另一家老字號南翔饅頭店也是同樣的打造思路。

    桌椅板凳都是流行的新中式風格,與傳統印象中的“古色古香”大不同,空間干凈明亮,墻面的老照片訴說著品牌的深厚底蘊。產品層面同樣是經典+創新的組合,不僅有老上海風味的鮮肉小籠、蔥油拌面,還有黑松露鮮肉小籠、松茸鮮肉小籠等流行新品。


    與時俱進,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秦朝曾提到,很多老字號過分注重產品的正宗、地道,卻往往忽略了當下已經是現代社會,你的產品需要現代化表達,你一定要看到現在的年輕人,他們的概念、語境、文化符號,而不是自說自話。

    當下,我們看到許多老字號為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的喜愛,紛紛“變身”,走出舒適圈,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奮力一搏,用文化體驗感 + 用餐空間煥新 + 新舊結合的組合拳,打造新場景。



    打入群眾內部
    用檔口盤活社區餐飲

    對流量一詞的解讀上,老字號同樣有幾把刷子,能踏實做出許多事,比不少標榜互聯網思維的新品牌實干得多。

    拿紫光園舉例,這個主打清真京菜的老字號,最近開了家極致性價比的小面館。

    招牌是9.9元的牛肉面,熱氣騰騰的面上蓋著4、5塊牛肉,性價比做到了極致。牙簽肉、烤羊肉串、干炸松肉等特色小吃也還在,可堂食也可外帶。

    此時的爆款牛肉面就像是引流神器,將新客戶引入店中,實現品牌客群的小更新。


    不只是面館的創新,在疫情期間的強勢崛起,紫光園最重要的動作,就是把握住了社區這一流量入口。老字號背后的隱性資源,不光在品牌認知度,還在于強大的“群眾基礎”。

    疫情沖擊的2020年,紫光園迅速調整了戰略定位,轉戰了聚焦民生的剛需市場,先是開出了大量檔口店,靠著10多平的小檔口,產出了10萬以上的產值,找到了第二增長曲線。

    再順著檔口這條線,搭建三公里內的社群,積累了15萬人的社群。從疫情開始至今,紫光園已經開出了160家直營門店,這成績絕對能秒殺一大波新品牌。

    隨后,紫光園又拓展出“一店兩鋪”模式,檔口小吃店+正餐店,檔口延長了營運時長,拓展到19小時/天,增加餐廳盈利點的同時,還能起到引流和宣傳推廣的作用,一舉多得。

    在餐飲品牌大舉進攻商場之時,紫光園卻堅守住社區餐飲這一黑土地,用更實在的運營策略夯實老字號的群眾基礎。


    藏在“創新”背后的組織力變革

    豫園文化食品飲料集團總裁趙誠寧曾在一檔節目中提到,老字號正面臨3個困境,一是品牌要煥新,要吸引到更多年輕的消費者,才能做到傳承與創新;二是產品不夠創新,有傳承,但沒有結合時代氣息;第三則是受困于機制,不敢啟用市場化的激勵手段,留不住人才。

    內參君發現,這些“煥新”的老字號背后,都離不開組織結構大刀闊斧的改革。

    如紫光園,在2002年,現任的董事長艾興有買斷了只有4家門店的紫光園,開始自主經營,改革了老國企的薪資模式,“我要給我的員工多開錢,讓他過好生活,你值100我就給你300”,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松鶴樓的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被豫園股份收購后,下半年就開出了第一家面館,在確立年輕消費客群、跑通了商業模式后,便開始快速復制。

    餐飲品牌的下半場比拼,組織力是重中之重。老字號用新姿態重新入局餐飲各個賽道,成敗還需交給市場檢驗,但不破不立的創新屬性,是每個餐飲人都應該擁有的。


    結語

    對標時尚行業,路易威登、愛馬仕、香奈兒,無一不是百年老字號。這些引領潮流的品牌,證明了“老字號不等于傳統”。

    正如陶陶居董事長尹江波所說:“世界級的那些老字號都在引領潮流。靠什么引領?就靠與時俱進的創新能力。”




    輪值主編|戴麗芬    視覺|張勁影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內參視頻號矩陣推薦:食材供應鏈里的大卡司們④。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


    掃碼關注“72餐實驗室”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商務合作: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1.2萬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