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閣以辣著稱,在帝都嗜辣群眾心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即便從未做過營銷,這家湘菜館大多時候單店日單量500多單,坪效5000元/㎡/月,翻臺率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12臺/天。
這就是“小而美”餐廳的典型。就抓住了“辣”這個特色,做到極致,開一家火一家。2012年在三里屯開了第一家店,如今瀟湘閣在北京已經有10家店。
疫情后,瀟湘閣的營業額甚至上漲了20%,開始考慮跨區域開往西安等地。
瀟湘閣合伙人榮喜華認為:從一家店,到連鎖餐廳,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礙就是“標準化”。標準化的關鍵起點,是核心產品的標準化,食材是關鍵。
出品穩定,保證了餐廳極高的復購率。一位忠粉在大眾點評APP上寫到:“每一家店菜品的味道都一模一樣。”
“穩定,是我們這個階段要牢牢抓住的。”榮喜華說道,“小米辣平常3元/斤,疫情期間最貴的是30元/斤,光小米辣一個月成本就上百萬。當時還是按那個質,那個量去做,因為辣椒是靈魂。”
為了支撐起更大規模的標準化,瀟湘閣在疫情后首先改變了供應鏈策略,純粹依靠自培養團隊無法解決品控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到跨區域管理,難度又上了一個臺階,因此選擇和和美團旗下的餐飲供應鏈平臺快驢進貨合作。
榮喜華認為:“快驢不僅能支撐跨區域的需求,在質量上的檢測非常嚴苛,可以幫我們在前端把控好原材料的質量。有專業的品控團隊每日全程質檢和監控,所有食品都有嚴格審查的商品資質,如生產許可證、檢驗檢疫證明等。”
靈魂的小米辣等食材有了品質保證,經典的味道也得到了保留,品牌跨區域發展的難題得以解決,也為品牌日后的拓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無獨有偶,從青島走出來的船歌魚水餃同樣面臨跨區域發展的問題。目前,船歌在全國有40家直營門店,遍布北京、上海、濟南、大連等城市,自建和合作的加工工廠有3家。
跨區域運營,是許多餐飲品牌難以跨越的坎。船歌作為海鮮水餃品牌,對供應鏈挑戰極大,怎么解決供應鏈難題?
船歌魚水餃運營負責人李飛認為,供應鏈方面有2大關鍵點:一是海鮮的物流配送;二是各門店的供應鏈管理。
第一步是突破海鮮供應鏈,海鮮源頭由公司把控,和第三方供應鏈機構合作物流運輸。
具體到門店,李飛告訴內參君:“以往供貨商配送費用很高,單店單次都需要支付高昂的配送費、隔天配送,而且售后處理很慢。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在門店囤貨。一旦有突發情況,生鮮蔬菜就會造成浪費。”
不囤貨,日配送,這是船歌魚水餃在疫情后一個明顯的供應鏈舉措。
“餐飲已經從粗放的生意,變成精細化的管理。考驗越來越精細的能力。和快驢合作后,實現了日配,就讓我們的門店減少了不少損耗。反應效率也很重要,一旦貨物出現問題,可以立馬換貨。”
“疫情大背景下,需要解決到店的具體需求,以前大家覺得模式好,產品好,粗放一些經營躺著賺錢也很輕松,現在每項都要精細化。以前進貨一箱,放時間長一點沒壓力;現在進一箱存在那里就是一箱的成本。沒有庫存,資金流轉率上來了,原材料也更新鮮。”李飛說道。
后疫情時代,餐飲人開啟了更精細的運營策略,運用數字化手段,精確分析進貨、配送等問題。這背后自然需要強大的系統支持,自建自然不現實,借助第三方成熟的技術,反倒是很多餐飲人建議的。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張勁影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掃碼關注“深扒餐飲供應鏈”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