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翻臺率高達12輪/天,一道菜賣出100多萬份,這些品牌做對了啥?

    翻臺率高達12輪/天,一道菜賣出100多萬份,這些品牌做對了啥?
    餐企老板內參
    餐飲方法論
    2021-11-12
    2.3萬



    供應鏈的重要性往往在創業初期“不顯山不露水”。


    開家小店,凌晨4點去進貨,固定的幾家采購活攤位,因為常年合作,價格都不用談了。加上店小,量也小,當日用完,不需要倉儲。


    但小店生意越來越好,要拓展成連鎖品牌時,原始的供應鏈模式就失效了。如何從小品牌向中等規模跨越,解決供應鏈難題,進入高速成長期呢?內參君和幾位餐飲朋友們聊了聊。



    總第 2882 
    餐企老板內參  戴麗芬 | 文


    翻臺率高達12臺/天的湘菜館:
    “目前10家店,首先突破的是供應鏈”


    瀟湘閣以辣著稱,在帝都嗜辣群眾心中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即便從未做過營銷,這家湘菜館大多時候單店日單量500多單,坪效5000元/㎡/月,翻臺率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12臺/天。


    這就是“小而美”餐廳的典型。就抓住了“辣”這個特色,做到極致,開一家火一家。2012年在三里屯開了第一家店,如今瀟湘閣在北京已經有10家店。



    疫情后,瀟湘閣的營業額甚至上漲了20%,開始考慮跨區域開往西安等地。


    瀟湘閣合伙人榮喜華認為:從一家店,到連鎖餐廳,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礙就是“標準化”。標準化的關鍵起點,是核心產品的標準化,食材是關鍵。


    出品穩定,保證了餐廳極高的復購率。一位忠粉在大眾點評APP上寫到:“每一家店菜品的味道都一模一樣。”


    “穩定,是我們這個階段要牢牢抓住的。”榮喜華說道,“小米辣平常3元/斤,疫情期間最貴的是30元/斤,光小米辣一個月成本就上百萬。當時還是按那個質,那個量去做,因為辣椒是靈魂。”



    為了支撐起更大規模的標準化,瀟湘閣在疫情后首先改變了供應鏈策略,純粹依靠自培養團隊無法解決品控的問題,特別是涉及到跨區域管理,難度又上了一個臺階,因此選擇和和美團旗下的餐飲供應鏈平臺快驢進貨合作。


    榮喜華認為:“快驢不僅能支撐跨區域的需求,在質量上的檢測非常嚴苛,可以幫我們在前端把控好原材料的質量。有專業的品控團隊每日全程質檢和監控,所有食品都有嚴格審查的商品資質,如生產許可證、檢驗檢疫證明等。”


    靈魂的小米辣等食材有了品質保證,經典的味道也得到了保留,品牌跨區域發展的難題得以解決,也為品牌日后的拓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從青島攻占一線,船歌魚水餃:
    “后疫情時代,供應鏈管理應該更精細化”

    無獨有偶,從青島走出來的船歌魚水餃同樣面臨跨區域發展的問題。目前,船歌在全國有40家直營門店,遍布北京、上海、濟南、大連等城市,自建和合作的加工工廠有3家。


    跨區域運營,是許多餐飲品牌難以跨越的坎。船歌作為海鮮水餃品牌,對供應鏈挑戰極大,怎么解決供應鏈難題?


    船歌魚水餃運營負責人李飛認為,供應鏈方面有2大關鍵點:一是海鮮的物流配送;二是各門店的供應鏈管理。



    第一步是突破海鮮供應鏈,海鮮源頭由公司把控,和第三方供應鏈機構合作物流運輸。


    具體到門店,李飛告訴內參君:“以往供貨商配送費用很高,單店單次都需要支付高昂的配送費、隔天配送,而且售后處理很慢。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在門店囤貨。一旦有突發情況,生鮮蔬菜就會造成浪費。


    不囤貨,日配送,這是船歌魚水餃在疫情后一個明顯的供應鏈舉措。


    “餐飲已經從粗放的生意,變成精細化的管理。考驗越來越精細的能力。和快驢合作后,實現了日配,就讓我們的門店減少了不少損耗。反應效率也很重要,一旦貨物出現問題,可以立馬換貨。”



    “疫情大背景下,需要解決到店的具體需求,以前大家覺得模式好,產品好,粗放一些經營躺著賺錢也很輕松,現在每項都要精細化。以前進貨一箱,放時間長一點沒壓力;現在進一箱存在那里就是一箱的成本。沒有庫存,資金流轉率上來了,原材料也更新鮮。”李飛說道。


    后疫情時代,餐飲人開啟了更精細的運營策略,運用數字化手段,精確分析進貨、配送等問題。這背后自然需要強大的系統支持,自建自然不現實,借助第三方成熟的技術,反倒是很多餐飲人建議的。



    一年賣出100多萬份辣椒炒肉,
    費大廚:“這個階段重心在前端,供應鏈交給更專業的公司”


    費大廚也是一個從區域品牌,出征全國的典型,如今已南下深圳、上海。

    一道辣椒炒肉,一年賣出100多萬份,成績傲人。

    在最近的一輪漲價潮中,費大廚已經擁有了議價權,通過此前的鎖價鎖量的經驗,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圍。


    除此之外,其供應鏈負責人羅亮總結出3個經驗:

    1)因地制宜,使用凈菜不一定是最佳選擇。

    使用凈菜有時間差,因為是預加工產品,新鮮度總是會受影響。而且不好衡量原材料的品質,因為加工之后,對原材料的識別度就大大降低了。如果花費人力去加工廠把控品質,成本也會提高。

    2)核心原材料要把控在自己手中。

    費大廚的主打菜品是辣椒炒肉,因此,豬肉、辣椒這些原材料,品牌從源頭把控,再和第三方供應鏈合作運輸配送。核心食材在一起跨區域運營時,也是本地發貨。

    3)標品等交給專業第三方供應鏈企業。

    第三方供應鏈在物流配送等環節,擁有更多經驗。我們將這部分合作交給他們,省下了人力、精力,也省下了庫存空間。


    從1-100,
    “做輕”是餐飲跨越中等規模的供應鏈秘訣

    根據《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2020年3-100家規模的餐飲企業占連鎖企業的47%,占了連鎖企業的大頭。

    中等規模,是餐飲行業最難跨越的規模門檻。企業家左暉也曾提到:“線下從0到1是比較容易的,從1到100是非常難的,你要過得了運營關才行。所謂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件事非常難。”

    從這些跨過了“死亡谷”的品牌經驗,2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一是,是否把供應鏈做輕?

    今年餐飲品牌做供應鏈很火,眉州東坡的王家渡食品即將上市,楊國福也因為做好了供應鏈,穩坐麻辣燙頭把交椅。這也讓餐飲老板們看到了供應鏈的機會。

    做輕?做重?還是要看具體的發展階段。

    今年獲得融資的許多快餐小吃連鎖品牌,之所以能快速擴張,大多是將前端,利用成熟供應鏈的穩定地為他們創造生產流量品和毛利品。比如遇見小面此前也重倉供應鏈,在跨區域發展時非常受限,而后放棄中央工廠后,進入北京等地時模式更輕了,也走得更快了。

    做輕的方式各式各樣。比如,百福正在逐漸打通旗下品牌的中央廚房,進行“協同作戰”。比如,西少爺肉夾饃的肉餡,就是在和合谷的中央工廠進行加工等等。


    而更多的餐飲企業,其實是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尋找可靠的第三方,是大部分餐飲企業在規模化發展路上的選擇。餐飲老板們在“做輕供應鏈”,與蜀海、快驢等第三方供應鏈合作,這件事上都有強烈的共識。

    二是,品牌戰略與供應鏈如何匹配?

    有的品牌正在進行跨區域擴張,如上文提及的費大廚、船歌等品牌,正借力第三方供應鏈企業快速發展。

    有的品牌目前的戰略目標仍是做“區域王者”,比如北京的南城香。其創始人汪國玉認為“店面的投入和供應鏈投入同比例增加。”

    此外,南城香目前和第三方供應鏈機構合作的也很多,比如美團快驢也是其常年合作的平臺。“第三方供應鏈技術成熟,有價格優勢;有產地優勢,就能共同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汪國玉說道。


    第三方供應鏈平臺的發展與成熟,讓初創期,甚至已經跨越中等規模的品牌,都擁有了快速規模化的搭“地基”能力。越來越多餐飲品牌借力第三方供應鏈“規模飛起”。今年尤其明顯,資本方也因為餐飲行業越來越成熟的供應鏈基底,對于規模化的信心更加強烈,將更多目光投注在餐飲賽道。

    你的餐廳處于什么階段?供應鏈又是如何搭建的?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張勁影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內參視頻號矩陣推薦:很多供應鏈企業尤其是食材供應鏈企業,做強做大后,會有一個“開店夢想”,最典型的就是速凍食品企業的龍頭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


    掃碼關注“深扒餐飲供應鏈”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商務合作: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426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