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頻做快餐副牌
似有“包抄”之勢
最近,海底撈的快餐店,正在悄然“包抄”北京各大寫字樓。
內參君打開美團App一搜,發現海底撈的副牌們紛紛有了新動作:十八汆6家店待開業、秦小賢3家店待開業.....海底撈在快餐賽道上的嘗試又往前邁了一步。
在海底撈的整個大盤中,副牌占比目前雖是滄海一粟。比如去年年底財報顯示:“其他餐廳經營”這一板塊營收占比僅有0.1%。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來源:海底撈年報
這0.1%的背后,藏著海底撈的熊熊野心,且逐步有擴張、包抄之勢。通過企查查平臺內參君發現,海底撈旗下,通過投資、控股兩個模式,至少已經有10來個品牌在全國各地布局。大眾點評北京地區顯示,不少門店都掛上“即將開業”的狀態標簽,似乎有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架勢。
撈派有面兒、十八汆、飯飯林、秦小賢、佰麩私房面、新秦派……以及最近露出水面的日式快餐品牌“大牟田”。這些副牌們幾乎都由“四川新派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優鼎優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這兩家公司控股。
來源:企查查
海底撈這樣的打法,讓很多中小微餐飲感到“瑟瑟發抖”。在某米飯類快餐品牌群中,內參君“捕捉”到兩位創始人的對話,當得知海底撈簽下了隔壁的鋪面,且做的是同類餐品,這位老板“反應激烈”,且表達了深深的“焦慮”。畢竟,在北京,16元的米飯快餐已屬于“低價地帶”,沒想到,海底撈一出手就是9.9元的定價,屬實讓人崩潰無助。
堂食做門面,團餐做利潤
背后的三個維度值得關注
梳理海底撈的多個副牌,有一些共性值得關注:
1、基本都是快餐賽道,面積200-300㎡,做各個細分品類的“小而精”。
2、主推米、面、餅為主的中式快餐,瞄準“干飯人”的剛需市場。
3、走低價策略,9.9元的定價頻頻出現,一出手就震驚同行。
4、區域包抄的方式拓店,每個熱門城市都有不同的品牌出現。
在前不久,張勇在前不久的高層會議紀要中又一次透露了他的野心,“我關注組織、供應鏈、新技術,如果三個方面能夠落實下去,我們是可以改變餐飲行業成本結構的。”他直言,利用海底撈供應鏈的基礎,嫁接到業態中,是新的嘗試。這種新業態的檢驗也比較好,是員工在市場上真槍實彈的去打。
張勇的話很明顯,海底撈如此布局副牌,出于三個維度的考量:
1、【組織】
這就是一場大型試驗,掙不掙錢不重要,海底撈的目的是——先闖入各個賽道,測試價格底線,先布局、再占領、再發展。
“我有很大的野心,我從24歲創辦海底撈到現在,我的心還沒死,我還想折騰。開個面館嘗試,投資20-30萬,失敗了又怎么樣呢?”張勇說。
如此霸氣又自信的回答,也算是另一種“凡爾賽”了。
尤其那句——投資二三十萬,失敗又如何?分分鐘讓多少夾縫中生存的夫妻店“灰飛煙滅”。要知道,在國內現存的1000萬+餐飲門店中,夫妻店的占比非常高,且大多以米面等快餐為主營賽道。
“目前海底撈還沒真正發力呢,只是邊緣測試。當門店體量大到一定程度,根本不需要靠單店來賺錢。在中國,企業體量越大,能利用的資源就越多,包括政府資源。”一位餐飲同行認為。
在北京的望京新薈城Mall,海底撈副牌——對外以9.9元面館定位的“十八汆”在三樓赫然經營,內參君在實地探訪時發現,同層還有一家同品類餐廳,也“暗搓搓”地打出了“熱干面9.9元”的廣告。
這個現象屬實“有意思”:同樣的商場、同樣的樓層、幾乎沒有差別的地段,海底撈可以用9.9元的低價面“帶節奏”,但其它品牌呢?付著比海底撈更貴的租金(品牌優勢弱小)、更高的食材成本(供應鏈不夠強),卻因為海底撈而“被迫”硬剛價格。大家都賣9塊9,你猜誰把誰“送走”?
2、【供應鏈】
海底撈依靠自身強大的供應鏈優勢,打價格戰,用微利和補貼搶奪市場,這個做法,和互聯網公司的打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海底撈的供應鏈要比一般企業要強大得多,且早已經建立了很高的供應鏈壁壘。縱觀海底撈龐大的供應鏈體系,“頤海”和“蜀海”只是冰山一角,卻足矣威震四海。
頤海國際成立于2013年,于2016年上市,如今已經成為國內頭部復合調味料生產商。2020年財報顯示,頤海國際營收53.6億元,同比增長25.2%,凈利潤9.83億元,同比增長23.6%;蜀海成立于2011年,是海底撈對食材供應鏈最重要的布局,目前已服務過超1000個品牌,在全國擁有22個冷鏈及倉配中心。并擁有米面糧油、蔬果生鮮等相關商品供應,SKU超過5000。
除此以外,海底撈的供應鏈還覆蓋上游食材采購、倉儲物流、調味品和下游門店裝修、人力咨詢及其他服務等。
來源:海底撈官網、頭豹研究院
完備的供應鏈體系,能夠迅速降低成本,讓海底撈承擔價格戰帶來的壓力。畢竟,對于海底撈來說,“拔根毛也比很多企業的腰粗”。
正因如此,海底撈可以大膽測試價格底線。說白了,9.9元的面館,對海底撈來說也許尚有利潤,但是對于許多中小商戶來說,怕是賠得“滿地找牙”了。
這一打法很像互聯網公司,比如騰訊,利用在互聯網領域的體量,讓其它社交軟件、支付軟件、
游戲軟件很難突破他們的封鎖。“餐飲行業目前還沒有這種體量的,上游玩家(海底撈)肯定想突破一下。”一位業內人士認為。
優糧大學創始人閆寒認為,“火鍋店肯定開不了1萬家,但華萊士、正新雞排就可以開1萬家店。小吃快餐的利潤和海底撈的火鍋差很多,但是在供應鏈上的周轉率、用料規模會高很多。所以海底撈希望能夠切入到快餐這個賽道。”
“這個是他的戰略目標。一旦取得突破,蜀海、頤海等供應鏈業務也有放大的可能,在餐飲行業能吃到比海底撈更大的紅利,更大的規模。”
3、【新技術】
依靠大面積智能設備來代替人工,提高店內效率,解決“人工成本高”的痛點。
在智能化嘗試方面,海底撈一直是行業公認的“科技控”。
2018年,海底撈率先在北京推出智慧餐廳,引發行業普遍關注。結合后續的各種“動作”來看,當年的“智慧”,更多體現在前端,比如炫酷的視覺、“沉浸式”的出片環境等。
真正讓大家側目的,是今年4月海底撈在上海開出的新技術餐廳。這一次,“科技”更多地從前端后移,明顯可見智能化在加深,且“直指后廚”,比如智能配鍋機、全自動出菜機等,真正關注后廚效率和安全性提升。
雖然海底撈技術研發中心負責人表示:節省人力并不是海底撈黑科技的最大意義,首要目的是保障食品安全,其次是更好的就餐體驗。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海底撈人工成本(30%)遠遠高于麥肯的10%,也高于星巴克的20%。如果把海底撈理解成餐飲界的“富士康”,就知道它為什么如此積極地探索人工智能了。
以食安之名,行效率之事。舉集團研發之力深耕智能化,賦能到一個個快餐副牌,最終是為餐廳的效率加分的。
機械手臂直接“抓取”餐盤,實現快速出餐
小結
海底撈的副牌“策略”,你看懂了嗎?
未來會如何,還需拭目以待。畢竟,餐飲是持久戰。
正如南城香汪國玉所言,“最終能活多久,要冷靜下來分析。首先是能不能滿足顧客需求,性價比在哪里?如果在經營上不能滿足顧客需求,最多火3年。”
內參視頻號矩陣推薦:巴奴能夠迅速擴張的核心是產品主義,通過打造毛肚爆品的策略,在火鍋賽道殺出一條自己的細分賽道!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
掃碼關注“秦朝餐見”視頻號
↓ ↓ 收看更多精彩內容 ↓ ↓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