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
海底撈“歇業潮”來襲?
近日,多家媒體陸續報道海底撈在國內部分門店出現了“異常”。
據財經網報道,海底撈北京有近10家店鋪歇業或延期開業。在新店開業的進程中,多家店鋪裝修半年以上仍未開業。知情人士透露,“其實海底撈去年的店鋪簽約了600多家,實際只開了300多家,海底撈放低了開店標準,但現在已經發現了‘失速’,最近對部分不樂觀的店面叫停。”
而根據《紅周刊》報道,朝陽門悠唐購物中心店,從2020年11月底確定裝修以來,迄今仍未完成。門店施工現場的告示顯示,原定的裝修時間為3月初~3月底,但目前已延期至6月底。
最近的部分媒體上,海底撈似乎成為眾矢之的:部分門店裝修工期變長、遲遲不開業,疑似故意在拖延,業績股價雙殺,人均消費與翻臺率矛盾難解……
一時間,原先“行業標桿”、“人人學習”的海底撈似乎一夜之間麻煩纏身。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內參君展開調查。
內參君登陸大眾點評App,發現北京共有7家海底撈門店暫停營業,分別是順義華聯、華貿商業街、馬家堡新薈城、黃村星城商廈、郎福廣場、天通苑華聯、大鐘寺等門店。
致電多個商家后,內參君得到的回復大多是:“正在裝修中”。而其中的大鐘寺店,在大眾點評App上已經沒有聯系方式,留言也止于2020年底。
內參君實地走訪了北京多家“暫時停業”的海底撈門店。
在順義華聯海底撈店,密不透風的圍擋上張貼著“即將開業”的大字,透過縫隙,清晰可見設備、雜物散落一地,無施工跡象,也無施工人員。
周邊商戶反饋,這家店大概有半年時間沒有開業了。具體什么時候“裝修完畢”,不得而知。
隨后,內參君又來到華貿商業街店,這家位于商業中心的海底撈大門緊閉,門口的告示顯示:“由于擴大經營面積,正在重裝”。
奇怪的是 ,內參君在大眾點評App發現,這家店去年年底就曾對外號稱在裝修,而今年斷斷續續不少消費者到店就餐并發布點評。一年之內,兩次“裝修”,這種現象對于餐飲店來說并非常態。
種種現象,讓海底撈此次遭遇的“歇業潮”傳聞,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業內人士認為:餐廳裝修工期一般是2-3個月,超過半年仍在裝修,肯定不正常。要么是商場沒有找到下家,要么是租約內餐廳盈利情況不如預期,因此采用裝修升級方式閉店止損。
“不用排隊”和“停業裝修”
巧合還是有意?
此外,參君分別通過大眾點評App查詢、實地探訪、致電門店的方式,與不同城市正在“裝修”或“暫停營業”的海底撈門店取得聯系,發現了一些蹊蹺的共同點:
1、大眾點評上顯示暫停營業的門店,幾乎都有一個“不用排隊”的標簽。
2、部分門店雖說“裝修中”,但并無明確開業時間,且很多店歇業時間已超過半年。
內參君分析:這可能是海底撈的一種“止損策略”。
內參君曾經分析過為什么海底撈要追求門口排隊(為啥餐飲老板都追求顧客“排隊”?)海底撈在業內和顧客心中的爆紅史,“排隊”這個標簽似乎一直伴隨左右。在很多人的概念中,如果吃海底撈不必排隊,那種感覺好像“缺了點兒啥”,甚至有種“吃了假的海底撈”的感覺。
同時,這里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提高利潤。
業內人士曾向內參君解釋:在房租、人工、食材等各項成本很高的情況下,火鍋如果不翻3次以上臺,基本是不賺錢的。
如果門口不排隊,那么餐廳的翻臺率就上不去,門店就沒有利潤。要提高翻臺率,那就必須門口隨時有客人等著,一旦上一桌結賬走人,下一桌馬上能開啟。要讓人等著桌,不能桌等著人。海底撈去年的純利潤率在9%左右,如果門口沒排隊了,翻臺率下來了,那個9%的利潤,還會有嗎?
如果說海底撈在意的是“排隊”,那么,資本市場在意的則是“開店”這件事。
支撐起海底撈估值的,很大程度上是門店的增幅。
疫情之前的五年,海底撈的凈利潤由2.73億元飆升至23.45億元,年化復合增長率高達71%。盈利數據不斷提升的背后,便是持續增加的門店數量。自2017年開始,海底撈門店增速更為迅猛,以60%-70%左右的增速擴張。
去年疫情期間,餐飲行業一片慘淡,但海底撈仍被資本市場持續看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底撈的門店數量在持續擴張:一年凈開店量達到530家。
然而,今年4月份財報發布后,海底撈股價持續下跌。對比今年2月份的最高點——4547億港元市值,海底撈在5月份市值已經腰斬,暴跌2000億港元。
這也離不開“開店”這件事。比如說有媒體就說海底撈去年的店鋪簽約了600多家,實際只開了300多家。
海底撈2020下半年的凈利潤為11.99億元。雖然彌補了上半年疫情帶來的虧損,但與2019下半年14.35億元的凈利潤相比,依然降低了16.45%。
也就是說,去年門店開得更多了,投入更大,但由于前半年疫情嚴重,給到新店的回本時間縮短,最后的數據容易顯得不好看。
如果更多的門店不排隊,那么這些門店都會“裝修升級”嗎?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