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些“明星”離婚的也很多
選址這件事究竟有多難?
那些“明星”——在租金和位置上有更多話語權和議價能力、聽起來怎么都不可能生意不好的大品牌,也曾在選址上有過不少失誤:
比如:
曾經的Tesco樂購,急著以數量來覆蓋市場,選址上往往沒經過市場分析就貿然開張。
甚至有一家店開在青島火車站旁,看似人流如織,但有多少人會在那兒停留進行大型采購呢?
再比如:
很多店面需要排隊的呷哺呷哺。但其中有一家,位于商場地下一層角落位置的店,生意卻十分慘淡。
據了解,該商場客流很大,只是這里的呷哺呷哺把自己藏得太深:負一樓、拐角、沒什么顯眼的標識……
除非消費者“認準了這一口”,才可能費心找找,大部分的隨機客流,很容易就被別家餐廳小館“截胡”。
還比如一個咖啡館的例子:
這家咖啡館在選址上很有想法,其所在的城市有咖啡一條街,是很多文藝青年的心頭好,準店主覺得那條街上咖啡館已接近飽和,不能再進入“血拼”,可轉念一想,又不愿放棄這條街積攢起來的氣質與情調————
最后做出的決策是,把咖啡館開在了距離這條街兩百米外的地方。
但是由于不好停車,客流資源很難開拓,又沒有蹭上集聚效應,以為兩頭兼顧,可結果是兩者俱失。
選址,選址,實際上選得是“客流”和“店面”——
2
選“客流”:看看條件怎么樣?
選址就是選客流。此話怎講?
——能“選”,首先意味著要有客流。尤其是開一家咖啡館,千萬別因為覺得自家咖啡館要開得新奇特,或者能找來一支稀有的豆子,就有著“迷之吸引力”。
沒有客流,轉化率就無從談起。
——還要想清楚,這個區域的大客流是你品牌的目標受眾么?
如同Tesco樂購的例子,火車站廣場普遍客流量大,但要開個精致的精品咖啡館,估計面對的情況可能是“看上去熱鬧”,往往歇腳的多、消費的少。
▲沒有目標客戶,人流也只會“過而不入”
——最后,也要看長遠客流。
比如,弄清該位置近期是否有市政規劃的新動向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臨街店面。是否在拆遷范圍內?或者可能馬上會被圍擋起來?多了解店鋪的一些相關信息,別盲目做決定。
根據客流確定目標地址之后,就萬事大吉了嗎?還要檢驗——說通俗點,就是“蹲點”,確認究竟是不是那么多人。
這不能是“我來了我看了我累了我走了”的過場,要先列好具體需要考察的幾個維度,如同上學時老師說的“帶著問題思考”,才清楚要記錄什么。
比如,根據目標范圍的不同,需記錄的包括但不限于——
守在路邊數:商圈內公交站與地鐵口數量、停車位數量、目標道路來往人數;
站在樓下望:寫字樓、社區的數量與實際入住率;寫字樓主要分布的企業類型;社區住戶的平均年齡……
再觀察一下:相似店面單位時間里經過人數、進店人數、消費人數、點單情況、停留時間等等。
理想的情況是,能結合自身定位需求,將要考察的多個項目構建出一份系統表單,會幫助你梳理清楚思路。
這里有三個“盡量”值得注意:同一目標范圍盡量找兩家及以上進行對比;盡量選取不同的日期與時間段進行記錄;盡量采集更多天數的數據,以減少特例帶來的誤差。
3
選門店:人品也得有保證
選中了基本條件,也得看看人怎么樣?選址也一樣,確定了客流,選址才完成一半——還要考慮“店面”。
首先我們來談談:錢。
房租是個關鍵而現實的問題,別單憑感覺下決定,很多時候,不是“你覺得可以接受”就OK的。
你辛辛苦苦得來的數據,總不能就在那兒躺著。根據人工成本、房租+轉讓費、其他固定開支以及產品毛利率,結合蹲出來的進店率與客單價等,先按月預估出一個大概的盈虧平衡點。(算筆細賬:咖啡館的拿鐵,為什么都賣30塊一杯?)
再倒推,看看究竟該鋪位的客流量,值不值得你付出這個數額的房租與轉讓費。
▲再完美的店面,房租承受不來,不都是白說么
當然,由于變量較多,各方面因素難以考慮全面,預估的結果未必準確,但同一套算法下來,如果本身有多個位置備選,至少能讓你心里有個比較,比單憑感覺扎實一些。
鋪位這個“點”,考慮好細節
該鋪位是不是位于主要甚至必經動線?門頭能否足夠顯眼?在路兩旁來往角度無論白天黑夜都能看到?大概要距離多遠、多大范圍內能夠看清?會不會被同類業態搶先截流?
避免掉進“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狀況。
這就需要下“走”的功夫,把自己放置在消費者的視角,盡可能從各個路口以多種到達方式走幾遍,切實感受下消費者到這個鋪位的便捷程度。
店面合不合適,不只是“錢”說了算
也要好好考量一家店的“自身指標”:
比如,了解鋪面的產權,弄清要租給你店鋪的是房東還是上一個承租者?根據房東的有效產權證,核對鋪面建筑面積、結構等事項,對店鋪進行確認。并確保能處理好相關事宜。
比如,一些鋪位可能有“不準興辦產生噪聲、油煙、煙塵、異味等污染的飲食服務”等規定,要提前到房產、消防、公安、環保、街道等部門了解一番。
以及鋪面樓層、屋頂高度、采光范圍、水電設施等等……
決定之前,確認這個店鋪符不符合開一家咖啡館的條件與要求,別讓前面的種種功夫白白浪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