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加判斷的跟熱點,結果就是“自黑”:熱點有多齷齪,你就有多卑鄙。
沒有道德底線的營銷如同脫韁野馬,能跑出個天馬行空的雄姿,也同樣能跑出一個馬失前蹄。
無底線營銷,就是甘當“造糞機器”
這幾天,最興奮、腦洞開最大的要數各路營銷大神。想必你已欣(ou)賞(tu)過很多他們的作品,內參君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隨意貼兩張餐飲業的,你們感受下——
然而,網友們的評價是這樣的——
網友們的評論
昨天,內參君在微博搜索“王寶強 營銷”關鍵詞,刷了好幾頁,看到的幾乎是滿屏的吐槽。
這也是為什么,當大家發現“借勢營銷大神”杜蕾斯此次沒出手后,再次對杜蕾斯豎大拇指的原因。
杜蕾斯相關負責人金鵬遠發微博說:“現在社交網絡上關于王寶強事件的杜蕾斯廣告,不是杜蕾斯官方創作的,請大家不要被誤導。另外,杜蕾斯
品牌方和創意服務商有對熱點的基本判斷原則,不會對這種熱點有任何動作。謝謝各位。”
他隨后還轉發了自己之前的一條評論:“用優衣庫事件做文章的品牌都是愚蠢的”,“再強調一次,不要做社交網絡的造糞機器。”
之前,我們跪了杜蕾斯的才華,現在,我們更應該跪了杜蕾斯的操守。
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只要有熱點,社會的各個層面都會像狼見了血腥一樣撲上去,所有人、所有品牌都想在熱點中獲利。
但當公共道德被一再踐踏,風向就變了。如同擠公交,最初拼搶是競爭力,現在拼搶就是沒素質。
星巴克的歷史教訓:消費者這次為什么不買賬?
2015年3月15日,星巴克在《紐約時報》刊登整版廣告,在美國發起一個“RaceTogether”(種族和諧)的活動,鼓勵星巴克的咖啡師在咖啡杯上寫下“RaceTogether”字樣,并與消費者就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該活動的背景,是兩名手無寸鐵的黑人邁克爾·布朗和埃里克·加納被槍殺,事件引發了美國一場動亂。
寫有Race Together的咖啡杯
這場“借勢”活動很快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但與星巴克的預期背道而馳,Twitter上受眾的回應大部分是負面的。
比如《公共電視新聞時間》主持人格溫·艾費爾就發推文寫道:“大清早的,我都還沒喝咖啡呢,就讓我談論種族問題?這能有什么好結果。”
有人甚至嘲笑說,星巴克的目的達到了,這回白人和黑人都站在一起罵星巴克的這個“餿主意”。
星巴克傳播高級副總裁Corey DuBrowa的Twitter賬號半夜遭到很多憤怒網友的攻擊,他最后不得不刪除該賬號,而這又進一步激起了公眾的憤怒。到最后,星巴克不得不徹底停止這次活動以平息眾怒。
很多人認為該活動應該入選哈佛商學院的反面教材。在外界對這次活動的批評意見中,有兩點值得星巴克反思:
第一,種族平等這個話題與星巴克的企業文化不搭調。
第二,顯然,星巴克在推出這個話題之前,并沒有調查受眾在喝咖啡的時候都喜歡干什么。
高明如星巴克,懷著良好的愿望,用高段位的手段,還馬失前蹄。何況那些動機不純、手段拙劣的盲目跟風?
比曝光率更有力的,是品牌價值主張
品牌就是一個“容器”。你給它裝美好的東西,它就是美好的。你給它裝低俗的東西,它就是低俗的。不加以判斷的跟熱點,結果就是“自黑”:熱點有多齷齪,你就有多卑鄙。
品牌如人,不能單看臉,還要有內秀。而價值主張更強有力的,就是表達品牌的“內涵”。這個內涵,就是認同什么?支持什么?反對什么?
杜蕾斯把一個隱秘的產品做得如此“公共化”,卻堅守一條底線:不做社會的造糞機器。
谷歌跟百度差不多同時成立,主要業務也相似。但是,在品牌價值主張上,谷歌更勝一籌。
Google創始人的一封信(后來被稱為“不作惡的宣言”)中提出:“不要作惡。我們堅信,作為一個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從長遠來看,我們會得到更好的回饋——即使我們放棄一些短期收益。”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覺醒。很多大企業都已經設置了一個特殊的機構——企業道德委員會,負責對企業的一些廣告或公共行為進行“道德評估”,避免出現違背公共道德的事故。
因為,當形象都光鮮之后,差距就在內涵上。
現在,局勢已經翻轉。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證,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銘。
可惜,很多企業還在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