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北大碩士賣米粉(五)揭秘:中國式合伙、宗教與救世主

    北大碩士賣米粉(五)揭秘:中國式合伙、宗教與救世主
    餐飲老板內
    經營干貨
    2015-04-21
    2.3萬

    昨天內參君專門探訪了伏牛堂位于朝外soho的新店,并品嘗了張天一親手下廚、親自服務的地道米粉,味道驚艷堪稱完美。在這個長著一張動漫人物臉龐的90后身上,你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產品極客氣質和超前的成熟感。


    從店里回響的搖滾國際歌,顯著位置張貼的馬列毛鄧頭像,你更能覺察到他對于信仰、宗教思想的追逐和融會創新。


    張天一是一個過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追逐內心的人,今天我們來揭秘他關于中國式合伙人的獨到見解。

    以下系張天一《伏牛傳》之五篇:


    一部分餐館倒閉的原因并非是生意不好,而恰恰是因為生意太好,合伙人之間鬧翻了。


    我曾經在北大文史樓3樓的小便池上看到這樣的小廣告:“XX教育,基督徒創建,值得信賴。”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廣告語。


    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吃烤串時,我會更愿意吃穆斯林清真餐廳烤的羊肉串,因為我覺得我不會吃到假羊肉,百分之百值得放心。


    我有時會思考一個問題:假設世界上有某一個宗教團體開始運營商業了,會成為什么樣子?我頓時覺得碉堡了,很難想象,當一個極端宗教組織拿出他們堅守信仰的勁頭來和某一個創業項目一杠到底時,會迸發出怎樣的能量。



    再假設,某一個宗教團體也有聯合創始人,那么中國合伙人式的悲劇會發生在他們身上嗎?我想了一下,答案是這樣的場景很難想象。


    比如,圣經里面的施洗者約翰與耶穌。據傳說,約翰是基督的表兄,在耶穌還沒有出場的時候,就在荒野中布道,為人洗禮,并宣布會有比自己更重要的救世主降生。


    可以說,沒有約翰的鋪墊,那么后面的耶穌就不會一出場就有那么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二位的關系,在創業團隊中是非常明確的,約翰相當于早期投錢的合伙人,能力略差,但是沒有他這個事情壓根就啟動不了。



    而耶穌就相當于團隊中能力超強、極富有人格魅力的合伙人,但是離開了早期啟動資金,恐怕也成不了事情。


    這樣的創業團隊結構還有現實版:X輯思維。同樣是一位能力稍弱但是對早期團隊有重大貢獻的合伙人與一位能力超強但是股權較小的合伙人組成團伙。


    當然,在現實中,此種搭配下場如何,我們已經看到:那就是分家。


    可是在圣經中,耶穌與約翰有出現此種因為心理失衡而導致的矛盾嗎?約翰有和耶穌鬧過嗎?似乎沒有。


    我們看到的是約翰無條件的支持耶穌的事業。所以,在某一個宗教團體中,是很難想象聯合創始人之間鬧翻的。甚至在類宗教團體中,也很難想象出現這樣的情況,例如,恩格斯對馬克思無條件的支持與幫助。


    伏牛堂是由我和我的三位兄弟一起創辦的。自創辦以來,反復有人問我的一個問題就是:合伙人之間會不會出現矛盾。大概《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給了我們太深刻的一個刻板映象: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合伙必死。


    在開辦伏牛堂的時候,我們四處找北京的轉讓、倒閉餐館,去低價收購他們的廚房用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餐館倒閉的原因并非是生意不好,而恰恰是因為生意太好,合伙人之間鬧翻了。


    對于合伙問題的死結,有的人以為最好的方式是“白紙黑字”與“先小人后君子”,由此引申出了一大票創業導師的心得,什么不要平分股權啦,什么一定要有人占主導地位啦。


    可是在現實中,我既看過平分股權活得很好的團隊,也看過有絕對大股東的團隊分家。


    內參君與伏牛堂兩位合伙人


    可見,股權問題并非是解決合伙人問題的充分條件,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連必要條件都算不上---當合伙人之間產生沖突時,無論其中一位合伙人的股權比例占得多小,其結果對團隊一定是毀滅性的的。


    我們不妨探究一下合伙人悲劇背后的人性根源。很多合伙團隊早期都在“講人情”與“講條款”之間搖擺,合伙人矛盾的背后其實就是人的道德與人的欲望之間的矛盾沖突。


    蘇格拉底把知識看做美德,也就是認為理性即道德。所以,進一步看來,合伙人悲劇背后的根源實際上是理性與欲望的戰爭。


    一條殘酷的現實便是,人的理性始終有邊界而人的欲望永遠沒有邊界。當公司越做越好,欲望大到超出了理性的邊界時,合伙人之間出現問題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這個問題有沒有解?我認為解決的方式也很簡單,既然理性是有邊界的,那么就不妨求助于非理性。換言之,當某一個合伙人團隊中有一個具有宗教主義氣質或者救世主氣質的成員,那么團隊出現問題的概率恐怕會小很多



    宗教團體的創始人之間不出現問題的原因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借助了理性之外的東西來克制甚至忽視掉欲望。一個以合伙形式最終走向成功的團隊領導者不太可能是理性的,一定是具有某種宗教色彩、神秘主義色彩的。


    就像喬布斯這樣性格有缺陷的領導者,卻能夠和合作伙伴沃茲尼艾克一起走到蘋果發展壯大,和他本身因為修禪而具有的宗教領袖氣質不無關系。


    所謂的宗教人格,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就是“救世主情節”,在某種程度上約可以等同于現在已經被超爛的“情懷”:不僅要拯救自己,還要拯救一起創業的兄弟們和這個世界。


    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救世主情節必須是真實的。


    這一點,在歷史上早有證明。有這樣的一個創業團隊因為領袖的宗教特質而興旺也因為領袖的庸俗化而敗亡:洪秀全和他的創業小伙伴們。


    當初洪秀全創業時,武不如蕭朝貴,智不如馮云山,權謀不如楊秀清,大家卻能夠齊心協力團結在他身邊--只因洪秀全身上有“天兄”的宗教光環。而到了太平天國后期,“天兄”洪秀全自甘墮落為凡人,在太平天國搞一言堂,拋棄理想談利益,最后落得個內部火拼衰落的下場。


    要求一個團隊靈魂人物始終保持某種理想主義氣質很難,該人本身就很有可能把理想敗給現實。對此,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此人本身有一些非理性主義的宗教信仰,能夠用其強大的非理性感染其理性的合作伙伴們。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