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客單酒店、餐廳也推外賣了,“新外賣潮”即將爆發?
一個現象是:這次疫情之中,越是依靠堂食的餐企,越是受傷慘重。盈利模型單一,在過去只是短板,現在卻成了致命傷。
“自救”是當務之急。對于大多數餐廳而言,外賣幾乎是唯一的自救方式——這一點無論品類、規模、客單高低。
美團外賣數據顯示,僅2月7日-2月13日,就有 3058 個商家,通過疫期綠色通道極速上線外賣。其中包括一些從未涉足外賣的高星酒店、高端餐飲,他們的堂食客單價少則 200,多則上千。“我們的包廂消費,平時都是 300元/人起。為了做外賣,我們籌備了 2 天,上了價格更大眾的新菜,一份葷素搭配的套餐價格在20~35 之間,同時提供單點菜品”,杭州西溪雷迪森大酒店外賣負責人任英告訴我們。除了他們之外,多家、多地區的高星酒店,都在近期上線了外賣。大家的選擇相對一致:壓低到 30~50 起步,多推套餐,以滿足復工人群的需要。同屬高品質餐飲的大董,也走了類似的路子。擁有一家黑珍珠三鉆門店的大董,在疫情期間開始聚焦外賣。圍繞疫情期間消費者的就餐需求開發了不少新產品。例如,針對即將到來的復工潮,大董推出了“一人食”套餐,更符合白領們的日常就餐需求,注重營養搭配。“價格設計上,我們把利潤壓到了最低,希望能夠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優的餐品。”大董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外,團單是特殊時期出現的新需求,以公司、家庭為訂餐單位,這類訂單數目大、需求穩定。高星酒店中,杭州黃龍飯店表示:“我們會推出瞄準中高端寫字樓的定食,10 份起訂,價格 58 元起。針對家庭的訂餐,則推出一周起訂的打包產品。”餐企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賣“房子里的東西”,一種賣“盤子里的東西”。上述提到的高星酒店、高客單餐廳,顯然是前一種,售賣“體驗”,而非單純的“產品”。他們把做外賣看做是“被迫無奈”還是“轉型機會”呢?任英的說法代表更多人的觀點,“既然已經打開這片市場了,我們就不想失去美團上的客戶訂單。疫情結束以后,原材料供應也會穩定,我們也會對菜品有一個更新。”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杭州市飯店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慶認為,“不同的產品,對應不同需求。外賣其實為酒店開辟了新的客群,如果做得好,以后可以延續下去”。除了以上提到的杭州、成都外,外賣潮在多地出現,正在席卷整個行業。在廣州,孖記士多等首次上線外賣,拿過米其林一星的惠食佳這樣的“資深”外賣商家,在疫情沖擊下,營業額保持穩定增長,部分抵消了廣州全面禁止堂食帶來的負面影響。惠食佳相關負責人告訴我們,堂食暫停,但顧客可以通過美團外賣預訂所有堂食品類,且他們的外賣線一直在豐富。近期推出了針對家庭用餐(3~6人)的“歡聚套餐”,價格從 299 到 2199 不等。在重慶,李子壩梁山雞也在發力外賣,目前營收占比達到了三分之一。外賣負責人李開杰表示,“我們先是根據外賣特性對店內動線進行了調整,然后對銷售的產品結構進行了調整,不光是賣梁山雞,還包括雞丁、雞翅尖、牛肉干、底料包等便攜式產品,甚至還組合了生鮮套餐,銷量還不錯。”據美團數據,截止去年第三季度,外賣的滲透率在 15%左右 —— 疫情也許會加速這個數據的增長,當下,外賣市場呈現出全品類、全客單入局的趨勢。內參的投票調查顯示:絕大多數餐飲老板,對外賣呈樂觀態度,88%以上已經或者即將做外賣,92%看好外賣市場發展。外賣市場在崛起,也在改變——疫情期人們對于外賣的關注重點,從口味轉移到了“安全”。需求的改變,勢必會推動一批食安標準高、品牌信任度高的餐企突出重圍。在成都,采用“塑封包裝”的大龍燚火鍋,迎來了外賣同比 547%的增長。從初一到初十,2019年外賣營收 28萬,2020年則達到了 181萬(僅限成都直營門店)。
在江蘇,小廚娘淮揚菜將之前在電臺投放的廣告語 “....小廚娘淮揚菜,南京更受歡迎的淮揚菜館……吃淮揚菜,到小廚娘”,改為了“到飯點了……趕緊上美團外賣點小廚娘淮揚菜,久違的淮揚味,南京小廚娘淮揚菜,全程無接觸配送,多重防護,外賣無憂”。
據美團外賣數據,疫情期采用“無接觸配送”的訂單已占到了整體單量的80%以上,且每一單外賣都使用“無接觸配送”服務的用戶占到 66%。這兩天,多地政策正在松綁——深圳、四川、江西、浙江等多省市,都發布了“先復工,后審核”的方針,風向從狠抓防疫,轉向支持企業恢復生產,復工潮即將來臨。一邊,是以美團外賣為代表的平臺方,推出“無接觸”配送、點餐等多項服務,向新上線外賣的餐飲人開放綠色通道、流量扶持,持續說服外賣消費者,重建消費者信任;另一邊,則是復工潮來臨,外賣可以避免員工密集就餐或外出就餐引發的疫情防范風險。消費者有需求,平臺方有安全保障,復工潮爆發后,外賣市場會迎來可預見的“超量恢復”,從而引發一波“新外賣潮”。重大事件,往往會引發行業洗牌,促生新事物的崛起。2003 年的“非典”,帶來了以“淘寶”為首的電商崛起,這次“新冠肺炎”,也會為餐飲業帶來思路上的轉變。一個現象是:這次疫情之中,越是依靠堂食的餐企,越是受傷慘重。盈利模型單一,在過去只是短板,現在卻成了致命傷。2014~2015 的外賣潮后,疫情可能會帶來一波“新外賣潮”,全品類、全客單餐廳做外賣將是這波浪潮的特點。線上化、零售化,是餐飲未來發展的大方向,通過這種盈利模型的豐富,餐企能獲得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以及與之對應的更長久的壽命。疫情后,外賣會從一種“選擇”,轉變為餐企的“標配”嗎?讓我們聽聽你的看法吧,評論區見。
213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