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訂飯送鍋”的小品類突然火了!這印證了外賣市場的3個變化

    “訂飯送鍋”的小品類突然火了!這印證了外賣市場的3個變化
    小鴨子
    頭部案例
    2019-08-29
    1.3萬




    “今年開出 1000店!”,這是一個主打“外賣”的鮑汁撈飯品牌,在官微寫下的目標——最近,這個小品類勢頭正猛,“買飯送鍋”是它的主要傳播點。


    這樣一個被業內視為“很難火爆”的品類為什么會崛起?這背后,外賣市場出現了什么新變化?

     

    餐飲老板內參 小鴨子/文



    “點個外賣還送鍋!”

    鮑汁撈飯火了


    唐山網友 Ru 習慣拍點抖音記錄生活,沒想到最近一條關于外賣的,突然火了,瀏覽量破了 50 萬。


    為啥火?因為這家“鮑汁撈飯”不僅送飯,還“連砂鍋一塊送了”——打開快手、抖音等流量平臺,你會發現相關曬單還不少。


    ◎ 截圖來自抖音、快手。




    “買飯送鍋”,是鮑汁撈飯這個小品類的最大傳播點。


    “送鍋”,更準確的形容是:用錫箔紙、特質紙殼包裹的砂鍋,裝在防水無紡布外賣袋中,附加一把鋼勺,一套一次性餐具,2 只鮑魚(據稱)。


    “外賣也需要儀式感”,消費者小萬告訴內參記者。


    通常鮑汁撈飯價格在 30-40 塊,如果加海參、鮑魚等則更貴,“我有會員紅包,才花了22.9 !”。于是,光這兩周,小萬就已經點了四單。


    ◎ 這份外賣最終實付22.9,圖自小萬。





    天生復購就不行?

    事實有點偏差


    鮑汁撈飯是突然出現的外賣小風口嗎?其實不是,類似的燉品品牌,去年末便開始變多。


    許多業內人士都不看好:這個品類,滿足的是消費者的“獵奇心理”,口味單一,復購難以保證。


    大半年過去了,新鮮勁還沒過——許多剛入局的品牌都認為,現在還在“紅利期”。“完全沒做推廣,單量也還行。”剛開店的豬小嫚燉品鮑魚飯負責人老胡告訴我們。


    目前,這個小品類的頭部品牌,單平臺月銷2000-3000 單 ,對應面積 15㎡-30㎡、3-4 人操作、客單價 50 左右,品牌方工作人員表示,北京單店“月流水 30 萬左右”。


    ◎ 單一平臺的月單量在 2000左右。




    目前,復購不成問題。


    通常高復購外賣店都滿足三大特點:價格低、口味豐富、群眾基礎好,這幾條鮑汁撈飯都沾不上,但外賣平臺上,不少品牌門店都被打上了“高復購”標簽,豬小嫚則給了我們復購 47% 的明確數據。


    ◎ 多店均有“回頭客多”標簽。





    新品牌持續入場

    鮑汁飯擊中了什么痛點?


    價值感反差,是鮑汁撈飯的關鍵詞。


    站在消費者角度看,這頓外賣的價值,遠超于價格:“名貴食材”鮑魚,砂鍋,連餐具都是鋼勺。


    實際上,商家成本并不高。小鮑魚就算在水產市場購買,7-10 頭大小也才10~12 塊。


    ◎ 所謂的”頭“,指的是一司馬斤(0.6 公斤)里大小均勻的鮑魚多少只,頭數越小、價格越貴。




    花較低的價格,購買到傳統意義上“名貴”的食材,強調價值感,帶有獵奇屬性,是這個品類火熱的底層邏輯。


    與此同時,它還有增量的可能性:想吃飽的,點個鮑汁飯;想吃好的,還能再多花錢,單店客單價一般維持在 50-60 之間。


    ◎ 來自東五環一門店曬單。為避免廣告嫌疑,已將品牌名隱去。




    一邊,是品牌方的持續入場:據大眾點評,光北京就有 200 家鮑汁撈飯,大多位于檔口、共享廚房,走純外賣路線,極少數門店配有少量堂食。


    另一邊,是消費者不知還會持續多久的新鮮感:小萬這兩周內,已經積攢了 4 只砂鍋,她也不知道可以拿這些鍋做什么。


    這背后,外賣市場出現了什么變化?


    風口在哪里?

    外賣市場的 3 個變化趨勢


    從酸菜魚、宵夜燒烤到鮑汁撈飯,外賣風口變化越來越快。幾乎每個品類崛起,都會出現一整批同質化競爭的新品牌。


    鮑汁撈飯的出現,正好印證了外賣市場的3個變化趨勢。


    1. 客單越來越高,從吃飽到吃好

    據《中國餐飲報告 2019》,2018 年外賣交易筆數同比增長 56.3%,仍然很快,但每年超過 100%增長率的瘋狂時代已經過去;

    與此同時,客單價繼續在提升,2018 年平均客單價為 44 元,比 2017 年上漲 2 元。

    這意味著,外賣消費者的要求,已經從“吃飽”,走向了“吃好”。

    2. 全品類外賣,想吃點新鮮的!

    酸菜魚、燒烤、鮑汁撈飯,是最近外賣中崛起的幾個新品類——這些非傳統品類,反映了消費者“想吃新鮮”的心理。

    為響應需求,現在幾乎是“無品類,不外賣”。別說鮑汁撈飯,就是火鍋、湯品等更不適合外賣的產品,也都走向了“線上”。

    3. 品牌化加速,但流于表面

    小萬告訴我們,在她所居住的望京區域,就有多個品牌的鮑汁撈飯,它們的產品、價格、包裝都很相似,她點過其中幾家,“味道也差不多”。


    ◎ 圖為兩家品牌的鮑汁撈飯,非常相似。圖自小萬。




    鮑汁撈飯這樣一個剛火的小品類,就同時有幾十家品牌下手爭搶。爆品出現后,品類品牌化的速度在加快。

    不過,現有的品牌化,其實是一種表層的競爭,產品同質化嚴重,不同品牌之間差異很小,品牌方也沒有打造“護城河”的意識,跟風成癮。

    當流量紅利期過了,鮑汁撈飯這個品類,如何在風口變換極快的外賣市場中保證復購,仍然是個難題。


    未來的外賣競爭

    馬太效應即將顯現


    外賣不能打價格戰,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如同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所說的那樣,“外賣要做好就是要加錢”。

    走出“價格戰”后,外賣將進入“性價比”競爭——不是便宜,而是同等價格下,誰能給消費者超出預期的體驗,誰就能在這個階段冒頭。

    平臺扣點20%的當下,產品力、供應鏈、規模效應不足的商家,很難再走出紅海。

    馬太效應即將顯現,“淘寶式”外賣將成為過去。品牌化,高客單,高性價比的“天貓式”外賣,將成為市場的主流。

    · end ·
    輪值主編|艷子  編輯|劉珍  視覺|小鴨子 鎢琪




    1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