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 3535 期
作者 | 餐飲老板內參 王盼
“中式饅頭”網絡走俏
更適合中國寶寶的“中式面包”?
最近,“中式饅頭”的創業熱潮,在社交網站上興起。
仔細研究這些饅頭店、花卷店,多少有一些類似:主打一個裝修“中式風”;在產品上一水的中西結合,配上奶酥、培根、芝士等;色彩搭配也非常“多巴胺”,花花綠綠入眼;造型上凹出梨子、橙子、香蕉等水果狀;宣傳上主推“手作至上、西學東漸”……
至于價格,各家不一,但均價在5元-10元左右。隨機摘取2家網紅店的價格供參考:“東方饅”普通饅頭2、3元,帶餡兒的肉類饅頭也有7、8元的,再高級一點的吐司饅頭12-13元;“囤囤饅頭商店”的全麥饅頭、牛奶饅頭3.5元,橘子、番茄、香菇饅頭8元。
更主要的是,這些饅頭店在百度里的搜索信息寥寥無幾,而在小紅書、抖音等年輕人的聚集地輪番轟炸,而且,宣傳的“風格”都非常雷同——“90后辭職學做饅頭”、“月凈收3W的饅頭鋪”、“95后擺攤賣饅頭的一天”、“00后開饅頭店連載”……
甚至不少新店創業小白,在小紅書上公然“征集店名”、邀請大家投票“選鋪”,用連載的方式,默默記錄自己的創業之路,甚至店還沒開起來,就開始“征集線上股東”。
很明顯,這波投入創業的,是典型的“年輕人”。他們有些小錢(有的是大廠被裁員所得賠償款),有股勇氣(說干就干,加盟授課都敢搞),有點創意(土饅頭和洋食材的大膽碰撞),還懂互聯網營銷(只在關鍵場域砸錢)。
是一股創業新潮,還是一股“妖風”,真不好說。
探店+測評
一個白饅頭2.5,員工忙到后半夜
中式饅頭到底好吃嗎?內參君替大家探了探店。
在北京海淀某社區底商,一家“太婆發面”的招牌顯得挺別致。門頭上寫著“非遺老面發酵”、“現代面包工藝”。走進門店,才發現這并非一家獨立門店,算是一個后廚面積不小的檔口。門店沒有堂食區域,擺放了一個類似面包店的“陳列柜”,暖黃色的光線,打眼一看還真像面包店。
◎饅頭采用密封耐熱獨立包裝
產品分為“包子全家福”、“饅頭全家福”幾個大類,均為老面發酵,包子5款相對傳統,饅頭8款則十分創新。除了傳統的嗆面饅頭2.5元,還有一些“中西結合”的饅頭,比如“肉腸饅頭卷”,別名“國產熱狗”,售價7元;“芝士肉松卷”定位“面包平替”,6元一個;“黑糖肉桂蔓越莓饅頭”酸甜平衡,5元一個;“全麥亞麻籽饅頭”則是“控糖優質碳水”,6元一個。
小程序里顯示,銷量最好的是2.5元的“嗆面饅頭”,賣了514個。果然,饅頭店還是樸素的饅頭最暢銷。
◎藕粉八寶粥9.9元
蔥花千絲卷5元
好家伙,從食材到定位,搭上“西式”的列車,再加上“控糖”等養生理念,中式饅頭也可以五彩斑斕。
不算太大的后廚,擺了好幾個蒸箱,共有前廳1人、后廚2人。據說,每天下午還會有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前來指導,這樣算下來,這個也就20㎡的店,13個主食的SKU,需要至少4名員工。
見內參君挑選了好幾樣,后廚大姐很熱情地介紹說:我家的面粉都是新疆特制的好面,這個可比面包好吃,而且全部是當天現做的哦!當詢問到工作時間時,大姐略顯自豪地說:生意不錯,就是很忙,昨天都忙到半夜一點多……
◎這些“中式饅頭”,共計近30元
內參君將饅頭拎回公司,大家的評價褒貶不一:
確實是創意饅頭,又像面包又像饅頭。
饅頭沒有饅頭味了,但又沒面包那么香和喧軟。
一個7塊錢的饅頭夾腸(中式熱狗),買個饅頭配香腸也就5塊錢吧。
饅頭的意義是就菜,這個甜口饅頭如何配菜吃?
硬生生從剛需變成了非剛需。
平均毛利60%,開店賺錢嗎?
培訓、0元加盟、全冷鏈
暗訪中式饅頭的ABC面
在小紅書上,不少中式饅頭的筆記下方,都有許多人咨詢加盟業務或想要“學技術”。
內參君撥打了一個品牌負責人的電話,這是一個在四線城市創立的中式饅頭店,店主搞設計出身,算是“歪打正著”副業走紅。
電話里她告訴內參君:“我們是純手作饅頭,加盟費用8600元,如果是一次性學技術,價格3800元。開一家店需要20-30㎡,因為SKU較多,庫存也不少,建議在30㎡左右比較好。并拿出1/4或者1/5的面積來存放原料。”
SKU30+,平均毛利60%,需要店內手作,員工“前期5、6個,穩定之后2人”,這樣一算,這門生意并不像大家期待的這么“暴利”。
另一位中式饅頭品牌的招商加盟負責人則坦言——我家沒那么復雜,是“0加盟費”,饅頭純冷鏈配送,節省了人工,你只需要購買一定數量的貨就能開店了。形式更加簡單粗暴。
至于培訓技術,各家價格不一,有幾百的,幾千的,也有上萬的。不過,網上也有不少“翻車”的情況——“我從金華跑到武漢,學了五天,造型和面學了4天,醒發就講了兩分鐘,后面都是自己琢磨的”、“學費1.8萬,老師就教捏造型”。
這生意能做嗎?
一面是社交媒體上的造富神話,一面是年輕人創業的憧憬和焦慮。當大家發現“中式烘焙”的機會越來越少,“中式漢堡”成就了千店品牌潛能無限時,“中式饅頭”的概念悄悄成為童話里的灰姑娘。
掰開揉碎來看,中式饅頭并不好做。
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產能和效率。
我們先后了解了不同的中式饅頭品牌,這些品牌的共性也很明顯:老板親自上陣,幾乎天天在一線跳腳;店里雇傭個師傅也不便宜,畢竟需要“手作”加持;看起來生意挺好,有的產品容易斷貨,但,產能也十分有限。
月底一算賬,刨除人工、房租、水電,以及一些洋食材的損耗。不掙錢的是大多數。
另一方面,中式饅頭想要在味覺上真正讓顧客產生高復購,有點難。
“饅頭就應該有個饅頭樣,它是好吃實惠、簡單、百搭的。”一位食客吐槽說道。在她看來,中式饅頭“花里胡哨”,并不意味著顧客就會買單,相反,中式不中式,西式不西式,當饅頭吃太貴,當面包吃又不夠滋味。
“饅頭的延展性很低,這個產品在國人的意識中就是一種剛需型食物,是充饑的、頂飽的。”另一位餐飲人評價說。
此外,中式饅頭在社交媒體上,瘋狂售賣配方,往往是店還沒開幾家,已經有一堆網友爭著要“交學費”了。從目前來看,形態均為單打獨斗的小型創業店,其生命周期能有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
畢竟,“新中式”不是萬金油,披上新中式的外衣,也不見得都能成。
更何況,饅頭本來就是名副其實的“中式”呢。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輪值主編|陳黎明
視覺、插圖|張勁影
編輯 |權紫君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