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 3459 期
作者 | 餐飲老板內參 王盼
餐飲圈的“無人”越來越多
最近,餐飲圈的“新網紅”再次出道——北京地鐵站里放置的麥當勞無人餐車。
橙紅色的Mini餐車,營業時間為7:30-19:30,支持微信和支付寶購買。早餐有4種套餐可以選擇,包括咖啡、油條、漢堡等,套餐售價在12.5-20.5元之間,價格與門店基本一致,早餐、正餐、下午茶分時間段售賣。目前,該餐車僅在幾個地鐵站有試點,并吸引了不少粉絲前去探訪打卡。
不僅是麥當勞,全國各地的餐廳似乎也刮起了一陣“無人風”,前有北京地鐵的煎餅機器人,后有成都首家24小時無人面包店“PIEPIE PIECE”誕生,以及無人飲品店“肆季糖水”半年開出近20家店、單店日銷上千杯飲品;而在全國各地,無人火鍋也悄然興起,包括川式火鍋、韓式部隊鍋等;此外,還有“無人咖啡店”、“無人泡面館”……
在大眾點評上搜索“無人”,內參君還發現,北京、成都等地出現了不少“無人自助茶室”。
“無人”背后的餐飲真相
“無人”運用在餐廳,并不稀奇。
好幾年前,馬云就跨界做過無人餐廳,進店、落座、點餐、結賬全程智能化。馬爸爸也放出豪言“未來將在全國開展10萬家無人餐廳”;而京東也曾在2018年測似過,名曰“X未來餐廳”,思路則是“與八大菜系的名廚合作,研發最適合由機器人烹制的菜品,讓名廚的菜肴能夠在機器人的手中復制到全國甚至全球”。
回首這些跨界大佬,更多是“科技公司的試水”,主視角是科技而非餐飲,肩負著一種“顛覆傳統的使命感”。投入不小,聲量挺大,卻很難真正成為氣候。現如今,馬爸爸的“10萬家”成為了互聯網上的記憶;京東X未來餐廳,也被媒體評價為“概念為先的雞肋”。
而如今,這一波新開業的“無人”餐廳,涉及火鍋、烘焙、咖啡茶飲、快餐等不同品類。摒棄之前的“大手筆”,而更多是小店模型,產品也更加細分,多瞄向零售屬性較強的品類,明顯“接地氣”了不少。
無人背后,暗藏著哪些關于未來的真相?
1、從“去廚師化”到“去員工化”。
用工成本越來越高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早前,餐飲人在“去廚師化”的道路上幾經輾轉和嘗試,期間也經歷了不少爭議。而如今,后疫情時代“用工荒”加劇,僅僅“去廚師化”還不夠,一些餐廳甚至開始嘗試“去員工化”甚至“去老板化”。
2、年輕跨界的創業者數量增加,不少人是以副業的形式來做,沒有太多時間精力全天候 all in 餐廳經營。
當甩手掌柜,是不少年輕人的創業夢想。但餐飲的鏈條太長,“栓人”也在所難免。而一間無人餐廳,似乎可以實現這個夢想。
一個無人飲品品牌的加盟負責人坦言,今年政策開放后,前來咨詢的人明顯變多,且平均年齡在30歲甚至更年輕。“這些人有一定積蓄,有一定投資思考。同時,不少人是有主業的,加盟的目標是做副業,無法24小時參與門店管理。雇人又覺得麻煩,所以就把目標投向了無人模式。”
3、社恐人群、一人食群族、夜貓子壯大,一部分顧客不希望和餐廳服務員面對面接觸。
誰會進入無人餐廳?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無人餐廳因為不需要和店員接觸,全程自助。解決了不少年輕人“社交恐懼”的煩惱。同時,不少無人餐廳的光顧著是“獨行俠”,再加上無人餐廳大多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經營,也有一些夜晚覓食者出沒。
無人
是前瞻未來,還是美麗的謊言?
“無人的概念沒有錯,可能也是未來的趨勢。但對于餐飲行業來說,無人就是一個美麗的謊言,至少在現階段還很難實現。”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道。
從成本和效率的角度來看,無人餐廳仍然存在不少痛點。我們姑且提出幾個問題:
一、無人到底方便了誰?
首先是操作的繁瑣,導致顧客實際體驗并不方便。從目前現存的無人餐廳來看,產品偏零售屬性的相對更為簡化,比如面包店、糖水鋪等。但如果產品豐富,用餐存在多樣化的情況,體驗起來就相對“費勁”了。比如無人火鍋店,被顧客吐槽最多的就是“每點一道菜品,都需要掃一次付款碼”且“需要自己收拾餐盤和桌子”。
一位曾經做過無人火鍋店后來放棄的創業者坦言:無人,很容易淪為老板的自嗨。老板是方便了,但是顧客不方便。
即便是咖啡這類飲品,無人的狀態下依舊容易陷入操作困局。比如某無人自主咖啡店,本不大的空間里寫滿了店長對顧客的“叮嚀”,比如“牛奶糖漿在冰箱”、“用后請清潔蒸汽棒”、“餐具放置處”……顧客光是把這些操作流程看完就需要一定的耐心,更何況“需要按流程辦事”。
二、無人真的解決了用人問題嗎?
無人餐廳并不是真的無人,因為餐飲這門生意,本質上離不開人工。
比如前陣子在北京出現的“煎餅機器人”,盡管可以自動制作煎餅,但依然需要人工來補充原材料等;成都的“肆季糖水”建議加盟商:上午11點前鋪貨30%,下午5點前鋪貨70%,一天2-3次進店整理。
而像火鍋這類對食材要求不低的品類,小料臺的清潔、突發情況的解決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人工的及時參與。“不少無人火鍋店,門店里都設有服務鈴。但事實上,即便遇到了什么問題,店長也很難迅速趕來。畢竟,這里是‘無人餐廳’。”一位顧客吐槽。
三、缺失的服務,用什么“彌補”?答案:價格
無人餐廳的價格普遍不貴。比如無人咖啡廳不少都是9.9元,價格和便利店咖啡接近;無人火鍋店人均消費基本在60-80元以內;糖水鋪則是“統統5元”的售賣模式。
無人餐廳要面臨效率與成本的博弈。
對于顧客來說,餐飲的幾要素:產品、服務、空間非常重要,無人餐廳既然“已經沒有服務”了,那必然在其它方面進行彌補才能吸引顧客來,于是,對產品和價格則會更加敏感。如果產品不夠格,很容易遭到無情吐槽;如果價格和有人服務的餐廳接近,又少了一個前來消費的動力。
在客單價不貴的情況下,如果流量和翻臺跟不上,則利潤無從談起。
四、還有哪些損耗?
無人餐廳還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現漏單、制作翻車等問題。
用一個創業者的話來說:無人餐廳的存在,就是挑戰人性的。往往會陷入“看上去很美好”的境地。而事實上,機器的故障、顧客的“霸王餐”、機器制作“翻車”產生的食材損耗……都不可避免會存在。
無人這門生意,能做嗎?
無人餐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用工成本問題,這也是吸引創業者躍躍欲試的重要原因。
但,無人餐廳解決了顧客的什么問題?這是投資之前需要想好的問題。
麥當勞的無人餐車,解決的是地鐵“社畜”寶貴的早高峰時間問題,方便了顧客,讓快餐更快地觸達目標客群。從這一點來說,可行。而且,無人餐車是車,面積小,成本相對低,只有ABCD幾種既定套餐可選,是以零售的模式做生意。
但,不少無人餐廳SKU多、操作繁瑣、細節較多,最容易陷入“老板自嗨”的陷阱,最終淪為雞肋,痛點就在于只是理想化地考慮了經營者的利益,而沒有考慮顧客的真實需求。比如一些無人火鍋被吐槽“這錢花的,還不如自己在家涮”。
從某個層面來說,無人餐廳在沒有服務員的情況下,更需要注重體驗感。
一位業內人士則認為,餐飲的“無人”要用在刀刃上。“比如用機器人解決后廚的某些效率問題、食安問題,用在這些能夠解決問題的環節上,這個可以。但餐飲(尤其是前廳)的還是離不開服務的,中國餐飲尤其注重人情味、煙火氣息。科技再炫酷、自助操作再流暢,有時候也比不過店員一句熱情的‘歡迎光臨’。”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輪值主編|張心笛
視覺、插圖|代丹
編輯 |權紫君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煎妮 18501112924(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