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西貝、老鄉雞同層打擂,商場開啟餐飲大混戰!

    西貝、老鄉雞同層打擂,商場開啟餐飲大混戰!
    餐企老板內參
    熱點透視
    2023-03-24
    2.6萬

    總第 3449 

    作者 |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購物中心正在起變化

    “小店上樓、大店下樓”


    購物中心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小店上樓、大店下樓”或者說“快餐上樓,正餐下樓”。


    一些原先在購物中心B1層的小吃快餐門店,進入正餐樓層,更多低客單價餐飲正在向樓上轉移,同時,正餐品牌也“下沉”到更多樓層,甚至是購物中心的底層。


    這不同于以往購物中心開店規律。購物中心的運營方,掌握著各個品牌的“生殺大權”,由他們定義著不同樓層的調性, 規劃不同鋪位的業態并定向招商。


    為什么快餐上樓、正餐下樓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又會給餐飲品牌們帶來怎樣的影響?



    餐企逐漸掌握“話語權”


    核心的原因自然是,餐飲的地位不斷提高。


    在過去,餐飲只是商場業態的補充,即使在進MALL運動前期,餐飲入駐商場也是難上加難,有強大的品牌勢能還不夠,還得托關系,找對人。


    但隨著消費主體的遷移和消費習慣的變化,餐飲成為了流量擔當,一份針對80后、90后消費者的調查顯示,“去商場的人里,81%是去餐飲。”


    于是,各類餐飲品牌得以入駐更多的樓層。就連全球店王SKP,也在去年收拾了五樓家具區,在東北角圈出一個位置,開出五家餐飲新店,帶動客流向冷區流動,提升其他鋪位租金回報率。



    餐飲成為了吸引顧客的磁石,成了激活流量的關鍵。餐飲和購物中心的融合度進一步加深,幾乎每一層都有餐飲門店。


    拿朝陽大悅城舉例,其第2層定位為“姿彩”,經營“設計時裝、時尚鞋履、潮流配飾”,但奈雪的茶去年底將樓外店遷于此。IN_JOY和悅界的中心區,也留給了餐飲品牌。



    眼下的原因是,購物中心的空鋪率在增加。


    一些城市購物中心的數量已經近乎飽和,經過三年疫情的洗禮,空鋪的情況就更加嚴重。


    “業態不夠餐飲來湊”,商場內餐飲招商相對容易,在點評網站和社交媒體的幫助下,這些新開出的餐飲門店也能更快被激活。


    針對空置面積,一方面,購物中心設立出各種各類“主題街區”,試圖聚集餐飲店、聚集煙火氣、聚集客流。


    新開出來的一些主體街區裝修原來越豪橫,也越來越多元,不僅有小吃快餐、茶飲咖啡,甚至也有占地面積在幾百平的火鍋、烤肉、大魚和小蝦都記擠在一個池子里。



    合生匯B1、B2層也集結了像西貝莜面村、很久以前羊肉串、海底撈、珮姐老火鍋等大型正餐,將門店開著這里并不會讓人覺得很“low”,反而更平易近人。


    另一方面,購物中心將一些撤離出的大店拆分成小店,引進小吃快餐品牌,減少空鋪率,改造成本也相對較低。


    除了一些新興的消費品牌,選擇這里開出形象店、旗艦店,來獲得高的品牌勢能,一些長期開在B1、B2層的餐飲小店,順勢上樓開店,試圖形象升級。


    比如在朝陽大悅城的八層,粉面快餐品牌“醉面”從B1升了上來。醉面本是商場內打工人的工作餐。最喜釀皮也曾在這里開店,而這個品牌最常出現的地方,是超市的商業街。



    還有更多的原因:


    餐飲店鋪對坪效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正餐的經營面積會縮小,分割出來的小空間。需要用小吃快餐填補。


    商圈無限制的細分客流減少,購物中心需要盡可能留住顧客。當將客單價低、可能更加剛需的小吃快餐安排在頂層,改變消費者動線,增加更多觸點,創造更多消費機會。


    一些連接停車場和地鐵站的B1層,被更多購物中心重視,成為“次首層”,僅保留少數流量輕食,其他小餐飲被“清退”。



    餐飲品牌會受到何種影響? 

    此前商場B1、B2大部分是客單比較低的餐飲店,而高層是客單價高的的正餐大店。而如今,因為諸多因素,不同客單價的門店融合在了一起。


    沒有了明顯的“檔次區分”。購物中心的餐飲品牌將迎來混戰。


    正餐樓層的平均客單價會被拉低,這是對傳統正餐的威脅。正餐的100元的客單價會視為高客單價,需要更加提升性價比。


    尤其是人們的餐飲消費欲望爆發,但是可支配的預算并沒有增加,報復性消費的同時,也有更加理性的消費觀。部分吃正餐的顧客就有可能被同一樓層的快餐小吃“截胡”。


    一些主打“大單品”餐飲品牌面臨的壓力會更大。雖然這件事還沒有發生,但是可以想象出這樣一個畫面:“太二酸菜魚”旁邊開了一家“魚你在一起”。


    而對于快餐小吃品牌,雖然形象檔次得以提升,可以接觸到更多消費者,但各類成本的壓力會進一步提升,經營難度加大。同時,小品牌依然沒有太多話語權,更容易在調改中被“清退”犧牲掉。


    再加上購物中心餐飲配套的比例不斷提升,購物中心內餐飲品牌的汰換率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可能只有坪效超高和有房租議價能力的品牌才能撐下去。



    結語


    過去三年,在大環境、高昂成本和低客流量的多重壓力下,部分餐企從購物中心出來,將把門店選在距離消費者更近的位置,比如寫字樓、社區,做復購的生意。


    在購物中心這個盒子外的商業街,吸引力也不斷上升。顧客回歸“逛街本質”,商戶經營也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更大的自由度,寬闊的街道、能夠外擺的環境,更能擁抱歡騰的夜經濟。


    當購物中心數量越來越多,同質化越來越高,客流量逐漸被稀釋,經營成本和競爭壓力也不斷加重.....對于餐飲品牌來說,擠進購物中心或許不再具有誘惑力。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輪值主編|張鐸

    視覺、插圖|代丹

    編輯 |楊檸睿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nctougao@watcn.cn

    4923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