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繼承者還是顛覆者?看這個傳統茶人怎么做新式茶飲!

    繼承者還是顛覆者?看這個傳統茶人怎么做新式茶飲!
    咖門 啡姐
    對談現場
    2016-07-01
    2.1萬


    日前,咖門報道過,國內某服裝品牌入股咖啡運營商TNPI的消息,咖sir調侃說:飲品行業著實沉悶,一直談跨界,卻總被人跨。


    新式茶飲圈兒中,“茶香書香”創始人羅軍可能是最特別的一個,他擊碎了那句調侃。


    他要將餐食、服裝、文創產品等一系列產品融入茶元素,“茶”還是那個傳統的茶,“新式”卻有了新的定義。



    傳統茶“偏執者”對新式茶飲的理解


    和羅軍的對話既輕松又“痛苦”,輕松因為他強大的邏輯和表述力,“痛苦”則來源于他頻繁脫口而出的、令人費解的茶術語。


    2005年從傳統高端禮品茶做起,當羅軍在上海開出第一家茶香書香門店時,他對茶的研究與理解已有了6年沉淀。


    這讓他的新式茶飲探索之路多少顯得有些不同,盡管同樣把客群定位在年輕人上,區別一些大刀闊斧的顛覆式革新,他對傳統茶始終不愿做更狠心的割舍。


    比如茶香書香一代門店,設計上采用具現代感的中國風,甚至,通過環形吧臺,為泡茶設置一個專區,有茶師在中間展示泡茶藝。


    快節奏生活下,這種費時費力的呈現難免有些令人擔心。


    “慢其實是慢在后臺,對顧客而言是很快的。”


    羅軍說的“慢”,是茶香書香所做的前序工作——


    把“感官學”用在產品研發中,大動干戈將辦公場所打造成“國茶實驗室”,由茶葉感官審評研究室、電子智能感官研究室、消費心理與行為研究室等專業技術部門組成。


    一方面,將茶按地域、季度、級別、年份以區分做最平衡的拼配調味,通過測定記錄相應閾值;同時研究當下主力消費群體口感喜好,從技術角度,發掘消費者嗅覺神經、味覺神經對茶葉最好的感知。


    消費者能看到的,是經過實測確認后的標準化產品。


    茶香書香主打的海巖茶系列,就經過這一套技術工具的錘煉,“這種奶、糖加一點咸味的口感,國內市場的普適度會很好。”從大眾點評網茶香書香門店的反饋來看,其的確成為被顧客推薦最多的系列產品。


    而背后意味更深的是——


    “中國茶目前仍是經驗教學,沒有喝過茶的就沒有發言權。新進入的人難免被‘欺負’,而喝茶就應該回歸到‘會吃飯’的層面上來,不應該是有五官、知道好不好喝就夠了嗎?”


    “偏執者”回歸后的再創新


    羅軍曾離開茶香書香2年,其間飲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茶香書香門店縮減至目前的3家。


    2016年歸來,這次他要把對茶生活的感官與想象充分打開。


    1、以茶為核,打造2.0版旗艦店


    茶香書香位于上海凌空soho的旗艦店,7月即將開業。除茶飲外,還將包含餐食、服裝、文創產品等一系列產品,將茶元素融入大眾生活更廣泛的層面中,增加茶被認知的機會。


    空間上也有較大革新,羅軍向咖門透露,他們甚至搬來一個載滿鮮花的船放進門店,“更具視覺沖擊力,滿足消費者想象”。


    2、“中點西化,西點茶化”


    產品仍然是羅軍最側重的部分。關鍵在8個字“中點西化、西點茶化。”


    在他看來,很多中式茶點是“不人性”的,以包子為例,看似一兩元的購買成本很低,然而公共場合即食氣味大、一旦涼了難以下咽、加熱麻煩等屬性,包含了很高的使用成本;而另一方面,西式點心熱量高、相對不夠健康是硬傷。


    茶香書香將在餐食研發上,擇優結合,滿足消費者渴望方便易食與健康的需求點。同時引入顧客點評系統,根據數據反饋推進產品迭代。


    3、全新視覺識別,用西式方法講品牌故事


    伴隨旗艦店開業,茶香書香將升級為更具有現代感的視覺識別系統。


    區別1.0版本更加沉靜的色調與中文字體,2.0版本用了更簡潔的方式呈現。


    店內出售的罐裝茶葉等周邊衍生產品,由海外設計師進行包裝設計,插畫的表現形式增添了時尚感,易于接受和傳播的同時,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


    “要明白一點:顧客到店是消費一段時間。”羅軍看來,顧客在門店消費是為了完成“與食材、與人、與自己三個維度的交往。茶香書香旗艦店的多面


    突破,就是為了在這種交往中,讓顧客感到舒適并增添色彩——


    “年輕人是沒有一大段的時間給你的。”


    在短時間內,如何通過最直觀、豐富地刺激到他們,是把握其心智的關鍵。


    亦“正”亦“邪”,他如何向“舊”而“新”?


    深耕茶領域多年的文化專家、商業連鎖品牌的創始人。兩種身份,在羅軍身上呈現出亦“正”亦“邪”的可變性。


    比如,他會強調茶的本香和工藝重要性,但不認為使用泡茶機等標準化制茶方式,就是對茶的一種“破壞”。


    但是,茶香書香的英文名“cha story”,盡管以西化方式呈現,他卻有意地將中國茶概念與工業化痕跡嚴重的茶包“tea”加以區分。


    比如,他尊重茶產品的多樣化呈現方式,把一些茶館故作高深的“擺譜“行為,解讀為“缺少產品研發功力,只能以經驗教育”。“中國傳統的三大茶飲涵蓋煎茶藝、點茶藝、泡茶藝,本身都是茶生活的一種。”


    但是,他既要茶文化的深邃,又需時刻防止自己的品牌陷入“茶”漩渦中無法自拔。作為茶香書香的創始人,肩負著這個品牌的商業結果,對茶的理解,有時也讓他進入一種非常規的思考回路——


    比如他最近琢磨構建一套屬于茶香書香的效率模型。


    這幾乎是顛覆式的想法,放大到餐飲業來說,單店獨立運維即使生意紅火,復制個四五家算是到頭了;而野心稍大些的,走中央廚房路線,確保標準化、提升效率、節約邊際成本,幾乎是業界的共識。


    沒有因味茶、嫩綠茶背后強大的資本力量和營運體系,他偏偏要嘗試第三種可能——


    試圖弱化工業控制手段,用載體創新和互聯網方式,傳達中國茶的價值模型內核。


    與此同時,羅軍持續在做的是茶傳播——不以照本宣科的方式。


    于是,他寫關于茶的“故事書”、在移動電臺開《老羅茶課堂》、參加各種節目制作和講座。甚至,最近翻出了2012年“國民老公”王思聰對劉曉慶一條品茶微博的評論,并饒有興趣地加入其中——


    這可能是以往講求博大精深的傳統茶界不屑去做的。


    有人說他博關注、賺噱頭,他不以為意:“現在就是求關注的階段嘛,要讓大家知道你能被開玩笑,而不是天天想著被尊重。”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