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梳理出餐飲人必讀的重點!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我梳理出餐飲人必讀的重點!
    餐企老板內參
    餐數解讀
    2022-03-07
    3萬


    2022年兩會正在進行中,我們針對兩會中關于餐飲的提案(部分),做了梳理和解讀。


    總第 3082 
    餐企老板內參  內參君 | 文


    政府工作報告:
    對餐飲住宿旅游業等予以幫扶


    3月5日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明確提到,要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包括對餐飲等受疫情影響重的行業予以幫扶政策傾斜。

    內參君仔細研讀這份報告,針對餐飲,其中有幾點值得關注:


    政策解讀 ??

    減稅與退稅并舉,直指餐飲企業的“成本難關”。餐飲行業三高一低現象始終不減,各項成本都是“重重的大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實施新的組合式支持政策,堅持階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結合,減稅與退稅并舉。這一政策對餐飲企業格外利好,極大緩解企業的成本壓力。

    報告中明確將對小規模納稅人階段性免征增值稅,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再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這對小微企業來說是重大利好,政策覆蓋面廣且精準,再次延長了小微企業、餐飲等行業恢復發展的“窗口期”。


    政策解讀 ??

    金融支持,保住餐飲的“現金流”。這些政策傾斜,對于企業來說可大大緩解現金流壓力,將流水用于更加急需的地方。同時,也將對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利好,數量巨大的小微企業雖然是餐飲行業的主體,但卻是餐飲產業鏈中實力最弱的一支。保護小微就是穩就業、穩民生。創業者則可以主動關注當地政策,尋找有利于自己的條款,合理爭取資源。


    政策解讀 ??

    政策幫扶,減輕中小商戶負擔。疫情后,餐飲商家對于線上平臺的使用比例大大提升。一方面,線上平臺幫助餐飲商家在關鍵時刻度過了難關,也幫助一部分商家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高抽成薄利潤,也是商家們頭疼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引導大型平臺企業降低收費”正是關注到了這個問題,未來有可能有進一步的政策出來,引導雙方實現共贏。

    另外,由于各地疫情的影響,餐飲行業受到較大的影響,需要地方的幫扶政策幫助,以度過難關。這一點,在去年各地政策中可以看到,如哈爾濱、廈門等地出現局部疫情后,當地政府都出臺了相關的幫扶政策。今年的大環境依然要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內參君認為餐飲人還不能松懈下來,政策幫扶讓人看到更多希望,但必要時可以選擇及時止損。


    政策解讀 ??

    穩崗補貼,支持不裁員、少裁員企業。“保就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長期的,通過宏觀經濟調控提振經濟、以增長拉動就業;一種短期的,通過財政補貼、政府創造崗位等,進行就業扶持,并加大創業支持。去年來,疫情呈現多點突發的情況,對各企業的用工形成極大的挑戰。政府報告一方面鼓勵餐飲招工用工,另一方面,餐飲老板需要密切注意政府在就業方面的政策,積極申請補貼和減免,不要凡事“自己扛”。



    數字化轉型

    傳統餐飲不被淘汰的“必修課”



    同時,提出相關建議:

    1、各地要支持傳統餐飲街區升級改造,打造新的餐飲主題,帶動更多餐飲企業參與升級改造。如在機關事業單位、國企、機場、車站等地建立餐飲智能應用化場景等。

    2、建議鼓勵龍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按需定制培養人才。推廣餐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鼓勵企業引進國內外餐飲職業經理人、管理人才等。

    3、餐飲企業轉型升級應與區域經濟發展同頻。“穩經濟、穩就業,關鍵是穩企業。”

    4、建議國家設立專門餐飲發展基金。

    提案解讀 ??

    如今,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餐飲業的競爭格局已經出現強者愈強、弱者出局的“馬太效應”,倒逼餐飲業啟動數字化爭奪戰。然而,餐飲行業數字化程度弱,除外賣和線上點單外,其它數字化服務滲透率相對較低,甚至不到10%,數字化轉型還有較大空間。

    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包括業務和管理兩方面。業務上,應該讓消費者有更優質的體驗,流程上更便捷,服務上更人性化;管理上,數字化工具應更好地賦能企業管理,最終實現降本增效的根本目的。

    當前的數字化轉型,需要的則是覆蓋從餐前到餐中再到餐后,涵蓋預約、營銷、支付、外賣、商城、會員、周邊消費等各個環節的整體能力。具體來說,餐飲進行數字化升級,幾個方面不容忽視:

    1、思考“當消費者不能到店時,如何做生意?”餐飲企業應該重視線上,無論是外賣、小程序,還是私域流量、公域流量,總之要抓住一切線上的機會,有備無患。

    2、目前很多線下餐飲門店的數據是非常碎片化的。如何實現數據線上和線下、內部和外部打通目前是個難題。

    3、數字化的核心是降本增效。當前,很多餐飲企業的利潤還是靠粗放式經營掙來的,對于很多老板來說,還未能意識到精細化管理的好處,認為花錢做系統化搭建是“支出”。而實際上,降本增效才是數字化的核心目標。

    二三流的企業重視前端營銷,一流的企業重視中后臺的管理建設和供應鏈建設。



    預制菜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提案解讀 ??


    剛過去的一年,預制菜作為一個火爆品類迅速發展。當前,賽道的五類玩家,分別是專業預制菜企業、餐飲企業、農牧水產企業、傳統速凍食品企業、零售企業。大家各有千秋、明爭暗斗。


    今年春節期間,多個平臺預制菜銷量數據喜人,實現“井噴效應”,造出了巨大的聲勢。


    通過這次大規模上線年夜飯市場,預制菜企業迎來了C端最嚴苛的檢驗和反饋。事實證明,面向全國“沖刺”年夜飯餐桌,也是對預制菜企業冷凍技術以及供應鏈、冷鏈運輸物流能力、配供能力的考量,而亮眼數據的背后也傳出不少的吐槽。


    當下,預制菜才剛開始進入C端市場,工廠仍然以小、弱、散的形態為主,缺少完善的商業經營規模,原材料議價、生產成本分攤能力均有限,因此,價格優勢尚未完全體現。加上資本蜂擁而上,也或多或少導致品牌競爭畸形,換句話說,預制菜真正的考驗還沒到來。


    近期,內參君也發現了一些新動態,這也傳遞出預制菜或將持續火熱的信號:


    2月22日,山東預制菜產業聯盟成立,據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月底,山東以8423家預制菜相關企業排名第一;2月28日,“中國味道·粵品粵香”預制菜推廣月活動在北京和廣東兩地啟動;3月4日,安井食品發布公告,稱將投資10億元建設預制菜肴生產項目。


    此前,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公開表示,稱未來將重點發展賈國龍功夫菜,并透露計劃2022年在北京開出更多賈國龍功夫菜獨立外賣專門店和堂食餐廳。他表示,“疫情改變了餐飲,預制菜是未來餐飲的大趨勢。未來西貝會選擇融資上市,一是餐飲需要現金流,二是預制菜需要做大規模,而規模效益必須有資本進入。




    連鎖餐飲的破局:

    重新調整商業模式,構建新的盈利模型



    他表示,餐飲行業面臨兩大挑戰:


    1、消費習慣的改變。大部分的連鎖行業,包括餐飲行業在內對互聯網模式還不夠熟練,不適應當下的消費習慣以及消費鏈路,渠道分散,因此在銷售上面臨巨大沖擊;


    2、外界不確定性因素造成的原材料成本上漲,銷售降低加上成本上漲導致很多企業都面臨特別大的困難。


    提案解讀 ??


    疫情的多點突發,讓餐飲行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甚至可以說“毫無安全感”。在洪明基看來,提高餐飲業效率的唯一出路是數字化、科技化。“無論是夫妻店還是連鎖餐飲企業都需要全域發展,通過不同的渠道進行拉新和轉化,積極布局顧客滿意體系和會員體系。”


    過去一年,頭部企業紛紛放慢節奏,進入“自省階段”,便可說明一切。餐飲人無論選擇哪一種策略,最直接的評估點就是:品牌賺不賺錢?單點盈利模型是否完善?毛利多少、成本結構是否清晰?未來的復購力強不強……


    我們給大家提出幾點建議:


    1、餐飲銷售模式需要迭代。從堂食、外賣這些渠道,真正迭代到餐飲零售化這個概念上。真正實現模式的突破,比如無人化、去廚師化的進一步加強,小店模型的優化等。


    2、評估門店是否賺錢,時間把控是個“技術活”。三年五年為單位,容易陷入持久戰;兩三個月又容易讓創業者陷入投機心態。1年左右,是比較有價值的時間段,經歷四季、經歷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的迭代。


    3、從咖啡、烘焙學習“小店模型”精髓:以某一款爆品作為主打產品,同時配上幾款適合的周邊連帶銷售。這些店的模型都不是很大,15-30㎡的門店較為常見,一旦出現,往往就是幾十家店甚至上百家店的擴張。


    相對于傳統的重餐飲(店面大、投資大、人工多等),小店模型(店面小、投資少、人工少等)具有很多投資優勢。




    成本控制需“多舉措”

    緩解經濟下行與剛性成本上漲的矛盾



    提案解讀 ??


    疫情突襲,讓餐飲業最初一度陷入恐慌黑暗之地,兩年時間的疫情反復下,在國家政策、餐飲企業、資本和市場等全方位的帶動下,已然可以最快做出反應,以應對疫情危機。


    對于連鎖餐飲企業而言,由于其跨區域門店網點多,就業人員密集、經濟規模效應大等特點,經濟下行和剛性成本上漲加劇了企業經營難度。


    尤其面臨疫情的長期影響下,餐廳租金、物業費用、用電成本等都將繼續增加企業經營壓力。增利不增收,是當前眾多餐飲企業的共同狀態,而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成本變化。連巨頭海底撈也被困在硬性成本中。


    在這個背景下,洪明基提出延長疫情期間租金減免會計處理的規定、專項出臺房租減免指導性文件、疫情期間物業費減半、實行階段性降低企業用電成本政策等建議。


    當然,目前來看幫助餐飲企業控制甚至降低成本,將會是極大的鼓勵和支持。但是,企業經營除去成本,更要熟悉如何找到更有利的運營模式?是否需要門店升級?或亟需加強服務升級、或在產品上增強研發和創新,為顧客營造安全的飲食壞境和健康的美食。


    除了來自外界支持,餐飲企業也應該跟隨市場發展及時調整自身品牌發展方向;提前部署防范疫情及其他挑戰的措施,以備不時之需;抓住疫情減弱時期,加速提升餐廳經營。


    一面節流、一面開源,或許是餐飲人接下來需要長期思考的核心要點。




    海外中餐:

    飲食文化“走出去”



    提案解讀 ??


    中餐掀起第四次出海浪潮的時候,海底撈、眉州東坡、大董、奈雪的茶、喜茶、張亮麻辣燙、小龍坎、大龍燚、慶豐包子鋪等知名餐飲品牌紛紛走出了國門。


    比如楊國福麻辣燙已經在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美國、日本等開出加盟餐廳;霸王茶姬也在多個國家布局“國風茶飲店”;今年1月份,湊湊海外首店亮相新加坡等等。


    而2022年冬奧期間,中國美食成功展現給了全世界,在奧運村食堂里分布著中餐、亞洲餐、沙拉區、披薩、意大利面、世界餐臺等,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讓大家在同一個餐桌上品嘗且領略到全球各地的食物風土人情。


    包子、餃子、麻辣燙等中國美食,頻頻被遠動員夸贊和分享,而透過這一系列情景,把中國飲食文化透過這些載體傳遞到了全世界。業內人士分析,或許對于中餐出海來說,是一輪新的機會。



    關于中餐出海,我們也提出“后疫情時代”下的幾點建議:


    輕資產非常重要。各方成本上漲下,輕資產運作下的小店模型,更具備出海優勢,也更加靈活應對可能發生的狀況;其次,清晰客群畫像,本土化或創新化都可以;最后,善用數字化工具,只有各個環節盡可能的數字化,才能更加有效的做統一管理。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代丹



    商務合作:
    煎妮 18501112924(同微信)
    真真 18501116172(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投稿郵箱:
    nctougao@watcn.cn


    1.7萬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