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出手”支持餐飲復蘇!我梳理出這些政策要點……
餐企老板內參
發布
2022-02-20
2.8萬


2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下稱《政策》),其中,餐飲業紓困扶持措施共計7條。

針對單一行業給予專項指導
從大的市場環境來看,餐飲行業這兩年受到的重創不小,尤其是剛過去的2021年, 疫情反撲、客流銳減、營業額下跌、關店潮不斷,全國餐飲人都在高壓下艱難求生。餐飲是吸納就業最多的行業,關乎國計民生,國家需要穩定“基本盤”。從7條政策可見,統統都是利好,而且非常細化,針對疫情常態化、外賣傭金、金融、保險等均有涉及,針對性很強。針對單一行業給出了專項指導。

餐飲業是涉及民生保障的基礎行業,多年來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的壓力,食材、人工、房租各項成本不斷上漲,利潤持續下降。在這一政策中,多項措施直指餐飲人最關注的“成本壓力”。其中提出了7項針對餐飲業紓困的扶持措施。我們一一來看。
內參解讀:餐飲作為“入口”行業,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更為敏感。過去一年的“抗疫”中,餐飲、食品企業集中爆發疫情的事件不少。這一政策要求餐飲企業內部繃緊弦,加強疫情防控管理投入,同時,也從政策上緩解成本壓力,給予鼓勵。作為餐飲人,應該如何做?一方面,“抗疫長線趨勢”不可逆,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另一方面,從內部優化運營效率來看,企業需要適應“多點突發”的疫情狀態,靈活抗疫。最實際的做法是“培養通崗人才”,讓一線運營“船小好調頭”,面對突發,可以根據疫情實際狀況“及時收縮”。對于利潤并不高的餐飲行業來說,每一個成本都是一個重要的支出,能減輕一分成本負擔,就多出了一分利潤。在人力成本的補貼上,各地也陸續推出了一些相關政策。比如去年8月,湖南省商務廳就撥出1億元紓困資金,用于住宿餐飲行業新增就業補貼,符合相關條件的住宿和餐飲企業、個體工商戶可以到各市州商務部門申請。此外,企業要綜合評估抗風險能力:門店賺不賺錢?單店盈利模型是否完善?毛利多少、成本結構是否清晰?未來可復購能力強不強?別看眼前,要有長線思維。
內參解讀:“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可見數字化、智能化已成為餐飲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加上疫情的反復,對線上外賣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將這個板塊作為“救命稻草”。《政策》發布后,由于餐飲業中的小微商戶占多數,這些商戶對外賣傭金的感知最強,傭金費率與實際經營息息相關,因此這一消息引發很大反響。發改委的新舉措,在短期內肯定會影響到平臺的收益,但從長遠看,好的生態一定是多方共贏,外賣平臺與商家是魚水關系,這一舉措有利于外賣生態長期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服務費下調,內部競爭加劇,市場對外賣的要求也會更高,尤其體現在品質層面。從疫情之后的整體趨勢來看,顧客對于餐飲的支付價格是在提高的,如何通過外賣傳遞品牌價值,如何觸達顧客的心智?建議商家們加強自省,緊跟消費趨勢,而不是被動吐槽。比如安全鎖扣,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品牌商戶使用;比如食安信息卡,也能很大程度提高用戶的信賴度。在未來,這些舉措會成為外賣的“基礎配置”,同時,會有更多的定制化外賣誕生。
內參解讀:保民生,穩就業,餐飲先行。由于餐飲是人力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始終高居不下,是“一座大山”。緩繳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政策,對于企業來說,可大大緩解現金流壓力,將流水用于更加急需的地方。這一政策,對于連鎖類型的企業有很大利好。對于這類企業來說,對于“人”的投入占據很大成本。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不久前坦言:“沒想到2021比2020年更難,因為房租正常了、減免沒了,員工又是滿額發工資的。”可見,和疫情初發的2020年不同,過去的一年,三座大山的壓力又回來了。而且“三高一低”層面來看,食材成本全球上漲,這是不可逆的大趨勢,房租成本也很難降,國家層面能快速做的,就是在人力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接下來就需要關注各省市在這個政策基礎上,更具體的跟進措施。
內參解讀:現金流,是伴隨疫情一直被提及的關鍵詞,也是讓諸多企業“聞風喪膽”的一大關鍵點。降低貸款門檻其實是疫情以來一直在提倡的政策,但對于許多中小企業來說依然有困難。由于規模小,議價能力弱,中小餐飲企業一方面是還錢的能力不如大企業,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不夠規范化的地方,在傳統金額體系中不屬于優質穩定客戶,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難度極大。不過疫情初期的關鍵時刻,各個銀行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都提供了個性化的貸款方案,比如光大銀行聯合美團點評為符合條件的餐飲企業提供一年期以內、額度最高1000萬元(含)的信用貸款支持。內參君并不鼓勵所有餐飲企業都去拿銀行貸款,除非是的確經營出現了暫時性的困難,現在撐不住了,有現金流的話,企業就能過這一關。如果利用貸款進行擴張,或許現在并不是一個好的時機,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海底撈、喜茶等頭部企業相繼爆出戰略收縮動態,疫情常態化之下,穩住仍是最重要戰略。
內參解讀:從創業成本的角度來看,經濟下行,壓力太大,很多尋找項目的人“盤算”資金以后都紛紛打起退堂鼓來。而國家需要實體經濟解決就業問題,因此,創業成本和投入成本過高,不利于餐飲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政策中能夠看到“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餐飲業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持”這種針對小微企業的利好措施。比如去年12月份,哈爾濱市出臺新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對住宿餐飲等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擔保力度,簡化擔保手續,降低反擔保要求。另一方面,小企業的生存狀況值得關注。數量巨大的小微企業雖然是餐飲行業的主體,但卻是餐飲產業鏈中實力最弱的一支。保護小微就是穩就業、穩民生。創業者則可以主動關注當地政策,尋找有利于自己的條款,合理爭取資源。從去年各地政府的補貼力度來看,已經不如像疫情剛發生時期那般豐富和及時了,小餐飲企業能爭取到的更多的幫助,則是通過擔保支持,降低貸款補助的門檻。餐飲人也應該調整心態,不要躺平等待福利,而要自己主動爭取。
內參解讀:這條政策有兩個指向,一個是面向保險機構,一個是面向地方政府。從保險機構的角度來看,在疫情發生后各大機構也跟進了由疫情導致的企業經營中斷相關險種,在此基礎上,仍需要多科普,以及擴大保障責任和范圍。同時,政策也提倡地方政府給出更多支持。比如不久前順德上線全國首個餐飲業保障險——“食都保”。涵蓋食品安全、生產經營安全、新冠疫情導致營業損失三大風險領域。這一創新,突破了保險業既有保險范圍,同時,地方政府與銀聯商務、各大保險機構鼎力合作,才有了這項政策。 這項政策的推進,不僅需要機構和地方的發力,內參君建議中小企業也要主動提高風險規劃意識,通過財產保險公司等渠道,了解關于小微企業營業中斷相關險種的具體信息,提前布局,為企業經營的不確定性投下更多保障。
內參解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9.3%)。針對政策最后一項“鼓勵餐飲企業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或許會帶動很多新興行業和機會。針對老人餐這一市場,目前僅有一些“社區老人食堂”等半公益性質的門店存在,少有專門為解決老年人餐飲需求經營的餐飲品牌,目前這一市場還處于藍海階段,競爭尚不激烈。若有優秀的餐飲創業團隊針對老年人餐飲開發出優質的服務體驗,預計可以成長為細分領域規模較大的龍頭公司,其社會價值也會高于一般餐飲企業。不過,老人的用餐需求,主要來自于自身不具備在家做飯或者臨時性外部用餐需求,但是并不意味著這個群體會成為餐飲的主力消費人群,伴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針對老人的餐飲及周邊服務會出現新的機會,這一點可以觀望。14部門聯合發文
這一劑強心針穩了
2021年餐飲市場總值接近4.7萬億,已大體接近2019年的規模,行業已逐漸走出陰霾。盡管有動蕩和波折,但餐飲行業表現出極大的韌性。最近,頭部品牌裁員的裁員、關店頻發的消息。諸多媒體都在報道“新消費遇冷”的動向,而新消費里,餐飲又占據很大的一個板塊。目前的市場,非常需要一些振奮人心的消息。這一次,14部門聯合發文,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國家給新消費“打了一劑強心針”,無論對資本、對從業者都給予希望。
2.4萬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