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市場機遇,一個新品牌能從麻辣燙這片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更是其品牌創新息息相關。內參君特地拜訪了老街稱盤創始人劉榮,深入挖掘這匹黑馬快速崛起背后的“創新邏輯”。“大賽道里才能跑出大贏家。”餐飲創業向來如此。劉榮首先瞄準了高性價比、受眾廣泛的快餐賽道。
在川式火鍋普及全國的基礎上,火鍋“親戚們”在快餐領域也是風生水起,消費者對于這些品類的認知度相當高。不過,火鍋串串冒菜市場已經很成熟,再去創新難度非常高,麻辣燙市場仍有機遇窗口。
起源四川的麻辣燙,由東北人楊國富和張亮做出了麻辣燙“雙雄”,盤踞全國市場。而這類骨湯麻辣燙并非本地人最鐘愛的口味。對標楊國福和張亮,老街稱盤開啟了“南派麻辣燙”的篇章。
“高品質是中式快餐贏得市場的關鍵。”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韓明表示,市場競爭激烈,不少中式快餐從改良食材和原材料入手,努力提高餐品制作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劉榮提到,老街稱盤的切入點正是“正餐快餐化,快餐差異化”。換句話說,就是品質向正餐看齊,用做火鍋的邏輯來做麻辣燙。基于火鍋的產品標準,比如底料沿用純植物油,在整個賽道形成“降維”優勢。麻辣燙的一大精髓就是蘸料。老街稱盤在這里頭下了一番苦功,試了十幾款辣椒面的結合,有的偏香,有的偏辣,每一款都嘗試了十幾次。
劉榮提到:“目前的蘸料味型偏中性,香辣而非麻辣,也非常有辨識度。不只是川內消費者能接受,還能夠普及到各區域。”
老街稱盤在廚房動線上很有心機,把烹制環節搬到了門口。“可以跟顧客表達,食材是怎么烹飪出來的,能起到反向監督的作用。顧客也會產生很強的參與感,比如在燙菜的時候,還可以和廚師閑聊兩句,有互動了就顯得很熱鬧。”劉榮說道。就如內參君所聞見,因為在門口處烹制,香氣更容易往外擴散。無論是在商場店,還是在社區店,遠傳的香味一下子就吸引了到附近的消費者。“即使這次不消費,但也記住這個品牌了。”
當下消費者對“多樣性”的需求表現得空前強烈,希望能在一頓之間,就嘗到更豐富的菜品。于是,老街稱盤把菜品分小分量呈現,創新出“盤盤麻辣燙”的模式。顧客可以隨心搭配,豐儉由人,自選的同時,還可以近距離感受到菜品的新鮮度與份量。劉榮介紹,“葷菜的份量是80-100g,素菜的份量則是100-200g。根據人體進食量400-600g的數據計算,客單價大約在28-35元左右。再加上沒有油碟,只收菜錢,整體性價比較高。”
這場對品類的“微創新”由內而外,及至場景設計。場景創新其實是“無心插柳”。劉榮告訴內參君,“選址在九眼橋十一街道的總店,讓我們找到了‘新店舊做’的概念,定位就是深挖老成都。”十一街的店鋪老舊,兩層的閣樓老屋,深灰色木頭門窗,街上蒼翠的老樹,更是襯出了老成都的味道。在這個基調上,“老街稱盤麻辣燙”的牌匾,運用了非常簡單的白底紅字的木板,竹制小凳子,蒲扇、老報紙等舊物元素裝進這個屋里。做舊的環境,烘托出了濃濃的懷舊情緒。“成都人喜歡蒼蠅館子,看著店越是破舊,越覺得地道,越想光顧。盤子碟子也是印花的唐瓷碟,看著很是喜慶。煮完后,就端著一個大大的唐瓷碟來拌著吃,吃法相當豪放,不失市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