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代運營真的是個坑嗎?
耿女士在河南開一家漢堡店,入駐外賣平臺的時候,與鄭州的一家代運營公司簽約合作。每個月,耿女士要向合作方支付一定的費用,由對方負責外賣運營。
一段時間后,她發現不僅不賺錢,連本錢都快賠沒了。她展示了外賣平臺上的一個例子:烤冷面、奧爾良香腿堡和大臉雞排這三個產品,原價37.7元,經過代運營平臺的活動后,收入3.7元,“連本錢都不夠”。
“我要是讓他給我做下去,他都把我的店給賠光了。”耿女士說道。
這個案例來自河南民生頻道的小莉幫忙。只要在抖音搜索欄輸入“外賣代運營”,就可以搜出一排類似的案例。
不僅餐飲小白會入坑,某些在餐飲行業深耕多年的業內人也有被割韭菜的經歷。
某行業資深餐飲人告訴內參君,最近加盟了幾個品牌,但由于自身沒有精力運營外賣平臺,就把相關業務交給了代運營公司。為了慎重起見,她選擇了一家在業內知名的企業,但沒想到3個月后,效果差強人意。
“推廣費花了不少,然后沒效果,你問他原因,他說他也不知道。”
資深餐飲品牌營銷顧問、露露的下午茶創始人徐露解釋了這些“坑”背后的原因:
“代運營公司的很多考核指標是跟流量相關的,而不是跟利潤相關。如此一來,許多代運營公司除了收取基礎服務費之外,還會收取1.5%-3%的流量提成。在這樣的情況下,代運營公司使勁兒在平臺上做活動、打折扣,把流量、流水、銷售額都拉得很高,代運營公司也可以拿到比較高的提成。但是公司層面卻是虧損的,因為要通過大的活動折扣來提流量,折扣成本只能由公司來承擔。”
流量和利潤的普遍沖突讓很多餐飲商家感覺到“坑”。內參君聯系了多家中小品牌,都表示自己的團隊就可以做運營,暫時沒有考慮和外賣代運營公司合作。“代運營機構有接觸了解過,但利益上很難達成一致,不好合作。”
此外,外賣代運營市場良莠不齊,行業內不排除存在一些并不具備外賣代運營能力的商家。一位曾經的外賣代運營工作人員透露,應屆大學生培訓一周就實操店鋪。餐飲商家如果不注重運營商的資質、資源和能力,就會讓一些問題運營商鉆空子。
被賦予過高期望的外賣代運營
商戶在選擇外賣代運營之前,應該先對其形成正確的認識,才能防止“病急亂投醫”。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外賣代運營是有用的。“大部分商家對外賣體系研究不明白。我接觸到的大部分老板,遇到問題并不知道怎么辦,往往是我一眼看到了問題出在哪,調整了一些策略,就能幫他省下錢。”外賣運營專家、優糧大學創始人閆寒說道。
其次,外賣代運營其實沒有壁壘。閆寒認為,“外賣代運營就是一個經驗上的事情,踩的坑多了,就能幫助新的客戶避坑。”
外賣代運營公司掌單創始人黃濤也有類似的看法:“服務關鍵在于時間長,長期的口碑就是它不可動搖的地位。它的壁壘不是技術型的,也不是短時間內提升了銷售額。”
再者,低價難有好服務。外賣代運營主要還是人力成本,有些收費比較廉價的代運營商都是一人運營多家門店,按照一套模板來操作。即便承諾了“不見效不收費”,最后如果不見效,商家還是要支付活動運營的成本。
外賣代運營這門生意不僅對于餐飲商家是一筆高支出,對于代運營商家同樣有不低的成本壓力,因為人力成本往往是很難壓縮的。對此,閆寒認為“這注定是一個辛苦活”。
更有甚者,由于小餐飲商家的倒閉率高,代運營商家的客戶穩定性也相當低。外賣代運營公司象撲創始人柯必成表示,其合作的商家中,40%的商家最后倒閉了,30%商家最后會自己做外賣,只有30%的商家會長期穩定地與其合作,其合作的商家基本上3個月左右會更換一批。
因此,外賣代運營公司更愿意與大品牌合作,“我們的主要收入來自合作的連鎖餐飲品牌。”雖然外賣代運營帶來了主要的收入,但是平臺流量來源不止是外賣平臺,柯必成表示,公司從2017年就開始不斷拓寬業務,包括抖音、大眾點評等平臺的運營。
拓展更寬的運營業務,是代運營商家普遍的趨勢。
黃濤強調,掌單的主營業務起初就包括三部分:SaaS、外賣代運營和區域流量。疫情期間,區域流量成為公司的營收擔當,這部分營收占比上漲了60%,而公司6月份整體營收逆勢增長20%。
據內參君觀察,外賣代運營行業尚未出現高性價比的服務商,雖然頭部的從業者更加深耕于技術、大數據、人才,但囿于人力成本,在短期內尚不能夠在保證品質服務的同時,壓低價格。因此,即便是大品牌,在合作過程中都會慎重考慮其支出成本。
餐飲人該怎么做?
在外賣代運營商和餐飲商家各執一詞的情況下,餐飲人有什么對策呢?
1、連鎖品牌:平衡品牌與流量的關系
2、小商家:沒必要非得找代運營公司
3、外賣要想做好,需要兩方密切配合
《消費疲軟、資金鏈斷裂……小店哀鴻遍野,頭部殺入“千店時代”》
《“辛苦不怕,就怕疫情反復”:老板親自炒菜,懷孕老板娘頂一個半服務員……》
《“聽到新發地渾身哆嗦!” 疫情反彈,北京餐飲遭遇突然一擊》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