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吐槽自黑毒雞湯,為什么不按常理出牌的營銷會流行?

    吐槽自黑毒雞湯,為什么不按常理出牌的營銷會流行?
    餐飲老板內
    中國餐飲報告
    2017-05-11
    1.9萬


      1  


    先來看詩一首——


    《錢》


    我沒有我沒有我沒有,

    我沒有我沒有我沒有。

    我沒有我沒有我沒有,

    我沒有我沒有我沒有。


    真不是啡姐湊字數,以上這首詩來自“小茗同學”最近更新的微博,一組八首,風格統一。


    ▲吐槽式逗樂營銷


    這個統一集團在2015年開始力推的的系列產品,宣傳方式上一直不乏亮點,重人設、開直播,最近新動作是與QQ的合作——


    從4月起,其飲料瓶身會印上“小茗同學”形象和QQfamily角色。




    這一對組“CP”本身就很有看點,還會通過深度互動產生一系列創意內容。比如,新瓶身包裝會印上的32組漫畫冷笑話,內容基調普遍與開頭那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吐槽、自黑、搞笑。


    梗看上去還挺新鮮——


    “下雨了,這把傘給你打吧。”

    “那你們打什么?”

    “我們打車啊。”


    ……(是不是很想翻白眼?)



      2  


    近來似乎很多品牌發現:展示自身的幽默感,讓年輕人有梗可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更有甚者,在“自黑”的反雞湯式營銷上一路深挖,走出了一條新方向——


    來看另一個例子,成都一個創意團隊,推出了一款“沒希望”酸奶。(直面當地著名乳業新希望)


    看看他們海報中的廣告語——


    ▲看著桌面的一版版文章,啡姐眼淚掉下來


    不僅是海報創意,連行動都有了——


    派個小姑娘悄悄潛入便利店,把印著“沒”字的不干膠貼紙,貼到新希望酸奶logo上的“新”字上。


    ▲蓋嚴嘍,秒變沒希望


    引起關注后,又充滿效率地推出了另外兩款產品:不熟酸奶和扎心酸奶。




    這樣的例子能說一天,比如前段時間報道過的,開在臺北忠孝東路的“Moonleaf月葉”奶茶店,和網絡插畫家“消極男子”合作,誕生了“體重,不會因為少喝一杯飲料就變輕”的名句。(傳送門:老扎心的“喪奶茶”:體重,不會因為少喝一杯奶茶就變輕


    而在咖啡界,這種腦洞也就早就有了,還記得2016年年初有一篇文章很火,內容就是想開一家“讓路過的失敗者們都忍不住要進來哭一哭”的“失敗咖啡館”——


    主打是“拉花失敗的咖啡”、“煎失敗的蛋”、“沒煮熟的意大利面”和“烤焦了的吐司”……




      3  


    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營銷,為什么會流行?


    先來想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成功的營銷?不可否認的一個共性,是具有抓住目標消費者內心的能力。


    這些廣告宣傳方式似乎看上去平面,文案幾乎是絕對主力,但實際帶來了立體的場景化營銷作用。


    看看它們的內容,涵蓋:工作不暢、買(不起)房、減肥失敗、沒有對象……哪一個不是大批年輕人需要面對的現實?


    消費行為本身,從情感上或理智上都受控于自我意識里的某種心智共鳴。這種反雞湯式營銷的聰明之處在于,把情感共振和求知欲的終點,回歸了消費者自身。


    如今,現代都市里的年輕人們往往不再喜歡雞湯文,在工作、房子、體重等種種壓力之下,面對身份的焦慮、認同的危機,他們時常會覺得困惑、疲憊和不知所措。



    當面向自我時,至少在能做主的一些事情上——比如買一杯飲料,他們常常愿意做一個內外統一的、當下的自己——即使這個自己看上去不那么完美。


    從一些例子看,這些營銷普遍仍是從“生活雖不易但還要認真過好每一天”出發,進行了一下反雞湯式的包裝,并非真要令消費者“整個人都不好了”。


    某種角度上說,接受這種營銷方式是年輕人宣泄負面情緒的一種形式。杯蓋或瓶身這一句話語的選擇,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從此都會消極、頹廢、放棄自己。


    ▲還有幾年前就開始流行的馬男

    “吐槽”文化能流行,也和現在年輕人心理有關系


    更多時候,這是一種放低姿態的自我開涮與鼓勵——


    “干了這一杯苦澀,然后繼續打起精神,走在人生這一場超大型MMRPG的升級之路上。”



      4  


    當然,這招不是誰都能用好的。


    放些萬年老梗、負面情緒堆疊、自High型的冷笑話都不可取,容易令你的品牌既與主流精神相悖,又無法討好消費者。


    單純的“抖機靈”,也不會長久。


    基于精準的消費者心理洞察,并為其持續提供理性或情感的表達出口,且反應更新速度快,品牌方能與消費者構建緊密且持久的聯系。


    ~廣而告之~

    了解更多茶飲行業的動態和觀點

    不妨聽《咖sir說》,

    和咖sir聊聊飲品行業的經營與變革

    (傳送門:《咖sir說》 | 風口吹向茶飲,投資開店盛行,但你需要了解這些內幕!

    — End —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