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房優雅
串串熱辣
當花房遇見串串,是違和?還是百搭?
(一)
從去年至今,寫了無數大四川的美食,卻遲遲沒碰串串和火鍋。
如果說火鍋屬于重慶,那串串鐵定就是成都的標簽。
如果要找三樣能代表成都的美食,串串必名列其中。
早先年間,巴渝纖夫在他們拉纖之余,困餓之際拾上幾塊江邊的石頭,支起瓦罐,舀幾瓢江水,擼上把干柴,在罐里加入蔬菜,放入辣椒、麻椒等調料,涮燙食之。吃后滋味美不可言,既可果腹,又可驅寒、袪濕。
制作方便的煮食習俗便在江邊沿襲。
后來,碼頭上的小販見這種涮燙方式有利可圖,便將菜品和爐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擔兩頭,邊走邊吆喝,江邊橋頭賣勞力的朋友便圍著擔子享用起來。
這樣串串也逐漸流傳起來。
時至今日,在四川,江邊和街道上仍有可以吃到串串的流動小攤。雖然數量越來越少,卻也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二)
作為一個在成都上過四年學的人,美食吃了不少,唯獨對這串串念念不忘。
不管是夏夜的沉悶,還是多日不見太陽的熬煎,不論是愉悅還是失意,串串都是我熨帖的安慰。
早先,印象中最深的要數川大門口的玉林串串了。
每天,從大清早到大半夜,人流不斷。
串串好吃,但是踩著滿地油膩膩的濕滑,從選菜區走到桌邊,總是提心吊膽。
后來,從成都回來,在老家鄭州的體育館后門,有一家地道的樂山串串極火。
據說店是四川人開的,那獨特的干料碟堪稱一絕。
在人滿為患的小平房里吃串串,常常是汗流浹背,暢快的很。
記憶中的串串,總是在美味中摻和著油膩、濕滑與嘈雜。
只是,對串串這樣的感覺,在鄭州的一次串串偶遇中被徹底顛覆。
夏至日那天,室外悶熱,單站著就有汗水順著額頭流下。
然而,美食就是有它無盡的魅力。在這個大熱天里,我要赴一場串串盛宴。
據說,這個串串開在花店里,還有一個浪漫的名字——花庫。
(三)
沿九如路向北,兩旁潔白的洋房整齊華美,都市的壓抑慢慢消退,填補進來的是田園愜意。一直行到天賦路,西北角,“花庫串串”就顯眼地站在那里。
門頭上粉紅色的花朵開滿了半個招牌,如果不是“串串”兩個字的提醒,真當它是家花店。推門而入,還不及看清店內情況,醇厚的香氣便撲面而來。
不是花香,而是濃濃的火鍋料香。
走進庫里,桃紅的墻和水綠的頂,金黃色的燈和曖昧的光,點點花枝在窗外斜伸,長長綠藤在角落里低垂。這妖嬈而風情的畫風讓人有點迷惑:這真的是家四川串串店嗎?
就是在這樣洋氣的“花房”里,品類繁多的串串沿一側冷柜排開,牛肉、羊肉、香腸、各種菌類、小食,單牛肉串就有五種口味,僅是看看便已生出一份滿足感。
啥都別說了,趕緊要一鍋紅湯,享受享受。
紅湯醇厚,從成都采購來的麻椒、辣椒各顯神通又配合巧妙,將人勾的后槽牙癢癢。
抓一把串串丟入其中,簽子沿銅鍋散成一圈,大概是比較喜慶,所以每每看到這番場景,腦子里總是蹦出“孔雀開屏”、“花開富貴”這樣的詞兒。
吃串串也可以蘸料,除了常見的料碟,店里還有種配好的特色碟。
炒香的干辣椒、花生碎加紅湯調兌,味型咸香辣,點擊率非常高,絕對是重口味愛好者的必點。
而說到重口味,這里的烤腦花不得不提一下。以鮮豬腦烤制,上面鋪一層細密的紅辣椒,得于師傅對火候的老道駕馭,夾一塊入口,夠香、夠嫩、夠爽!
還有冒菜,從端上來那一刻,我便一眼認定這是地道的成都冒菜。青的、紅的、黃的、白的,都在它們該在的位置。
料味夠足,蒜香味尤其到位,菜浸泡在里面,該脆的脆,該筋的筋。
我想,如果路過,就算沒時間吃串串,來一碗這樣的冒菜也是極好的。
吃完這些是不是覺得有些辣口?沒關系,冰粉伺候。老成都說:“冰粉加紅湯,吃完心不慌”,看著這加了花生、山楂、葡萄干,一動就顫巍巍的冰粉,感覺又能再戰一鍋了呢。
在這里,吃的冒火了,還有原汁的純天然獼猴桃汁滅火。圓肚細口的玻璃瓶子,“一脈山丘”四個綠色的大字映著淡綠色的桃汁,清涼又文藝。
喝一口獼猴桃汁,汁水在口中滑落,清甜的味道頓時在舌尖綻放,你一下子就穿越到了一片綠色的原野之上,四周白云繚繞,清風習習。
(四)
花店,具有歐式風的小資情調。
串串,大四川最平民化的地攤。
視覺的刺激和味蕾的享受交織在一起。兩種完全不搭邊的事物就這樣相遇相融了。
她妖嬈又淳樸,風情而不失地氣兒。就像一個氣韻獨特的活潑潑的女子。
在這樣的地方吃串串,你會不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