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一家20㎡的小店低調開業——背后的品牌,正是那個總理喝過的3W咖啡。
是的,這個創業咖啡也開始認真做咖啡了,主打一款掛耳包,欲藉此“殺回”餐飲業。
那么,它為什么選擇了掛耳包?
“不做好餐飲本質,再牛的創新都很艱難”
3W咖啡創立2年后, CEO宋永成意識到:“創咖”生意不好做。
搭建創業服務生態圈,聽來美好,但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尤其在咖啡館這種前期投入大、資金回籠慢的業態上。
鮮為人知的是,3W咖啡館也曾因交不起房租水電而差點關張。
直到2016年初,爆出拓荒族創業咖啡館因經營困難面臨倒閉的傳聞,才揭開了創咖存在已久的傷疤。
一時間,3W咖啡也被推到了聚光燈下。也正是在這時候人們發現,3W并不是只在創咖上發力。
“2013年,我們就開始發力去做咖啡館本身的生意。”宋永成表示。
這一年年底,3W把咖啡運營團隊從北京搬到了深圳。
限制門店數量;有意將孵化器與咖啡館進行分離;空間上比傳統咖啡館多那么一點:更多插座、更多適合會議的長桌、更大的活動場地。
——“開咖啡館,不把餐飲本質做好就可能面臨倒閉。”以深圳灣旗艦店為代表,3W咖啡館的經營模式正在變化,比如開始解決“天下第一難題”——午餐。
減脂增肌沙拉、現做漢堡、原只椰子燉湯……服務于高新技術從業者的3W,又掐住了這一客群的痛點——
他們需要快速、新鮮、不與“XX快餐”雷同、還有那么一點調性的餐品。當然,價格不能太高。
據啡姐一個普通工作日的觀察,深圳灣旗艦店,中午過11:30以后,來客就可以用絡繹不絕形容,過了12點,一座難求。
并且,這些食客們微信掃碼下單的動作得心應手。
一杯互聯網掛耳包,打動消費者的4種姿態
如果“+餐”尚是傳統咖啡館習慣的方式,推出子魚掛耳咖啡,則彰顯出3W的互聯網基因。
“掛耳”在業內人士、咖啡愛好者中并不新鮮,一些新興互聯網品牌選擇它作為突破口,也不乏知名咖啡館輔以配套售賣。
而在消費者那兒,品類整體認知度低,培育期似乎仍舊漫長。
3W要怎么打動他們?
1、用“頂配”團隊做一款掛耳包。在“掛耳”這個絕對稱得上細分的市場,3W找來了一支“大牌”團隊——擁有獨立工作室的品牌VI設計負責人;先后就職于盛世長城,奧美,VLM的內容創意總監;上個項目一年銷售額從零達到兩個億的前騰訊印尼市場負責人:……
用宋永成的話說,是“殺雞偏用宰牛刀”,打造這樣一個頂配團隊,就是突出一個點讓消費者認知,推進從咖啡館文化到咖啡文化的轉變。“我們非常知道當下如何獲取用戶,讓產品傳播出去。”
跨出思維固有的框,通過更為直觀的感官效應尋找潛在的消費增量——讓消費者會輕易被子魚的文案、海報和包裝設計俘獲。即使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也愿意用不那么高的成本去試試看,加速轉化。
2、抓住消費者內心的“小柔軟”。深度滿足客戶需求。這是采訪中宋永成提到最多的一句話。一個暢銷品牌一定是品質上乘的,但這還不夠,能從方方面面貼近和打動消費者,才是讓他們念念不忘的過硬符號。
因此你會看到,主要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的子魚,會用盡可能采用順豐,這關系到收貨時間、與包裝完好程度;會為易于拆箱,在外包裝上附帶一個專門的開箱器,會為消費者打開包裝的表情進行一個測試采集;甚至,細節到封箱的膠帶要用什么粘度,才能既粘得牢又不難撕……
“這就像談戀愛一樣,開不開心,舒不舒服,決定客戶會不會再來。”
互聯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正是從消費者需求和體驗出發,通過“鼠小袋、鼠小器、鼠小夾、鼠小巾等細致的小器具,建立了一種“極致服務”形象,打造出互聯網零食帝國。
滿足消費者的心理增值效果,才能讓他們春風滿面地為你買單。
3、不碰上游,不走“江湖套路”。在掛耳咖啡“這件小事”上,似乎業內人人都有話語權。據啡姐了解,很多咖啡品牌瞄準了產業鏈生意,承包咖啡莊園、自建烘焙工廠……制作一包掛耳自然不在話下。
而小咖啡館找來咖啡生豆,自己烘焙自己研磨自己包裝出售,也是常有的事。
子魚的選擇是:不碰上游,把控產品品質。“找最好的豆子,跟業內優秀的生產廠家合作;用最先進的設備進行烘焙,標準化運作流程”,但是,“只賺自己該賺的錢。”
這不只是專注,背后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中國的精品咖啡太江湖了。”宋永成搖搖頭,“咖啡本來要相信科學,判斷好壞絕不是靠舌頭,各種指數機器是可以測出來的,用現代化的方式保證。”
然而現實情況是,個人色彩的倚重,使國內精品咖啡成喪失了復制能力,不遵循規律,甚至美化成為個性,比如那些“心情咖啡”。
“穩定的公司背后它都有一套強大的‘后臺’,這個‘后臺’是指強大的數據,科學的算法體系。”
4、發力線上,“死盯”目標客群。對于開門店,3W咖啡有著與“互聯網思維”不相稱的謹慎。
即使推出子魚這個新的品牌,他們也僅僅是在上海開了一家20㎡左右的店,并且“仍處在測試階段。”
取而代之的,是在現有3W咖啡館中開辟一塊面積不大的區域,在燈光、桌椅、陳列上形成差別,烘托精品咖啡的氛圍。
而其在微信、京東、天貓的界面設計與交互上下了大工夫——他們還入駐了文藝青年聚集地、相對小眾的電商平臺“豆瓣市集”。做更精準的客群定位。
結語
選擇精品掛耳咖啡品類,用宋永成的話說,是看到“咖啡消費正在從固定空間變成一種生活中的儀式”。
然而,在整體消費需求匱乏的國內市場上,仍舊路漫漫其修遠兮。
如何擴大品牌影響力、如何持續制造驚喜、如何培養起掛耳飲用習慣……都是子魚繞不過去考驗。
當貼著“眾籌”、“創咖”、“互聯網”標簽的咖啡品牌倒下一批又一批的時候——
3W至少找到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