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小縣城的火鍋生意經:混圈子比做口味重要

    小縣城的火鍋生意經:混圈子比做口味重要
    火鍋星觀察
    道哥下午茶
    2016-07-04
    2.7萬


    2014年,華豪告別大學生活,醞釀多時的創業念頭終于有機會實施,但他并不確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基于他對經濟環境的判斷,他發現唯獨“吃”這件事兒,無論怎樣人們也不會忽視。更何況對于川渝地界,人們對于吃喝有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追求。



    改良火鍋模式復制到縣城


    “當時在成都興起了火鍋外賣,很新穎。”那時華豪并沒有弄明白,消費者是否真的有在家里吃火鍋的需求,在家里吃火鍋味道太大怎么解決?“但既然別人已經做起來了,就說明肯定能做。”


    華豪決定下功夫研究成都的火鍋外賣模式,改良后照搬回縣城。“他們只是做一個外賣平臺,從現有的火鍋實體店拿貨,送到消費者家里,吃完后再去收鍋。平臺向火鍋店收30%左右的服務費。”


    華豪解釋說,“如果除開店面、人力成本,火鍋店的菜品利潤可以達到70%。他們讓30%左右的利潤出來,還是很賺。”


    不過,這種模式適合大城市,客人想吃火鍋得出門走很遠才能吃到。在小地方,步行十分鐘的距離內可能就有三四家火鍋店,如果只是送外賣,并不能吸引消費者,華豪認為,火鍋和外賣要自己做,“一得好吃,二得便宜,三得方便,做到這幾點肯定就能火起來”。


    籌備階段的華豪信心滿滿,迫不及待地為尚未出世的火到家做了至少5年的規劃。在小縣城里做火鍋外賣只是計劃的第一步,如果成功,緊接著要去市里開分店,將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吃透。穩住腳根后,再去成都和重慶搶蛋糕。


    創業之初專注味道


    他帶著這份創業計劃回到家鄉,向父母尋求“天使資金”。華父早年曾開過火鍋店,一度成為縣城里的“爆款”,近幾年也在餐飲及相關領域摸爬滾打。火鍋是華家相對熟悉的領域。


    得到父母支持的華豪在2014年冬天開始了“火到家”的創業計劃。華母解決菜品供應,華父重拾鍋勺調制底料。小伙伴們也都沒閑著,學土木工程的幫著裝修,學設計的幫著畫LOGO、設計外賣T恤,還有人搗騰微信公眾號和對接家鄉貼吧,而華豪則負責寫寫文案幫忙推廣。


    2015年春末,籌備接近尾聲,除店鋪租金外,裝修花了3萬多元,另需要幾輛外賣的電動車和采辦用的面包車,再加上食材、電磁爐、餐具的購置費用,在房價4000元左右的小縣城,這筆開銷并不小。


    華豪說,已邀約了幾撥人試吃,都說味道不錯,但有人覺得還不夠辣。“不錯”是客套話,“不夠辣”或許代表著真實的評價。華豪放棄父親的手藝,請師傅過來重新配制底料,直到試吃客說“味道不錯”時的表情不顯猶疑,他才放心。


    縣城老百姓習慣用電話訂餐,每到飯點,華豪就在電話旁接訂餐電話,拿筆寫下菜品和送貨地址,這讓豪華覺得不夠互聯網化。于是,“火到家”逐步完善了網上及微信號上的菜品展示和訂餐功能,并很快讓品牌出現在了美團上。


    行業變幻,新店獲生存空間


    在“火到家”開業之時,縣城的火鍋行業已顯頹勢,多家知名的火鍋店相繼倒閉,新興的農家菜、柴火雞則成為了流行餐飲。不過,老牌火鍋店的退出倒給“火到家”騰出了競爭空間。


    縣城地方小,搭建物流配送相對容易,華豪把重心放在火鍋產品上,主打好吃實惠,以毛肚、肥牛為例,當地火鍋店的均價在20元左右,而“火到家”的價格僅為12元。


    開業首月,算是一炮打響。月底算賬,付了貨款、發了工資后還能盈利近2萬元,而當年讀書成績最好的同學考上了公務員,月收入也不過三四千元。這讓華豪暗暗自喜。


    “我們廚房比其他店干凈”、“我們菜品新鮮、量多、便宜”、“9成以上的顧客吃過后都說味道好”……平日的談笑中,這些同業比較會給他帶來不少創業成就感。


    讓他最爽的一項數據是菜品供應商的供應量,“第一個月我拿的貨和城里最大的火鍋店都差不多。”低成本的運作讓“火到家”撬動了更大利潤空間。

    華豪逐步得出銷售的規律:平均每天賣3鍋基本保本;下雨天生意更好,得多買些菜;晚上員工下班后自己再多等會,往往還能賣出一兩鍋……

    伴隨成長的生意波動期


    時間長了,生意并未像華豪預想的一炮而響后節節升高,他苦澀地笑語:“第一個月生意好得讓我產生了錯覺,結果空歡喜,還是太年輕。”


    縣城的人們熱衷于消費新鮮感,但“火鍋外賣”、“O2O”的點子如風過境只能熱鬧一時,火到家需要找到新的賣點。促銷活動頻頻推出,傳單印了一疊又一疊,生意卻變得不溫不火難回巔峰。


    每天8點,華豪準時出現在門店,清算菜品數量,然后去菜市場買菜。回店后,就忙著洗菜剝蒜,直到中午接單送餐。員工晚上8點下班,稍晚些他也結束自己一天的工作。


    創業初始的激情逐漸褪去,華豪倍感無聊,“突然感覺學不到東西了”。


    中午送餐結束至晚餐的幾個小時,華豪一般待在店里上網,瀏覽36氪看創業故事,學生時代喜歡的體育雜志、時尚雜志也換成了商業期刊。他感嘆道:“還是要多學多闖”、“還是想出去長長見識”。


    “熟人變現”的縣城生意邏輯


    到了10月,火到家經營出現虧損。華豪想了很多辦法挽救,但無濟于事。思考緣由,他認為:“當時城里又新開了兩家火鍋店,包括一家自助火鍋,概念新,生意全跑過去了。”華并不認可兩家新店的味道,但落敗的邏輯由此可尋。


    直到火到家數月虧損不見起色,他不得不提出停業的提議。華母明確表示尊重他的決定。2016年2月初,火到家暫停營業。


    “這兒不像大城市,味道做得好就能吸引顧客,你看城里的餐館為什么每家都有四五個老板一起做,不是缺錢,而是每個老板背后都有一張關系網,這都是最重要的客源。只有幾個老板的關系網拼在一起,生意才有保障。”


    華豪意識到的是人脈變現,這在熟人關系占主導的小縣城里是最流行的生意邏輯。“有時候你去吃飯,不是因為那兒真的好吃,很多時候就是為了一份人情。”


    他頗為無奈,最初認為味道好、價格便宜、就餐方便就能贏得消費者,但縣城里消費者和商戶之間的關系并不純粹,其中參雜了復雜的人情聯系。對于剛走出象牙塔的90后創業者而言,玩轉這種社會關系比創業本身更加艱難。


    另外,華豪逐漸發現了自己商業模式的一個重要缺陷。“吃過的客人都說味道好,但有些客人就只點鍋底,或者加個幾個素菜,其他的菜都自己去買。鍋底是三斤油一斤料,成本在45元左右,我為了實惠鍋底38元賣出去基本是虧的。”


    評價當初的創業規劃時,華豪面露倦意,“如果當時能只是做火鍋的外送平臺沒準還能做起來,只對接實體火鍋店和消費者,做起來也輕松,等品牌做起來之后再切入火鍋。當時想著能把外送和火鍋的利潤都賺到手,但還是沒太想好。”

    5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