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騰訊最新研究:全民加速變懶,但帶來了5個舌尖創富商機!

    騰訊最新研究:全民加速變懶,但帶來了5個舌尖創富商機!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深度
    2016-06-29
    2.3萬


    一個真正有機的產品,它會在人性的弱點、人性的欲望里獲得營養,然后成長。而很多新商機的出現,背景就是人性中的“懶惰基因”。


    騰訊旗下的企鵝智酷日前發布微報告,指出人們對廚房態度的變化:全民正在加速變懶。并以此趨勢提醒:有5個舌尖上的商機值得創業者關注。



    報告核心提要:


    外賣在中國網民中的滲透率已超過七成,而私廚和飯局分享的滲透率不足3%;

    在線餐飲對于人們下廚意愿的削弱效果明顯,但是廚房地位仍然舉足輕重;

    餐飲O2O的升級,私廚分享的興起,更多出行+餐飲消費場景,漸漸滲透的智能廚具和更加便捷的社區,則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變化。


    趨勢:“吃”的變數引發5個新機會


    餐飲O2O全面升級




    “自己下廚”行為的減少會進一步推動餐飲外賣行業的細分與融合,以及渠道的擴展。


    如圖所示,外賣、私廚和餐飲實體店都在拓展各自的銷售渠道,分界不再明顯;同時,各個平臺也在越來越紅的海洋中絞盡腦汁實現差異化。


    餐飲和出行的協作會更多


    出行和美食向來密不可分。在國外一些大城市,出行應用Uber開始了美食配送生意。


    UberEats(前身是UberFresh)主打的是“10分鐘內將美食送到嘴邊”。 “10分鐘”的承諾十分吸引人,這同時也意味著Uber需要和餐廳緊密配合。


    在國內部分城市,優步中國研發的UberLife(優生活)則在開拓基于出行的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為乘坐Uber途中仍然瀏覽app的乘客推薦城市中的餐廳折扣、文化演出等城市生活信息。


    無論是餐飲急速配送,還是讓客戶在行程中了解周邊的美食,出行+餐飲的消費場景還有很多,二者的協作更多,分界更模糊。


    “外出覓食”也可以作為出行的細分領域,饑腸轆轆的食客乘坐“美食專線”到達餐廳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這需要對于消費者需求更精準的把控,以及將分散的需求有效發掘、引導和聚合。


    出行和餐飲行業對于實現相互引流,互利共贏;而客戶則可以在出行和用餐場景中無縫銜接,甚至可以在路上就把菜品點好,到達餐廳時無需等待,直接用餐。


    同時,出行和餐飲行業數據的打通,還可以為雙方獲取和預測更精確的用戶畫像帶來有力支持,如通過消費者的出行規律來最大化餐飲收益,或根據餐飲區的客流來優化車輛的最佳匹配等。


    私廚和飯局分享市場遠未飽和


    私廚、拼飯類服務作為消費者選擇就餐的選擇滲透率很低。一方面是因為私廚、拼飯類應用相對比較新興,另一方面,私廚和外賣的定位有差異。


    外賣主要針對消費者高頻的剛需,解決“餓”和“快”的痛點,如工作日的午餐;而私廚、飯局分享類應用則常常伴隨著“個性化”帶來的溢價,針對消費者低頻的非剛需。


    調查顯示,作為用餐者嘗試過私廚、飯局分享的人不到3%,而“喜歡做飯,考慮讓做飯成為第二職業”的平均比例達7.5%——意愿不可能完全轉化為實際的私廚供給端,有待進一步引導調動其積極性,如獲得除金錢回報之外的非物質回報而最大化各方收益。


    2015年上線的“我有飯”app除了私房菜和拼飯之外,還推出了大咖飯局,以投資人、行業專家的飯局為賣點,讓社交價值和經驗交流成為一餐的溢價。


    隨著分享經濟的滲透和信任機制的優化,私廚和飯局分享市場遠未飽和,“餐飲+社交”也可以衍生出諸多機會。


    拯救廚房,智能廚具的機會


    看樣子廚房一時半會兒是不會消失了。更貼合人們的烹飪和用餐習慣、更加智能高效是廚房“進化”的不變方向。



    從年齡維度來看,差異的顯著性較低。90后對于智能廚具的感興趣程度最高,達83%,比80后高近5個百分點;而80前群體超出了預期,達80.2%。


    也許中年人對于“出去吃”的熱衷程度比較低,比年輕人的好好做飯需求更高,對于廚具的要求也相應更高;而年輕人對于智能用品的接受度天然更高,對于智能廚具更感興趣的原因更多源于“讓做飯更加便捷”,降低做飯這件事的“門檻”。


    從性別維度來看,男性更注重智能廚具省時省力的特征,而女性更偏好智能廚具多功能合一的特點。


    超市、便利店也會出售簡餐?


    隨著人們下廚頻率的降低以及在做飯上花費時間的減少,便利店也是解決一頓飯的可行選擇。超過兩成人在不做飯的時候會選擇在超市、便利店購買簡餐。


    不過,我國大部分城市的便利店密度還遠未飽和。日本平均約24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密度非常之高;美國約2100人擁有一家便利店,幾乎觸手可及。


    中國目前的便利店總數不超過3萬家。隨著中國人口的城鎮化和消費結構升級,便利店的需求會更高,社區結構會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


    背景:關于吃,中國人的三大改變


    外賣服務削弱了人們的下廚意愿?


    在企鵝智酷2014年10月發布的關于O2O的研究報告中,使用過網絡訂餐的網民占36%;這個比例在現在的調查中已經超過了75%。



    不到兩年,外賣餐飲在中國網民中的滲透率翻番。


    在線餐飲對于人們的下廚行為也產生了明顯影響:在使用過外賣、私廚人群中,51.7%表示自己下廚的意愿降低,次數減少。


    外賣的便捷性讓人們多少對其產生了依賴性,同時消磨了五成多的人自己做飯的積極性。


    越富裕越不愿意親自下廚?



    當問及人們對于自己做飯的態度時,我們看到了不同收入群體顯現出來的一致性和差異。


    認為“有外賣/外出就餐就夠了,不需要學做飯”的比例,基本呈現隨收入增加而遞增的趨勢;而“喜歡做飯,考慮讓做飯成為副業”的比例則隨收入增加而明顯遞減。


    互聯網通過拓寬用餐選擇降低了人們做飯的必要性。對于喜愛做飯的收入相對低、空閑時間更多的群體而言,讓做飯成為副業是一種將興趣轉化為額外收入的方式;而親自下廚,對于高收入人群由于更高的機會成本而更加“不劃算”。


    下廚意愿再低也難以撼動廚房地位?


    還有一個“激進”的問題:你是否會考慮買或者租一套沒有廚房的房?



    超過八成的人都表示不會。這顯示了廚房作為家中功能單位的不可撼動性——即便他們中一些人甚至并不打算掌握做飯的技能。


    調查結果顯示,女性對廚房的需求更高,高收入群體也更希望配置廚房。廚房是一個“不一定使用頻率高但是必須配備”的地方。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