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創業者如何做一場好的老羅式演講

    創業者如何做一場好的老羅式演講
    餐飲老板內參
    秦朝餐見
    2015-05-01
    2.5萬

       【導讀】:創業者有必要是一個好的相聲演員嗎?我的答案是有必要,很有必要。在品牌和創始人人格基本是合二為一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看遍一個又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喬布斯、馬云雕爺、老羅……你基本找不出來一個創始人不會演講公司卻極其成功的例子。


    所以,當看到老羅在12.6號的相聲大會后,一大批黑子轉粉,就能明白會演講的重要性。那么在我看來,一場好的演講應該有幾個要素呢?  

     

    “當頭亮棒”


    演講的開場,是一個比較微妙的時刻。此時觀眾的精神最好、期待最高。開場弄好了以后的事情都好弄,反之,開場如果不能調動觀眾的情緒,那么高期待立馬會轉變為高差評。打個比方,這個時候的觀眾,很像剛剛做完前戲的姑娘。那么最重要的一點是什么呢,就是趕緊亮出真家伙。

     

    演講的開頭最怕啰啰嗦嗦,沒有重點。演講者最好是以某一個簡短的段子或者故事為開頭,直接把棒子亮出來,進入主題,把氣氛點燃。比如老羅這次的開頭:

    “我們是在2012年的5月,兩年多以前得到第一筆900萬元天使投資后,錘子科技正式成立。我們在2013年3月舉辦了基于安卓的SmartisanOS操作系統,發布會在這個場地,當時在網上劣評如潮,以4.7億元的估值獲得7000萬元的投資,我不知道投資人怎么想的,顯然他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根據好評進行判斷的。接下來2014年的4月我們以10億元的估值獲得2億元的投資,我們開始可以做手機了。”

     

    這段話用簡單的幾個數字一下把觀眾拉入了老羅的世界。提出了問題:這哥們到底要怎么做手機呢?

    “豐”狀結構

     

    一個好的演講結構應該是“豐”狀的,即有一個主線,這個主線可以是某一種情緒、也可以是某一個主題。順著這條主線,在兩旁發散出一個又一個的段子。

     

    老羅本次的演講,實際上沒有太緊密的邏輯,整場下來,你會發現他就傳達了兩個字:“反思”。

    整個反思的目的,是為了對前一段錘子的種種糾紛做一個回應,獲取觀眾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來的產品介紹做鋪墊。從老羅演講的氣場、手勢、語氣、內容,你會發現他一直在緊密圍繞著這種情緒發散開。

    一場演講,最忌諱的就是演講者試圖傳達的情緒、觀點過多,而不能用一個主線串起來。所以,做一個演講之前,演講者不斷問自己,我希望通過本次演講,向觀眾傳達出什么點、什么情緒或者什么樣的主題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觀點不是亮出來,而是埋在有誘導性的段子中”

     

    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切東西都是碎片化的,這意味著邏輯不再那么重要。我相信馬丁·路德·金洗腦式的“I have a dream”在今天恐怕也不會那么流行。在某種程度上,一個好的演講,形式會更加偏向于一場好的脫口秀:即在把握住前面“豐”字結構主線的基礎上,往旁邊發散出段子。

     

    老羅無疑就是一個優秀的段子手。一個好的段子結構應當是怎樣的呢?應該是九分故事+一分主觀感受,用主要的篇幅去描繪一件事情,最后用一句話來把自己的觀點、態度亮出來。最理想的狀態就是,這個主觀觀點就是整個段子的包袱。如老羅的這段話:

     

     

    “大家知道數碼消費品的關注期就是那么三、四個月。但是我們抗到四個多月,大概四個半月的時候才最終解決我們所有的生產問題。這個惡夢般的四個半月之后,生產方面主管拍著胸口說,下個月開始要6萬就做6萬,要8萬就做8萬,再多的話可能還有一個坎要怕但是6-8萬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已經面臨什么問題呢?起初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到了大概9月下旬的時候,已經逼近90%,又回落到80%左右,等到我們生產方面的主管拍胸脯說,你要多少我能給你做多少的時候,其實多數人已經不想要了。歸根到底最大、最大的原因就是數碼消費品的關注期也就是兩到三個月的黃金銷售和關注期。大家知道即使是全世界最有話題性的蘋果,Iphone關注期從上市到銷售也就是兩三個月。

     

    你看,在這個小段子里面,老羅用了90%的篇幅在講他手機產能的問題,最后才用一句話來點題:我認為,錘子不好賣可不是因為不好用、情懷過度營銷哦,僅僅是因為過了關注期啊。

    很多創業者演講的時候會犯的毛病就是用觀點堆積的方式來講故事。此種方式的一個典型例子就是習慣性的用“我覺得”之類的話,實質上就是大量傳達個人的主觀感受與觀點。但你要知道,對一群對你一無所知的聽眾而言,天然是對你有心理抵觸的。沒有人愿意聽你的主觀感受,大家更愿意聽故事。往往不是那些明確表達的觀點影響人,相反,正是被選擇性描述的事實能夠誘導人。

    “弱小對抗強大的情感模式”

     

    既然一個好的演講約等于“一堆好的故事加上一條正確的情緒主線”,那么講出打動人的故事就很重要。世界上什么樣的故事能夠打動人?毫無疑問就是那些有情境感的故事:觀眾把自己當成了演講者,為演講者接下來在故事里面的遭遇感到著急。

    要說明的是,一個好故事的基礎一定是真實且有情感的,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聊講故事的技巧問題。

     

    怎樣的故事能夠引起觀眾共鳴?有人說是狗血的啦、勵志的啦等等,其實都不準確。

     

     

    準確的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故事能夠打動人,那就是強者和弱者對抗的故事:故事里面有一個強者,有一個弱者,而演講者一定是弱者,觀眾才會把自己替換成弱者。

    好的故事一定是這個模式。比如,90后之所以火,是因為這幫人在以弱小生命的狀態來對抗強大的現實;前兩天“少年不可欺”這篇文章之所以火,是因為弱小的小孩在對抗巨無霸公司;老人與海之所以火,是因為弱小的人類在對抗強大的自然。

    再比如老羅這篇故事營造出來的感覺,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微小的理想主義火種在冰冷強大的現實面前遭遇了暫時的失敗,面對這一切,他可以改變,但絕不會屈服和放棄。你看,就是一個典型的強弱對抗的故事模型。

     

    “我讓公司負責市場的小孩搜了搜,一搜財經類的媒體報道值得我經常回味的,財經周刊說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人有堅定統一的、堅定的價值觀,是《經濟觀察報》。“他渾身泛著叛逆的氣息,以斗志的姿態嘲弄與應戰不公正的社會秩序。”《中國企業家》的報道。等到我們為了生產是問題焦頭爛額,我大概在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里都沒有回家,在廊坊富士康工廠附近旅館里住著,每天在工廠里泡著。因為沒日沒夜的焦慮,進車間帶不了電話,偶爾打給我的電話都是不認識的號,有一些媒體的記者給我打電話,因為當時傳很多我們生產不出來了,公司要倒閉的這種傳聞,我其實是有點不耐煩。那時候不知道媒體惹不起的,我會看到很嚇人的報道,你可以想像。

     

    老羅很懂得這個故事構建原理,你很容易就發現,雖然這次的演講他不再那么鋒芒畢露,可是每一個段子都帶有弱者VS 強者的劇情,例如上面這個段子。

     

    這也是講好一個故事的基礎。有一些演講者不懂得這個道理,在演講中花費了很多口水來講自己怎么去解決問題,可是卻忘記了在第一時間給觀眾一個概念:你要解決的問題是多么的難,困難是多么的強大。沒有構建強弱對抗的模式, 就會導致演講者的喋喋不休在觀眾看來壓根就沒有意義。

     

    還有的演講者把自己放錯了位置,把自己放在強者位置上去對抗弱者以顯示自己的某種優勢、優越。這樣的演講模式從根本上說就是一個錯的,例如我一向十分敬佩的雕爺,居然開始犯這樣的錯誤,他在某次演講中提到:

    “我回答說,‘噢,第一呢,河貍家美甲目前每天將近2500單,擁有1000名美甲師了,中國美甲第一大耶!山寨我們的還沒誰超過100個美甲師,還在為每天100單發愁,從體量上我不擔心任何山寨;第二,具體你說的嘟嘟,不可能拿到風投的,只是對外PR宣傳而已。’”

     

    不管有道理沒道理,但是作為前輩,和一個小輩較真,可能就存在引起觀眾不適的風險。果然,也有人事后和我說,覺得雕爺最近一系列的言行,感覺不是太舒服。

     

    這倒不是說演講者不可以在故事結構里面示強,但這種示強一定是站在弱者的位置上來示強,這叫做“不屈”。例如早兩天余佳文的演講,雖然囂張,但他的第一定位是小孩,所以所有的大話你都可以理解為年輕而無畏。這大概就是一個弱者Vs 強者故事模式的變體。

    “留一手”與“打雞血”

     

    主流的演講段子方式顯然是“留一手”,也就是示弱、祛魅、自黑,為抖包袱留出空間。采用這樣的演講風格,最大的要求就是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與演講天賦。如老羅:

    “我們初期非常艱難,前七個公司的軟件工程師里,大多數都是因為對我這個人高度認可,上學的時候聽過我的錄音,在寢室里那些錄音陪著他渡過漫漫長夜,他帶著情感因素來,而且他認為我很快就會倒閉,但是他為了替我圓一個心愿,他的想法是老羅也挺不容易的,他由于無知在做一件他不知道干什么的事情,但是我小時候聽著他錄音長大,我過來陪他,老子吃技術飯的到哪不愁工作,哪年你倒閉我回去還是那樣的工作,這樣的心態過來支持我們的。”

     

     

    另外一種也可以成立的演講方式就是打雞血,典型特征是簡單粗暴、感情充沛、內容空洞、音調高,一句話多次重復,不講邏輯。常見于傳銷組織的演講,電視購物里的“有沒有?有沒有?也是這種演講風格的一種體現。

     

    不要小看這種演講形式,打雞血風格在開始時可能會引起觀眾情緒不適應。但從本質上說,人都是非理智且容易被蠱惑的,就像戈培爾博士的說的,謊言重復一千次也可以成為真理。重復+嗓門大的演講風格也基本上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模仿的風格,即使你的稿子爛、邏輯差,但有的時候,一場傳銷式的演講也可以拯救你。比如經典的演講就是,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我有一個夢),仔細看一下,什么都沒有說,就是在不斷重復一些車轱轆話而已。

    “狗喘氣”

     

    洪亮的聲音對好的演講有很大的幫助。學會用丹田發聲音是很重要的一點,一個演講者的中氣足不足直接關系到他能不能影響調動觀眾的情緒。許多人不會用丹田發聲,我給的一點小建議就是不停地收縮腹部,學習狗喘氣的方式,沒事就練習,慢慢地你就會知道如何用丹田發生。縱觀老羅的演講,其實也并不以聲音見長。

     

    “臺姿與手勢”


     根據我的了解,一些好的演講者都有一個關于“場”的概念。這個東西很奇妙,就是當你演講的時候,你能夠感覺到你能夠操縱舞臺與臺下的一切,這就是一個演講者的“場”。而手勢則是演講者控場的很重要的一個工具。關于手勢,有人統計過,希特勒的一場演講據說會用多達36個手勢。

     

    創業者專門研究五個左右自己習慣用的、能夠起到表達不同情緒作用的手勢,是很有必要的,這些肢體語言,能夠更好地幫助演講者去表達自我。

     

    老羅的整體臺風顯然一般,暫時還沒有達到邪教教主的水平,其整個演講的肢體語言與手勢也并不豐富,不過作為一個略微猥瑣的中年老男人,整體的臺風也不讓人討厭。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