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名越長價格越高,根據測算平均菜名里每增加一個單詞,就能相應漲 18 美分。菜名里面出現一些騷動人心的形容詞——比如酥脆、多汁、濃郁,能夠成功轉嫁責任感。這些隱藏在菜名里的秘密你知道嗎?
斯坦福的語言學教授 Dan Jurafsky (下圖)立功了,他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遍覽 6500 份菜單中的 65 萬份菜式的價格,發現果然名字晦澀或者浮夸或者出乎意料的菜比較能賣出高價錢!
他們考察了美國七個大城市——紐約、波士頓、芝加哥、費城、華盛頓、舊金山和洛杉磯,并且為此開發了軟件分析這些菜單上的文字數據,同時還囊括了菜單上提及的原料產地的內容,羅列了以下“漲價攻略”:
菜名越長價格越高,根據測算平均菜名里每增加一個單詞,就能相應漲 18 美分。
菜名里面出現一些騷動人心的形容詞——比如酥脆、多汁、濃郁,能夠成功轉嫁責任感,反正我都這么寫了,沒吃出來是你不行——對,然后我這菜也可以漲價了。
菜名越異域價格越高,這里說的倒不是那些你完全沒有見到的食材,而是直接使用“異域“(exotic)這個虛無的詞,異域香料或者異域水果,你感受一下。
我的好友阿朗和我曾一起制作了一份菜單(下圖),左邊是新世界的高冷極簡,右邊則是舊世界的華貴奢靡,幫助大家更好地體會菜單的魔性。
上面那些“漲價攻略”來自 Dan Jurafsky 最近的著作 《The Language of Food: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食物的語言——語言學家讀菜單),書中撥開語言的重重偽裝,探索各種食物的本質。告訴你為什么吐司(toast)和祝酒(toast)是同一個詞,魚露和番茄醬之間的癡纏,火雞(turkey)這個奇怪的稱呼到底是怎么來的,以及宣傳口號中用上什么詞比較容易讓你掏錢買飯。
比如那些昂貴餐廳的評論中,常常能感受到強烈的性暗示,尤其是那些噴薄而出的形容詞,大概是因為食色快感多少都和口腔相關吧。與之相對的那些便宜餐廳的評價,形容詞往往和毒品使用聯系在一起。
但與此同時,差評往往要比好評來的好看——那些四星評論們的形容詞雖然露骨,但是翻來覆去就那么個老三樣,大概就和我國的“入口即化”“外酥里嫩”一個套路,但是在一星差評里面大家的花式吐槽卻展示了無限的創意和想象力,而且非常愛使用“我們”來煽動起看客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