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部分平價日料品牌使用的是國產食材,或在311大地震后,逐步完成了韓國、東南亞、俄羅斯、歐洲的食材對日本食材的替代。這類平價壽司受到的食材影響并不太大。不過,對于高檔日料品牌就不同了。特別是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一些提供OMAKASE的高檔餐廳,以航空運輸從日本進口的海膽和金槍魚等高級食材為賣點。比如日本岡山縣特產的鯧魚就在中國享有高人氣,銷往中國的數量在過去十年持續增長,市場價格還飆升到每公斤3000日元(約合152元人民幣)左右。而現在,相關企業正在減少向中國的出口。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中國是日本水產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2022年,有871億日元(約合43.4億人民幣)的日本水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占比22.5%。此外,還有755億日元(約合37.6億人民幣)和346億日元(約合17.2億人民幣)的日本水產品出口到香港和臺灣。“我非常擔心我們能否繼續經營下去,“一位來自日本的餐廳老板,為他在北京開了八年的高檔壽司餐廳焦慮萬分,“無法進口食材對我們來說真的攸關生死。”該餐廳前幾年因為外部環境處境艱難,去年年底好不容易開始回了點血,現在又得面臨海產供應短缺。據日經中文網報道,上海的一家壽司店老板,由于店里的招牌是黑喉魚等日本高檔魚類,很難改用其他產品,不得不通過香港采購非正規產品,但有的采購價格幾乎是原來的兩倍。

“實際上,如果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的處理水開始排放,聲譽受損就不可避免。”上海的日本人氣料理店Horita堀田這樣表示。食材的陣痛是暫時的,更大的問題在于聲譽受損和顧客信心的下滑。香港作為日本料理在海外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有數據顯示,香港至少有4000家日料店,比茶餐廳還多,還有說法稱,在香港開日式餐廳是最難虧錢的生意。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由于日本核廢水即將排出,部分港人已經對日本食材,尤其是水產已經失去信心。在尖沙咀銅鑼灣經營多間日式餐廳的陳強表示,“消息一出,餐廳原本有八九桌客人,即時減少至三四桌”,他又指,“若排放核廢水后的檢測結果屬負面,兩三個月內應有許多日式餐廳會倒閉”。 而在內地,對于日料能不能吃的問題,在網上,網友有著不同反應:
內參君走訪了上海的幾個商圈,在工作日的中午,像是回轉壽司爭鮮,依舊坐滿了消費者,包含老人和小孩。剛剛進入內地的kura壽司,也在美羅城按部就班的開出了2號店。這也從市場端證明,也許真正受影響更多的還是那些確實從海外進口原材料的高檔日料店。一位來自浙江嘉興的日料店老板對內參君表示,生意下滑是肯定下滑的。但他同時表示,不清楚具體是因為核污染水的原因,還是消費者分流有關。
一定程度上,
也算一次去偽存真的洗牌
實際上,日料一直是價格虛高、虛假宣傳的重災區,“日料刺客”在最近也飽受網友詬病。和牛、三文魚、北極蝦,一些平價日料也隨隨便便一家店就人均三兩百。
甚至一些日料的招牌菜,原料早已不來自日本,但仍按“日本進口”宣傳。
前段時間,一條”顧客吐槽日料店一片蜜瓜要加138元“的短視頻火了,視頻里消費者吐槽自己點了個蜜瓜,以為是個甜品,結果花了138塊錢就真的上了個哈密瓜。

商家辯解是日本進口的靜岡蜜瓜,拿貨貴。但轉眼海關就打臉了商家,沒有這種進口。
在水產方面,也有人扒出無論是中國還是日本,大多數日料店售賣的甜蝦都來自俄羅斯。畢竟,甜蝦每年在日本漁獲量僅為兩千噸左右,本土的產量其實趕不上銷量。
實際上,差不多的品質,其他國家水產的來貨價格也只是日本水產的50%左右。
蒲燒鰻魚大概率用的是來自福建和廣東的國鰻。長期以來,日本依賴進口鰻魚,日本批發商高山水產青果就在2021年,被發現用中國進口鰻魚冒充日本國產鰻魚,造假長達5年。
一些不良商家在餐廳菜單中標注日本相關地名,但材料的原產地卻不來自于日本。去年翻車的杭州柒七,售價58元/份的愛知縣星鰻苗,成本僅6.8元/份,一些菜品主料來自于杭州、青島等海產店或農貿市場采購。
因此,隨著核污染排放引發的市場和政策的變化,所謂“日本進口”、“當天空運”這些,被部分不良日料經營業者采用的“財富密碼”,通過“玩概念”和“打信息差”創造出來的溢價空間,或許將不復存在。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