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大廚探店“拷打”餐飲人?

    大廚探店“拷打”餐飲人?
    餐企老板內參
    熱點透視
    2023-08-03
    2.7萬


    總第 3581 

    作者 | 餐飲老板內參 內參君



    大廚洗牌探店賽道


    探店,早就紅透了。小紅書關于“探店”的筆記多達1250多萬篇;大眾點評關于探店的筆記也有近4萬篇;抖音上關于“美食探店”的話題有740億次播放。

    近兩年,餐飲探店向著專業化方向發展,越來越多專業廚師加入餐飲探店賽道。

    專業大廚和美食評論家們說著各具特色的“真實”口號,領著鏡頭里的觀眾一遍又一遍走進了不同餐飲店“排雷”。

    這些廚師的頭銜從“世界廚王爭霸賽冠軍”、“央視廚王爭霸三連冠”到“國宴大師徒弟、國家特級廚師”……他們憑借領域專業性擁有了話語權、主打“專業+真實”成為餐飲探店領域的“中流砥柱”。

    @真探唐仁杰,廚師背景、專業點評、不接飯店充值、每日一更的頻率讓他迅速吸粉,兩年漲粉1000多萬。“真假嚯幣多,真假廚子說”是他的經典開場白,語言犀利幽默是他的風格。


    @特廚隋卞 探店博主,隋坡從業三十年的,是五星級酒店行政總廚,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200萬粉絲。與其他探店廚師不同,每當吃到美味、獨特的菜品,會在另一個烹飪賬號上復刻出來。


    @真探高文麒,撐起了探店人文界的天花板。雖然他不是廚師,卻是《舌尖上的中國》的顧問。十多年前就出版過《文化中國》深度行旅系列,視頻中他會將每一道菜的歷史和人文風情娓娓道來。


    這些博主有鉆研廚藝積攢的知識和經驗,或者對美食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但他們最被粉絲認可的,是他們的公正和坦誠。

    隋坡認識的餐飲同行不少,有店家在視頻發布后輾轉聯系他,請求將視頻下架,被他拒絕。同時,他也在有意避開熟人開的店,以免有失公正。隋坡還曾在在一個餐飲群里突然看到了自己的照片,發照片的同行說:“這小子來了,注意哈! ”

    面對存在爭議的樓外樓探店,唐仁杰二進宮回應爭議,并表示:我拍過所有的片子,你們拿出任何一家餐飲企業對我的充值,我銷號不玩了。



    大廚探店給商家帶來了什么?


    >>>推進餐飲店菜品味道升級


    “過去給皇上吃這個,不把你們全咔嚓了!”


    唐仁杰第一次出圈是對仿膳的批評。不僅說味道不怎么樣,而且價格貴到離譜。直言勸大家別來。


    “烏龍吐珠”的海參掛不上芡;“玉帶獻寶”實際上是日本豆腐夾著雞蛋香菇粉絲,一個50塊,四個起售;“圓夢燒餅”的燒餅是沾了芝麻的軟包。這些菜品名被網友當成了梗,還有網友不斷回顧這段視頻,稱“日行一膳”。


    仿膳后來成為各大探店博主的打卡地,隋坡、魏剛強、高文麒也先后來打卡,提出更多的問題和改進意見:烏龍吐珠殘留著海沙,且時間不夠沒燒透;油溫低,蔥香味沒浸炸出來....



    評論區,有網友總結出仿膳的變化:烏龍吐珠的海參清洗干凈了,圓夢燒餅軟包變成了燒餅。還有網友戲稱“再來人多探幾輪,仿膳不會就升級成頂級餐廳了吧。”


    仿膳廚房部項目廚師長李文接受采訪時表示:為了學習,他也下載了抖音,他尤其喜歡看一些廚師出身的探店達人的視頻:“無論好壞,都能學習。別人講你哪些不足,你可以借鑒,吸收改進。”


    >>>餐飲門店客流量直線上升


    杭州,特廚隋坡剛下飛機,就推著行李箱來到福緣居。第一道菜脆皮大腸吃完后又加了一份,對于爆雙花這道菜,他評價稱:這個菜這個菜在北京很多店都吃不到了,因為特別考驗廚師,沒想到在杭州的小館子吃到了。


    視頻發出的第二天,來福緣居吃飯的外地客人就激增。


    周六下午14:40分才勉強結束午餐的生意,15:50分左右,晚餐的客人就已經在店里的等候區了。在大眾點評上,8月1日周一,有顧客下午四點多來的,等了三個小時才吃上。 


    特廚隋卞連著發了三條杭州探店視頻后,吸引到當地媒體都市快報的關注。“老板娘忙著發號子,郭老板在廚房里幫忙制作脆皮大腸,還有廚師在討饒,說爆雙花要用的鴨胗和墨魚都來不及切花了!”隋坡的B站動態轉發了這篇報道,加了兩個狗頭。



    >>>專業探店挖掘餐廳優質菜品,助推“爆品”


    “一二三四五六七,走南闖北吃東西。”


    杏花堂北京DT51店經理陶冶聽到這句口號后,突然意識到,他關注的真探高文麒來探店了。


    于是他趕緊從老高的抖音上截取照片,制作了一個手賬。手賬內里面記錄了高文麒從第一次上節目、到每一次的關鍵節點和每一次真實探店留下的評價。封面選擇了高文麒娓娓道來前的一個標志性動作——"眼鏡大開"。


    這段視頻被高文麒的團隊剪進了視頻中。有彈幕飄過:“格局打開了”“這經理會來事兒”。



    陶冶告訴內參君,高文麒來探店之后,門店的點菜模板發生了變化,很多客人會點他點過的菜。在門店爆品的打造上,起到了一些幫助。


    >>>加深餐飲美食文化交流


    在探店小徽舟·徽菜館時,高文麒點了一道“徽州刀板香”,在嘗試過后,他覺得這改良的刀板香,品質是不錯的,質量是OK的,但有些貨不對板:“不是我想吃的那一口啊”。


    雖然高文麒的團隊把“貨不對板”的段落剪到了開頭,但還有不少顧客沖著“刀板香”而來。店長的手機中留存著傳統刀板香的圖片,在面對顧客質疑時耐心說明改良的原因,而顧客也都表示理解。


    其實,傳統的刀板香在徽菜館已經較少出現,因為賣不動。對于現在的消費者來說,傳統的6至7毫米的厚切五花肉,吃一塊就吃頂了。



    刀板香的核心,是徽州的腌肉與刀板留香。包括小徽舟在內的徽菜館都在順應消費趨勢進行改良,在傳統的五花臘肉外,加上了醬味臘肉和醬味臘腸,使其更加豐富,改薄后更容易下口,咸度也更加適中。安徽有一家以刀板香為名的飯店,在大眾點評上,改良后的多味刀板香也比傳統刀板香更受歡迎。


    在內參君看來,基于正宗的美食評論和面向顧客的餐飲經營之間,總會存在一些差異。兩者的出發點也都是好的。面對著徽菜的“式微”,一些網友也在評論區給出了自己的建議。或許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能更好的推進中餐“傳統不守舊、創新不忘本。”



    探店大廚

    可以一直“探”下去嗎?


    探店的同質化與內卷是必然趨勢,廚子探店也面臨一些挑戰。


    第一,是盈利方面。由于自身不收取商家推廣費用,短視頻探店變現方式少之又少。往往只能通過平臺流量盈利,在探店視頻中插入零售品牌和電商平臺的商單廣告,與所探的店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如果商單減少,能否覆蓋日常的拍攝成本,可能會存在問題。


    第二,是題材方面。雖然餐飲店鋪的整體數量龐大,但有拍攝價值的店鋪有限,探店博主的知識儲備也有限。面對日更的頻率,內容重復度高、探店套路化,也可能會出現在這些頭部博主身上。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是這些大廚依然需要外界的質疑。


    有人表示,廚子不炒菜去探店本身就是餐飲的悲哀。或利用消費者的獵奇的心理,為了吐槽而吐槽,或刨活互相解密。每個廚師的烹飪手法有高有低,中餐的出品也有一些不確定性,并不能一概而論。


    但這些大廚正在用自己的在廚藝上的經驗積累,告訴觀眾“吃”,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對于大多食客而言,看到這些探店視頻,不止能感受到一家門店菜品出品的好壞,還能感受到這道菜背后蘊含的歷史,在年代更替中又產生了哪些變化。而這些更加考究、更加專業的知識也能讓觀眾對于一家餐廳的食物質量,有更加客觀的評判。


    同時,大廚探店也讓探店更加專業化,良幣驅逐劣幣,削減一些“搏流量博主”的影響力。娛樂化的內容,讓寶藏餐廳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大眾化的呈現,也給食客帶來更客觀的參考價值。


    最后,對于餐飲商家而言,由于無法對這些大廚“充值營銷”,只能被動承受洶涌而來的流量,這些流量就像“放大器”一樣,不斷的將餐廳菜品質量傳播開來。因此,只有不斷的升級。持續提供優質的菜品和服務,才能打動這些大廚,并打動他們背后的數千萬粉絲。


    用隋坡的話說:那些珍貴的菜肴,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珍寶。我去探店,把它們捧給老百姓看,也希望可以給整個餐飲行業提提勁兒。我們一起作出努力,保護那些講究的傳統菜,不讓他們因為匠人廚師的匱乏而逐漸消失在市場上。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輪值主編|楊檸睿
    視覺、插圖|代丹
    編輯 |雪糕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nctougao@watcn.cn

    2323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