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2023年:中國精致餐飲的絕望與希望

    2023年:中國精致餐飲的絕望與希望
    餐企老板內參
    熱點透視
    2023-02-27
    2.4萬


    總第 3424 

     小寬 

    轉載自 | 一大口美食榜



    3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2020年餐飲避險指南》,盡管所做的判斷都一一應驗,但是誰也無法預判一場持續3年之久的疫情,這才是左右我們三年乃至更長時間里房間中的大象。


    無論如何,過去三年已成歷史,“后疫情時代”已經到來。經歷過風雨飄搖、遍體鱗傷的餐飲人,陷入集體迷思:未來會是什么樣子?接下來該怎么辦?所有的既有經驗都無法覆蓋將來,全部的餐飲實踐也僅僅對過去有效。對于不少行業人來說,今年集體來到了一片未知之境。


    歲末年初之時,我忐忑的寫下這些文字,試圖給2023年做一些猜測:在這一年精致餐飲市場會有什么可能發生?


    當然會有很多不確定,但是確定的是:最難的時刻已經過去,相信時間,相信未來。



    主題化小型化的創作料理


    疫情三年,其實也是中國高端餐飲風起云涌的三年。2020年與2021年都保持著堪稱陡峭的增長曲線,以上海為餐飲高地,深圳為后起之秀,北京,廣州,杭州,成都爭奇斗艷,各地都涌現出一批審美在線,菜品精妙,價格不菲的高端餐廳。這一波的頂峰時刻應該是上海北外灘的甬府,56樓的高度可以俯瞰黃浦江全景,投資1.8億的大手筆,無出其右者。


    在2023年,規模投資的大店會大幅降低,主題化,小型化的創作料理會慢慢出現機會。


    躍·yue現代粵菜料理


    盡管位于上海的“頭灶”毀譽參半,但是“中餐omakase”的邏輯還是可以給人們一種呈現邏輯的啟示。當疫情還具有不可知風險,原本商務宴請的大包間形式會讓渡給一些預約制套餐品鑒的形式,而且是以主廚與食客更為友好的互動模式,這種形式越來越多,包括上海Obscura,廣州的躍,潮躍。他們都是在中餐味道元素之中尋找靈感,用更摩登的形式做菜品呈現。這種主題與思路是一條新路,有非常開闊的變通性與容錯性。


    這種規模不大,且更具操作的靈動性,盡管非常考驗創始團隊的綜合素質,但是會吸引著許多積累了一身本領的年輕主廚躍躍欲試。


    Bistro酒館風潮水落石出


    如果這兩年有什么新的風尚,那么顯而易見的是Bistro小酒館蔚然成風,無論是北上廣深,還是一些二線城市,這種餐+飲的線下空間,都成批出現。并且有了完整公式:中國各地方菜系風味+西式擺盤+自然酒=人滿為患。


    榮記-95 小海鮮酒館


    我們可以看到閩南菜,川菜,貴州菜,云南菜,甚至江西菜在這種小館中的變形與重塑,我們坐在其中喝著性價比很不錯的自然酒,聽著搖擺的音樂,侍者打扮很酷,廚師紋著花臂,穿著很肥的褲子,你說他的怪味牛肉就這么幾顆不值68元,他說我們是一家Fine Bistro。


    我個人非常贊賞這種小酒館形式,它給了中國地方菜系一種彎道超車的可能,中國地方菜系過于鄉土而自信不足,換一種思路,民間才是最潮流,生命感十足的硬核滋味。


    然而現在許多Bistro的問題在于:低估了想到和做到之間的距離。


    廚師團隊沒有系統經受過現代餐飲熏陶,強凹造型引起不適,我往往可以感受到團隊的努力,想做好,然而能力不逮。這將極大困擾著諸如此類的經營者們。


    2023年,消費降級勢必會從年輕人開始,年輕人離開小酒館之后,這些搖擺著的“某種精品生活方式的儀式感”還能熱鬧嗎?畢竟這些Bistro吃一頓也不算便宜。


    榮記-95 小海鮮酒館


    另外是利好:我相信會有一些米其林星級的餐廳會下沉到這個領域,比如新榮記旗下已經很成熟的榮季95,我相信也會有越來越多成熟選手下場,“中國風格Fine Bistro”的市場角逐才剛剛拉開帷幕。



    貴價餐飲與精致餐飲的分野


    在很長時間內,在中文語義中的“貴價餐廳”與“精致餐廳”幾乎是同義詞,它們都指代那些高級的,不大眾的,不便宜的餐廳。然而在這兩年,這兩個詞語所指代的兩種類型的餐廳,猶如花園交叉的小路。



    大眾餐廳也可以很精致,這幾年各地商業中心里已經有很多價格平易近人的精致餐廳,他們從裝修到出品,從風格到服務,都可圈可點,其實最終買單下來,價格不貴,人均一兩百,可以得到很不錯的用餐體驗。這種平價的精致餐廳,在接下來的2023年依然是市場中的稀缺產品,會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流量。


    而貴價餐廳更多的是指以商務宴請為主體,菜單上總少不了燕鮑翅等菜品的餐廳。這類餐廳的核心競爭力是用戶的觸達率。在2023年,這種類型的餐廳如果沒有更綜合的產品力,以及更平衡的品牌力,日子會更不好過。



    高端日料的裸泳時代


    這兩年與高端中餐一起崛起的還有高端日料,客單價在1000元以上的日本料理不能說比比皆是,但的確是司空見慣。最多的是壽司店,甚至包括燒鳥,天婦羅,燒肉,爐端燒……都紛紛涌現了一批貴價店。日料市場最成熟的城市是上海,最冒進的城市卻是深圳,從價格上最土豪的城市則非北京莫屬。


    鳥十三


    動輒人均3000-5000元的日本料理店,在“后疫情時代”會迎來什么樣的命運?潮水退了,誰在裸


    當深圳與香港不再有物理隔離,恢復到常規的通行狀況,深圳食客可以更輕松的去香港吃日料與西餐,深圳本土風起云涌的高端日料潮流會不會就此打住?消費習慣已經形成,深圳崛起的新一代食客會做出如何的選擇?


    如果中國往返日本重新開始便捷,北京上海的食客們又開始全球覓食,那些強行堆砌的貴價日料是否可以打回原形?


    廣州蟹道


    一切都未可知。當然也有先行者,以廣州蟹道為例,他們在菜單上增加了更多的中餐元素,以“東方料理”的概念取代原先的日本料理的痕跡,更加綜合,以有不可取代性。



    人工成本上漲引發漲價潮


    明年高端餐廳的價格會更貴嗎?答案是:會的。


    盡管整體餐廳行業的消費在降級,大眾消費會越來越趨向理性,物美價廉,預制菜,料理包會取代更多的街邊小館,人均30-50元的“溫飽檔”會廝殺慘烈。



    然而高端餐飲還是會迎來一波漲價潮。首先上漲的是用工成本。因為隨時會有陽性減員,為了保證服務品質,員工會超配。其次是用餐場景,原本商務宴請的主流場景是6-10人包房,在2023年,用餐人數會降低,3-6位的小型場景會增加。再次是食材成本的上漲,這些年燕鮑翅肚等干貨食材的價格上漲的速度行內人都心知肚明,而其他食材的成本上漲也都是箭在弦上。


    叫貴的更貴,叫便宜的更便宜吧。同樣是餐飲行業,大眾餐飲行當與精致餐飲早已經分化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行業,有無無法互通,各有各的機遇,各有各的難處。



    地方口味的細分機會


    在商業語境中,菜系與菜系之間并不平等。


    潮州菜意味著燕鮑翅,古法順德菜意味著繁瑣的手工,川菜意味著麻辣市井,東北菜不過是分量大,安徽菜意味著臭鱖魚,臺州菜意味著沙蒜豆面,我老家在河北,河北菜?對不起,河北沒菜。


    種種成見與偏見,本身就是社會心理學的一種。在過去的精致餐飲的范式中,地方菜系想要成功,往往需要“1+1”模式,在本地風味夾雜著粵菜,潮州菜的影子,最典型的是新榮記的創業之初,粵菜的加持。


    事情正在起變化,商業發展會引起分工的顆粒度變細。在浙江菜里,有新榮記為代表的臺州菜,甬府為代表的寧波菜,也會有紹興菜,溫州菜,金華菜,甚至衢州菜。江蘇亦可以有獨立成審美體系的蘇州菜,揚州菜,南通菜,南京菜。當分化越來越細之后,機會隨之而來。


    越來越多的以小區域為名頭的餐廳會跑出來,它不是一家川菜,而是宜賓菜;它不是云南菜,而是紅河建水菜;不是東北菜,僅僅是本溪菜。精確到甚至有點陌生,才有可能沖破認知的窠臼。當地的食材與風物,才有可能用一種全新的邏輯來擦亮。



    堆砌食材以外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可以在精致餐廳里看到“堆砌食材之俗”。魚子醬,花膠,和牛,燕窩……這些玲瑯滿目的貴價食材點綴羅列在種種食物之上。


    我也跟不少廚師與主理人探討過相關的問題,說來話長,市場的需求造就了這種現象,貴價食材依然是評價一餐飯價格的重要憑證。大多數食客開始愿意為審美與創意買單,但是僅僅是開始。


    linglong


    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主理人,把目光投向中國廣袤的大地,在不同時令不同產地,尋找到一些獨特且美好的食材,進行創造性發掘與整合。北京的曲廊院、linglong,上海的遇外灘等等,越來越多的餐廳已經在路上,中國味道不僅僅是一種想象,而是一種實打實的探索。惟有如此,才可以感受到大地深情。



    中國葡萄酒引領的本土化飲單


    對于一家精致餐廳而言,一本專業的酒單變得越來越重要。盡管餐廳的葡萄酒銷量很難突破銷售額的10%,許多人都還是習慣自帶酒水,在餐廳點酒的難度很大。即便在運營中真有點雞肋,還是要做出一點新意思。


    木杺


    在之前,酒單中更多的是進口葡萄酒,最多會有一兩款本土葡萄酒。隨著本土葡萄酒新勢力逐步崛起,中國酒將會占據更多的酒單份額。尤其是類似木杺這種本土小眾網紅酒款的出現,會帶動更多的本土葡萄酒莊具有針對性的玩出種種新故事。這與年輕消費者都是一種更為良性的互動,越來越多本土配額酒的出現,也會給餐廳更多的營銷機會。


    不僅僅是本土葡萄酒,還包括茶,以及發酵類飲品,中國元素的充分重組與再造之后,可產生出無數種關于飲品的變化,這一切剛剛開始。



    資本退潮



    曾幾何時,熱錢也曾經來過餐飲業。現在潮水已經退去,資本之前有多喧囂,如今就有多沉默。當生意回歸本質,無非是好的產品,好的價格,好的服務,創造社會價值,滿足社會需求,獲得商業回報。在2023年,不僅比拼綜合能力,還有就是耐受力。如果沒有資本加持,能扛多久?


    以前總聽別人說,營銷品牌,打造品牌,在經過2022年的這個寒冬,才深刻感覺到:品牌都是熬出來的,熬出一個新天地。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張勁影




    區域復蘇:

    復蘇的北京,領跑全國!我們找了3家“標桿”深度聊聊!

    日本餐飲疫后復蘇啟示錄:誰率先反彈?誰一蹶不振?

    香港餐飲的“消亡”與絕地求生


    門店復蘇:

    疫情全劇終!恍然若夢,餐飲人,該奪回“丟失”的三年了!

    5天開一店!單店日流水最高1.4萬!小店模型如何在疫情中取勝?


    品類復蘇:

    苦等報復性消費,年夜飯能讓餐飲過個“肥年”嗎?

    連開5店!連開1000㎡店!搶地搶人搶資源,餐飲再掀“抄底”潮?


    政策支持:

    獎勵200萬、豪擲億級消費券、帶頭下館子,政府想刺激餐飲復蘇了!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拜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商務合作: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投稿郵箱:
    nctougao@watcn.cn



    142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