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今天的疫情發布會,哪些政策值得餐飲人期待?

    今天的疫情發布會,哪些政策值得餐飲人期待?
    餐企老板內參
    熱點透視
    2022-11-30
    2.6萬


    相比其他群體,餐飲人更關注疫情防控政策的變化。



    餐企老板內參 孫雨 | 文



    餐飲人比其他群體更盼望“應解盡解”


    今天(11月29日)下午,餐飲人阿孔早早坐在電視機前,準時收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

    國家衛健委發言人米鋒

    作為一名鄭州的餐飲人,阿孔開了一家小火鍋店,但他已經很久沒有去店里了,從10月份至今,鄭州疫情一直斷斷續續,門店幾乎沒有正常營業過,最近鄭州實行五天的“流動性管理”,阿孔的門店也不能開門,自己只能待在家里。他常常坐在沙發上刷手機,時刻關注疫情政策的變化。

    “再不開門,今年冬天的餐飲旺季就耽誤了。”阿孔說。

    會上,國家衛健委發言人米鋒表示,當前,各地正在抓實抓細做好疫情防控,“封控管理要快封快解、應解盡解,減少因疫情給群眾帶來的不便"。

    雖然沒有聽到有關餐飲的內容,但阿孔還是燃起了一些希望。他覺得,相比于以往的絕望,他已經隱約看到政策的變化。“減少封控,讓顧客能夠走進店里消費,餐飲才有復蘇的希望。”餐飲人阿孔對內參君表達自己的期望。

    的確,相比于前段時間,如今的政策正在“回暖”。

    11月27日,北京就提出“嚴禁采取硬質隔離硬質圍擋等措施”、“明確臨時管控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北京疾控回應高風險區劃定和管理”、“允許閉環管理的快遞、外賣進入風險區域,采用無接觸方式配送”等,說明防控政策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優化。

    此外,近日多地發布新政:核酸篩查不必全員參與,“應檢盡檢”也可有例外。如,廣州多區: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可不參加全員核酸篩查;重慶:“無疫小區”“無疫社區”不參加全員核酸檢測;鄭州:除高風險區外的其他區域停止集中核酸篩查。

    阿孔說,他還是覺得,政策的落地最重要,一次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燃起希望,“這兩年,餐飲人太難了”


    三年了
    餐飲人從“加油”到“自救”

    從2020年到如今,很難想象以阿孔為代表的廣大餐飲人,到底經歷了什么?

    2020年,突來的疫情打亂了餐飲業蒸蒸日上的勢頭,各地頻發的疫情讓餐飲人疲于應付。

    但那時,疫情的爆發是點狀的,常常是某地爆發疫情,然后政府迅速行動,執行有效的管控政策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飲業經過短暫的暫停后,又恢復正常。

    那個時候,餐飲人常見的舉動是喊“加油”,“武漢餐飲加油!”“湖南餐飲加油!”“四川餐飲加油!”。餐飲人樂觀地認為,疫情很快過去,餐飲業將很快回歸正常,于是大家拼盡全力,抱團取暖,積極開展外賣,謀求損失最小

    但疫情的變化出乎所有人意料,到2021年時,在疫情繼續反復情況下,餐飲人的房租、人力等成本持續增加,入不敷出,就連頭部品牌也難扛壓力。于是可以看到,不少頭部品牌也關店求生,不少餐飲人開始收縮陣營,保存實力,也有部分的餐飲人開始做直播,親自出來帶貨。

    但2022年的此次疫情,似乎更猛烈一些,2022年3月從上海開始,一直到6月底,上海餐飲遭受重創,十一長假至今,全國疫情爆發此起彼伏,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哈爾濱等城市都有較長時間暫停堂食。連續長時間暫停堂食,讓許多弱小的品牌難以為繼,關門、裁員相繼發生。

    一方面,防疫是大事,必須無條件服從和理解,為了降低疫情傳播風險,暫停堂食不可避免。但這的確給餐飲業帶來了重創。

    餐飲人沒有“躺平”,而是選擇了自救,今年五月,成都餐飲人聯名"求援"房東減免房租;八月,求援信又在西安、深圳等地出現。

    此輪疫情,連外賣都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相比疫情初期,外賣之所以成為餐廳的主要自救方式,是因為當時雖然居家,但外賣仍是剛需。而現在,長期的封控管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行,人們不愿意跨城市甚至不愿意出門了,病毒的快速傳播讓人們意識到減少外界接觸的必要性,一定程度上減少外賣需求。

    不僅僅“點外賣”的少了,送外賣的也少了。

    以內參君所在區域為例,經過3天封控管理,小區解封后,多家餐廳外賣立刻上線,內參君迫不及待的點了一份漢堡,但提示因騎手不足,需等待一段時間。內參君等了一個多小時仍未有人接單,在與商家交流后,老板也很無奈,他說店里就他自己,實在不能送餐。



    在此次發布會上,有關部門也提到隨著居家人數持續增多,居民生活物資線上需求持續增長。從每日訂單看,較疫情前平均每日300萬單增長約10~20%。同時,受疫情影響,部分超市和前置倉涉疫關停,近三成騎手被封控外出接單配送受到一定限制,在崗騎手日均配送量較日常增長近80%。

    前路在何方?餐飲人沒有答案。



    黎明前的黑暗
    餐飲人要挺住

    2022年僅剩一個月,無數餐飲人翹首以盼,期待有利好政策的出臺,以此度過寒冬。

    畢竟,寒冬之后是春天。

    一位餐飲老板告訴內參君,"就算是恢復堂食,進店客流量可能不容樂觀。或許餐飲業的恢復需要半年時間。"

    餐飲人“苦熬”的同時,還是期望更多的政策落地。

    “我覺得要挺住”,阿孔說,最困難的三年都過去了,社會各界已經意識到了餐飲業目前遇到的困難,相信很快就有實質性的政策。

    當然,疫情也讓阿孔成長了。

    現在他對餐飲的經營更有體會:如何控制成本,如何防范風險,他比原來思考的更深刻了。

    “已經到了谷底了,接下來無論如何走,都是上坡!”

    阿孔并不是一個人,是所有還在一線打拼堅持的餐飲人的縮影。

    相信這個行業終會迎來春暖花開。



    輪值主編|張心笛   視覺|張勁影







    商務合作:

    煎妮 18501112924(同微信)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投稿郵箱:
    nctougao@watcn.cn

    49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