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 3248 期
餐企老板內參 王盼 孫婷 | 文
告急!成都全市限電
春熙路沒了光亮,餐飲人“苦中自救”
這兩天,“成都限電”的消息頻繁沖上熱搜。
近期,四川省下發通知,8月15日至8月20日,全省(除攀枝花、涼山)對所有工業電力用戶實施生產全停,讓電于民。
然而,因電力供需依舊緊張,8月21日,四川省啟動突發事件能源供應保障一級(最高級)應急響應,限電時間延長。
“6層以下區域不開啟電梯”
“餐飲單位空調溫度夏季不低于27℃”
“室內外LED大屏等設備全天候關閉”
“沿街的飯店,照明和空調30%啟動”
……
為響應政府號召,成都多個商場和市場關閉部分空調和照明燈,只開啟應急綠燈,秒變“密室逃脫”現場。春熙路從2002年開街至今,第一次迎來真正意義上的“黑夜”,接近700家商鋪調弱燈光,關閉空調,店員拿著蒲扇,為進店顧客手動送風;IFS的網紅3D裸眼動畫被關閉,沒有了光亮的地標,人們甚至找不到春熙路的入口。
“逛街要帶手電筒”成為市民心照不宣的共識。
左:某商場服裝區如同“鬼屋”
右:市民出行和生活受限制
下:晚上八、九點的春熙路商圈
疫情剛剛平緩,高溫+限電,使得成都的餐飲門店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自然客流量銳減、甚至被迫拉閘關門、禁止點亮門頭招牌、只有換氣無冷風、空調開至27℃以上……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餐飲人和顧客紛紛上演“花式就餐”:
1、人工降溫派。部分餐廳是空調和燈光輪流受限。于是,衍生出了“手持電扇派”、“冰塊降溫派”、“人肉風扇派”……
2、摸黑吃飯派。一些“棄明投涼”的餐廳,通過蠟燭等方式給顧客照明,而顧客也在微弱的光亮里進食。
圖片來源:抖音截圖
不只是成都,重慶、東三省、廣東、江蘇、浙江等地也陸續發布限電通知。以重慶為例,8月17日啟動有序用電一級方案,讓電于民,時間為8月17日-8月24日。
疫情+高溫+限電,讓很多餐飲同行直呼“遭不住了”!
又熱又窮!
我們采訪了兩位積極自救的餐飲同行
成都餐飲人,如今正經歷著怎樣的“歷練”?我們找了兩位餐飲同行,分別對應“社區店”和“商場店”,為大家帶來真實的成都餐飲一線狀態。
“又窮又熱的我,連飯都不想吃了。”
這句話是陳盤盤創始人陳妮接受內參君采訪時說的“當前現狀”。聽起來有點好笑,但屬實無奈,還有一點心酸。
她所創辦的“陳盤盤”算是跟著疫情起來的品牌。誕生于疫情初始、環境險惡的2020年,這個品牌成立時就研究好了店模型,把效率做到極致。面積30-50㎡,一個店只需要3-5人。背靠辣海生物(大龍燚的供應鏈),這個品牌拓店雖不算快,但走得穩。如今,在成都有10家門店,大多為社區店。
8月中旬,最先收到“限電通知”的是工廠端。“讓停產5天,于是我們火速儲備了庫存。那時候已經嗅到了危機,提前準備了不少小扇子。”
接下來,陳盤盤各個門店陸續受到通知:關閉門頭的招牌燈,且空調需調到27℃以上。
“不只是餐飲門店的限制。從整個成都來看,很多辦公樓的電梯也停了,不少公司開始居家辦公。另外,上一波疫情的打擊,讓一些公司陷入裁員狀態,甚至連一些公務員朋友也減薪并離職……大環境+疫情+限電,大大降低了人們消費的欲望。從消費端到經營端,從門店端到工廠端,大家都很焦慮,沒錢又燥熱。”
左:辦公室內的冰塊降溫
右:排隊進入寫字樓的白領
好在陳盤盤的定位是“火鍋串串的降維”,沒有湯底,更便于外送。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依然可以通過外賣穩住經營。“營業額總體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堂食減少了很多。比如天府四街店,昨天堂食9單,外賣98單。我們日常的比例是外賣占比30%,現在已經完全‘失衡’了。”
“春熙路的煙火氣沒了,一片烏漆嘛黑。我上周去重慶,看到嘉陵江的水都干了,非常心疼。疫情倒逼我們加速自我優化,以前是極致小店模型,以后還要更極致。”陳妮說。
甘食記成都肥腸粉第三代傳承人·甘樂:
“商場客流不到正常情況的1/3,街頭客人不到1/5。”
相比陳盤盤的街邊店模式,有著“非遺認證的肥腸粉品牌”甘食記則大多數門店都布局在商場。第三代傳承人甘樂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首先是理解國家政策,優先保民生;其次,餐飲企業只能“保存實力”,練好內功靜候酷暑過去。
對于成都這座旅游旺城來說,7、8月份正是旺季。然而,7月中下旬的兩撥疫情,打亂了不少餐飲的經營計劃。沒想到疫情剛被嚴控住,又趕上高溫+限電,“剛有一點恢復的態勢,又一下子陷入了高溫限電的危機。”
換句話說,雖然還未到開學季,但成都今年的暑期經營旺季,還沒開始就基本宣告結束了。
甘食記成都肥腸粉在成都市區內約有20多家店,大多數是商場店。在保民生的政策下,大多數商場除了1樓有涼氣,絕大多數中央空調制冷停止。“店內只有換風,沒有冷風。這也導致商場客流銳減,大概是平日的1/3不到。大街上也基本沒有人,前幾天上街看了看,人流量也就平時的1/5。”
針對現在的情況,甘樂認為做促銷和引流有點“無濟于事”,需要保存實力,提煉內功,保存繼續經營良好的信心。“從疫情防控的情況來看,大家還是對政府很有信心的,但高溫這件事,需要時間來緩解,我們只能等待下去。”
目前,甘食記成都肥腸粉每天每店外賣100單左右,可以讓員工不下崗的同時保持積極工作狀態。合理地控制人工,在備品和庫存方面做減緩,并加強外賣運營能力,升級優化老產品提升顧客滿意度,并基于小程序和企微的點餐,加強私域建設和運營能力。
“將正確的、有長期價值的事情繼續做。保存實力,等待高溫限電的結束。”
每一次危機
都倒逼餐飲人“向內求生”
陳盤盤和甘食記,是危機之中努力求生的兩個“小店模型”典型范本。而在這些品牌之外,更多的傳統成都餐飲人,還在“生存or毀滅”中苦苦掙扎。
據悉,萬象城商圈的一個餐飲老店,經營多年、口碑良好,之前一天1-2萬流水很正常。但是在這個夏天,堂食進不來人,外賣則因為客單價偏高,單量也起不來,一天幾百塊錢的營收顯得格外艱難。
“現在賣個飯太不容易了,而且所謂的流量,無論線下還是線上,想要獲取,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餐飲人錄段子、拍抖音,回過頭還要照顧店內的前廳后廚。再加上疫情的不確定性,門檻和考驗越來越多。”一位成都餐飲同行坦言。
不過,成都人民自古有著安居樂業的樂觀心態。在這次危機前,內參君也梳理出大家的一些觀點,給其它城市的餐飲同行一些鼓勵:
相信政府!士氣不能垮!采訪中,不少同行表達了積極響應政府的心意,越是艱難時刻,越需要彼此理解。
產品端本本分分,營銷端可以花哨一些。門店側,做好服務和產品,本本分分滿足客戶的基本需求,不需要折騰那么多花樣。但營銷端,可以考慮一些成本可控的聯動、創始人個人IP等方式,提高品牌曝光度。
消費低迷,就抱團取暖搞點創意。據悉,陳盤盤正和大龍燚、書亦、M99進口啤酒館等品牌共同策劃一個“地攤售賣”的活動,聯合摩托車隊和車企跨界,賣車、賣飯、賣飲料一同參與,給消費者帶來新的感受,探索如何在艱難時期拉近和消費者的距離,同時也給自己“打氣”。
供應鏈、單店模型是永恒的目標。這兩個維度,歸根結底是效率的問題。未來,面對各類不確定性,餐飲模型會持續從效率的角度繼續優化。極致沒有終點,比極致“更極致”才是解題之路。
沒看過癮?
點擊下方↓ 再來段內參精彩視頻
輪值主編|張心笛 視覺|代丹
煎妮 18501112924(同微信)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