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焦慮的鍋圈,和被風口圈住的火鍋食材超市

    焦慮的鍋圈,和被風口圈住的火鍋食材超市
    餐企老板內參
    熱點透視
    2022-01-21
    3萬


    百億估值的鍋圈,更像一個對職業沒有安全感的中年人,橫沖直撞,也逐漸喪失了企業的邊界意識。


    總第 3042 
    老徐 | 文


    鍋圈成了“中國最大的預制菜公司”?

    如果你是一個心細的餐飲人,最近你可能已經意識到:在火爆的預制菜賽道,“鍋圈食匯”已經開始高調介入了。

    諸多見諸于媒體的報道顯示,鍋圈在預制菜領域的宣傳已經啟動,而且上來就“高舉高打”:“歷經4年發展,鍋圈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預制菜生產、銷售公司。” 

    如果說預制菜概念爆發在2021年,那么按照鍋圈的說法,它提前四年做了儲備,“從2017年開始,鍋圈深度開發居家用餐場景品類,預制菜覆蓋火鍋系列、燒烤系列、鹵味系列、一人食系列、快手菜系列、飲品系列、西餐系列、生鮮系列八大場景,以其全場景的預制菜品類優勢,贏得消費者青睞。” 

    在全國部分區域,如果你路過鍋圈食匯的門店,就會發現它個別門店的門頭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火鍋燒烤食材市”變為了“火鍋、燒烤、生鮮、預制菜”。


    登錄鍋圈官網,可以看到其預制菜可謂豐富多彩:從平日的家常菜品如酸菜魚、東北酸菜燉白肉,紅燜羊肉,再到花膠雞、佛跳墻、豬肚雞,還有西式牛排,應有盡有。

    鍋圈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鍋圈在全國范圍內已成立6個研發中心(也有新聞稿說是4個研發中心),目前已有30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各個地域菜系美食,以期可以轉化為規模供應的預制菜品。


    一直“追著風口飛”的鍋圈


    預制菜只是鍋圈緊跟風口的一個側面,從2017年到如今以來,鍋圈著實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消費熱點,一直“追著風口飛”。

    2017年以火鍋食材超市起家,此后鍋圈發展一直不溫不火,但2019年年底的疫情引爆了“居家消費”,鍋圈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打出了“在家吃火鍋”的概念,創造了2020年9個月開3000家門店的奇跡速度。可以說,鍋圈趕上了“風口”,也抓住了機會,迅速把門店推向全國。

    此后,鍋圈一直“追著風口飛”。

    2019年,自熱火鍋異常火爆,號稱“一年賣出10億元的銷售額”,鍋圈開始介入自熱鍋領域,第二年就推出方便速食品牌 “憨憨”,產品包含螺螄粉、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一人食;

    2020年3月份,社區生鮮團購火爆,鍋圈宣布推出“鍋小圈”優選布局社區生鮮,并在鄭州投資建立了5000坪凈菜倉庫,5月份開啟線上團購功能,正式介入生鮮。鍋圈投資人、嘉御基金創始合伙人衛哲表示:一直看好社區生鮮賽道,尤其是火鍋食材領域,鍋圈的社區小店連鎖加盟模式讓公司能快速擴張的同時,整合了上游供應鏈市場,同時讓門店主快速盈利回本,做到三方共贏。

    2020年餐飲新零售概念火爆,鍋圈號稱通過數字化對供應鏈和會員進行了系統管理,實現了“在家吃飯,就找鍋圈,5分鐘解決居家吃飯問題”,也讓鍋圈“通過數字化賦能餐飲新零售,打造了居家餐飲新業態,已成長為社區餐飲零售數字化新物種”。

    去年鹵味市場火爆時,鍋圈同年9月推出了鹵味品牌“鹵拉拉”;

    直播火爆,鍋圈開始在抖音搞直播。現在,鍋圈的抖音視頻和直播間還在推銷車厘子。

    所以意料之中,當預制菜風口來臨時,鍋圈也搖身一變,變為了“國內最大的預制菜生產、銷售公司”。

    從2017年到如今,短短的4年多時間,鍋圈的定位一直在變化,其最新的定位是:以火鍋燒烤食材為主,涵蓋火鍋、燒烤、方便自加熱、中餐預制菜、調味品等多個家庭食材品類,并逐步向家庭食材邁進的一站式火鍋燒烤預制菜食材超市連鎖系統。

    這么長的定位和名稱,普通的消費者恐怕很難完整的復述。

    所以就出現了有意思的一幕:

    如果你打鍋圈加盟電話咨詢,就會聽到伶俐的接線員像報菜名一樣,一口氣介紹鍋圈的12個品類:“我們是一家火鍋燒烤中西餐預制菜小龍蝦……的復合型生鮮食品購物平臺”,最后還會強調一句“鍋圈不僅是售賣火鍋食材,而是一個復合型的食品購物平臺。”

    鍋圈招商材料(部分)

    拼命地追趕“風口”,越來越長的定位名稱,給人一種感覺:鍋圈像是一個現代大城市里對職業沒有安全感的中年人,充滿了焦慮感,每個風口都不想錯過。


    4年百億市值

    鍋圈的盈利之道在哪里? 


    從2017年到現在,鍋圈的狂奔之路異常輝煌。

    這種輝煌體現在兩個方面:門店數量和融資事件。

    從店面數量看:2017年剛創業成立時,門店數量僅百余家左右,2020年門店數量進入了高增速模式,由1700家增至5000多家;進入2021年,增速并沒有放緩,仍然以每三個月開出1000家的速度在激增。鍋圈官網的統計數據目前截止到2021年10月份,全國已有超過8000家門店。但按照創始人楊明超自己的說法:鍋圈目前的門店數量超過1萬家。

    鍋圈官網頁面截圖

    從融資事件看,鍋圈短短兩年內完成了近6輪融資。最新的一期發生在2021年8月15日,獲得D+輪投資,投資方為茅臺旗下的建信基金和物美聯合資本。在此之前,鍋圈食匯已完成了5輪融資,投資主體主要包括不惑創投資本、三全食品、嘉御基金、IDG資本、啟承資本等,最大的一筆投資發生在2021年3月,投資方是招銀國際、天圖投資,金額是3億美元。


    2021年8月的最后一輪融資未公布金額。但內參君從投資業內人士了解到,最后一輪融資金額較少,“僅僅是象征意義上的投資”。以茅臺旗下的建信基金為例,工商變更后持股比例近為0.43331%,按照投后20億美金計算的話,業內人士預估此次建信基金投資額在百萬美元體量。

    在資本的加持下,鍋圈也曾一度傳出上市計劃。早在2020年,就有消息說,鍋圈主要投資者之一的IDG資本已與銀行就鍋圈可能的IPO進行了初步談判。“雖然還沒有確定是否在香港上市,但它是該公司正在考慮的地點之一”。而如今,鍋圈招商經理在對外溝通中聲稱,鍋圈計劃于2022年上市。

    但百億市值的鍋圈,仍然擺脫不了“火鍋食材超市”的出身印象:火鍋雖然是當代人聚餐的高頻需求,但并不是日常飲食的高頻需求,鍋圈雖然解決了居家火鍋的痛點,但也僅僅只是這一類需求而已,這一印象導致了即便有8000門店作為線下主力,但依然很難賺錢。 

    在公開的報道中,鍋圈2017-2020年一直是盈利狀態,目前可以查詢到的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營業收入30.61億元,營業利潤1049.83萬元,營業利潤率只有0.34%,凈利潤為656.71萬元,凈利潤率為0.21%。

    但到了2021年,這個數據就變差了:2021年一季度,鍋圈營業收入9.92億元,營業利潤虧損4561萬元,凈利潤虧損4549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流量現金凈額虧損9647萬元。

    在快速成長的路上狂奔已久,目前,鍋圈仍然需要找到自己的盈利之道。

    去年,有媒體曾經報道過鍋圈的“兩年目標”:2021年完成全國規模化滲透,延伸半成品及預制菜品類,將銷售規模提升至100億元;明年實現開放供應鏈體系,品類延伸到廚房全食材供應,使銷售規模突破150億元。

    2021年已過,不知道鍋圈有沒有實現自己的規劃。


    鍋圈的擴張:

    會有一個“沒有邊界”的企業嗎?


    300年前,經濟學創始人的亞當斯密說過:這個社會是需要分工的,因為分工能夠提升效率。

    現代企業理論也告訴我們:任何企業都是有邊界的,如果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當企業內部組織成本高于外部市場成本時,企業的邊界就出現了。也就是說,當一個產品企業內部生產出來比外購還貴,那企業的邊界就有了。

    快速發展的鍋圈,左右沖撞,似乎沒有邊界。

    首先,鍋圈門店沒有“邊界”,仍在高速開店。2021年鍋圈達到1萬家門店,目前看,門店加盟仍然沒有放緩的痕跡。但門店的密集也給加盟商帶來了困擾:鍋圈給加盟商承諾的區域保護范圍發生變數。一位加盟商向媒體表示,剛開店時,鍋圈給的區域保護半徑是3公里,因為鍋圈的免費配送距離是3公里,但他最近發現,3公里內就有新開的門店,最近的甚至只相隔1.5公里。現在,鍋圈的保護范圍變成了“地區不同范圍不同”。如果開店速度沒有邊界,那么加盟店之間的競爭問題如何解決?這恐怕是一個挑戰。

    其次,鍋圈線上線下也沒有了“邊界”,它將線下業務延伸到線上。近兩年,鍋圈食匯除上線餓了么、美團平臺外,還開通了天貓、京東、拼多多等旗艦店。不僅如此,鍋圈還搞起了直播,更是在2021年的5月份推出了官方APP。鍋圈對APP寄予厚望:“APP會是鍋圈接下來的一大重點”,鍋圈成立了獨立的APP團隊,超過200人參與線上業務,希望先在APP上拓展品類,測試新品類的到家履約,未來再和線下門店進行綁定,讓加盟商進行引流和銷售,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

    如今,鍋圈對門店向線上引流較為重視:店內貼上顧客微信群的二維碼和小程序的二維碼,工作人員也會在門店推薦鍋圈的APP,即便在抖音直播,購物鏈接也要先跳轉至鍋圈的頁面。

    但如此這樣做也引起部分加盟商的反感:鍋圈“線上平臺”無非是培養私域流量,如果這個私域流量“池子”一旦成型,加盟商的高價加盟的門店會變成鍋圈的“倉庫”,自己會變成倉庫管理員,那未來自己的前途又在哪里?

    第三,鍋圈產品品類也沒有“邊界”,鍋圈似乎一直在擴充產品品類,如今,鍋圈大概有超過600個SKU,門店售賣的有:火鍋食材、底料、蘸料等火鍋食材,日常烹飪的生鮮菜品,便利速食、休閑零食、螺螄粉、自熱火鍋、自熱米飯、預制菜,水果等,包含了鹵味、一人食、飲品、西餐、生鮮五個品類,甚至包括用品用具。

    鍋圈的門店,越來越像一個傳統的食品超市。


    第四,鍋圈向供應鏈的滲透沒有“邊界”。為了支撐這些品類,鍋圈開始深度介入上下游供應鏈。在上游層面,和600多家ODM和OEM工廠合作;通過自建和合作等方式,譬如自建牛肉工廠、入股丸類凍品企業等,強化供應鏈實力。與此同時,鍋圈投資巨資自建了冷鏈倉儲物流,包括10個大倉儲中心,30多個分倉冷配物流網,連接鍋圈終端門店和生產工廠。在下游層面,與物美進行業務合作,以“店中店”的形式入駐了多家物美超市,還攜手多點Mall打造“鍋立方”數字化平臺,鍋圈本身擁有1萬家線下門店,已經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線下“王者”了,但鍋圈仍然在不停的拓展渠道。


    “將軍趕路,不追小兔”,但快速做大的鍋圈,恨不得把路上遇見的螞蟻都背上車。

    早在一次采訪中,鍋圈CEO楊明超說過:鍋圈的定位是家庭餐飲行業。所以最近幾年,在公開的宣傳中,鍋圈重新開創了一個賽道:“在家吃飯賽道”。

    意思是:只要你在家吃飯,所需要的東西我都能提供。

    按照這個邏輯,鍋圈上游可深入到中糧、益海等原料廠家的地盤,中游可以到速凍食品三全、思念和肉類加工雙匯、新希望等食品肉類加工企業的地盤,下可以到沃爾瑪、家樂福、盒馬、7-11等零售業的地盤,當然滲透到調味品調味料,甚至說鍋碗瓢盆、廚房設備領域也是合理的,鍋圈不可能有邊界。

    在資本的支持下,鍋圈似乎努力在講一個“企業沒有邊界”的故事。


    鍋圈背后的火鍋食材超市


    鍋圈從火鍋燒烤食材向鹵味、速食、水果等品類多元化延展,其左右突奔的背后,目的其實就是擺脫“火鍋食材超市”這個標簽和賽道。

     “去火鍋食材化”,不僅僅是鍋圈一個企業的動作,而是整體火鍋食材超市賽道的共同目標。“凍品先生”甚至直接把門頭改成了“火鍋燒烤冷飲”,售賣起來冰淇淋了。

    “懶熊”推出了“精選明星菜”,開始售賣預制菜;“尚撈匯”賣現撈鹵味熟食,“涮便利”增加了茶飲、冰淇淋等產品,“煙火客”開始賣烤肉……(詳情請看內參往期報道:《賣生鮮,賣冰淇淋,火鍋食材超市快跟“火鍋”沒關系了》

    火鍋食材超市整體的焦慮,來源于以下兩個原因:

    1.火鍋食材市場太小了

    雖然火鍋是餐飲行業最大細分品類,但火鍋食材領域還是“小切口”,且在龐大的火鍋餐飲市場中,到店消費依然占據主流。如果依托“火鍋食材”這個定位,沒有辦法打動資本。鍋圈創始人楊明超自己都承認:從場景上看,有些品類一定需要放在店里能撐住整個線下店的場景,但單獨火鍋品類要做成一個場景是有挑戰的。鍋圈靠火鍋食材獲得了天使投資,但6輪融資下來,鍋圈絕對不是靠一個“火鍋食材”概念,可能需要給投資人講一個更大的市場空間。楊明超自己說:“估值要撐更高,可能就必須往社區團購方向上走了。” 

    2.市場門檻太低、競爭太激烈

    2020年疫情催生了火鍋食材超市這種業態。當這一賽道的紅利逐漸顯現出來時,投身這一賽道的玩家越來越多,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僅2020年一年就新增近8000家火鍋食材相關企業,行業競爭激烈可見一斑。我們看到鍋圈的市場上馬上出現三種競爭對手。

    (1)其他火鍋食材超市。比如說懶熊、九品鍋、凍品先生、川鼎匯等,大家同質化嚴重,大部分要靠價格競爭。

    (2)傳統火鍋企業。海底撈、麻辣誘惑等火鍋品牌,也從火鍋底料、調味料等領域進軍食材市場,切分鍋圈食匯的蛋糕。

    (3)新零售品牌。比如,盒馬在近兩年相繼推出“盒馬火鍋”和“有料火鍋”系列,叮咚買菜上市了“叮咚大滿冠”火鍋自有品牌,每日優鮮APP上線火鍋頻道等。

    可以預見的是:各大火鍋食材超市“去火鍋化”的多元化之路,仍會繼續探索。

    但很多企業,可能走著走著就不見了。


    總結

    以鍋圈為代表的火鍋食材超市,遠方是什么?盡頭是什么?未來在哪里?

    恐怕沒有人能準確地回答。

     詩人海子寫過一首詩:《遠方》

    “遙遠的青稞地

    除了遙遠  一無所有

    更遠的地方 更加孤獨。”




    輪值主編|王菁    視覺|張婷婷



    商務合作: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投稿郵箱:
    nctougao@watcn.cn


    2.8萬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