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百億市值
鍋圈的盈利之道在哪里?
從店面數量看:2017年剛創業成立時,門店數量僅百余家左右,2020年門店數量進入了高增速模式,由1700家增至5000多家;進入2021年,增速并沒有放緩,仍然以每三個月開出1000家的速度在激增。鍋圈官網的統計數據目前截止到2021年10月份,全國已有超過8000家門店。但按照創始人楊明超自己的說法:鍋圈目前的門店數量超過1萬家。
從融資事件看,鍋圈短短兩年內完成了近6輪融資。最新的一期發生在2021年8月15日,獲得D+輪投資,投資方為茅臺旗下的建信基金和物美聯合資本。在此之前,鍋圈食匯已完成了5輪融資,投資主體主要包括不惑創投資本、三全食品、嘉御基金、IDG資本、啟承資本等,最大的一筆投資發生在2021年3月,投資方是招銀國際、天圖投資,金額是3億美元。
2021年8月的最后一輪融資未公布金額。但內參君從投資業內人士了解到,最后一輪融資金額較少,“僅僅是象征意義上的投資”。以茅臺旗下的建信基金為例,工商變更后持股比例近為0.43331%,按照投后20億美金計算的話,業內人士預估此次建信基金投資額在百萬美元體量。在資本的加持下,鍋圈也曾一度傳出上市計劃。早在2020年,就有消息說,鍋圈主要投資者之一的IDG資本已與銀行就鍋圈可能的IPO進行了初步談判。“雖然還沒有確定是否在香港上市,但它是該公司正在考慮的地點之一”。而如今,鍋圈招商經理在對外溝通中聲稱,鍋圈計劃于2022年上市。但百億市值的鍋圈,仍然擺脫不了“火鍋食材超市”的出身印象:火鍋雖然是當代人聚餐的高頻需求,但并不是日常飲食的高頻需求,鍋圈雖然解決了居家火鍋的痛點,但也僅僅只是這一類需求而已,這一印象導致了即便有8000門店作為線下主力,但依然很難賺錢。 在公開的報道中,鍋圈2017-2020年一直是盈利狀態,目前可以查詢到的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營業收入30.61億元,營業利潤1049.83萬元,營業利潤率只有0.34%,凈利潤為656.71萬元,凈利潤率為0.21%。但到了2021年,這個數據就變差了:2021年一季度,鍋圈營業收入9.92億元,營業利潤虧損4561萬元,凈利潤虧損4549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流量現金凈額虧損9647萬元。在快速成長的路上狂奔已久,目前,鍋圈仍然需要找到自己的盈利之道。去年,有媒體曾經報道過鍋圈的“兩年目標”:2021年完成全國規模化滲透,延伸半成品及預制菜品類,將銷售規模提升至100億元;明年實現開放供應鏈體系,品類延伸到廚房全食材供應,使銷售規模突破150億元。
鍋圈的擴張:
會有一個“沒有邊界”的企業嗎?
300年前,經濟學創始人的亞當斯密說過:這個社會是需要分工的,因為分工能夠提升效率。現代企業理論也告訴我們:任何企業都是有邊界的,如果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當企業內部組織成本高于外部市場成本時,企業的邊界就出現了。也就是說,當一個產品企業內部生產出來比外購還貴,那企業的邊界就有了。首先,鍋圈門店沒有“邊界”,仍在高速開店。2021年鍋圈達到1萬家門店,目前看,門店加盟仍然沒有放緩的痕跡。但門店的密集也給加盟商帶來了困擾:鍋圈給加盟商承諾的區域保護范圍發生變數。一位加盟商向媒體表示,剛開店時,鍋圈給的區域保護半徑是3公里,因為鍋圈的免費配送距離是3公里,但他最近發現,3公里內就有新開的門店,最近的甚至只相隔1.5公里。現在,鍋圈的保護范圍變成了“地區不同范圍不同”。如果開店速度沒有邊界,那么加盟店之間的競爭問題如何解決?這恐怕是一個挑戰。其次,鍋圈線上線下也沒有了“邊界”,它將線下業務延伸到線上。近兩年,鍋圈食匯除上線餓了么、美團平臺外,還開通了天貓、京東、拼多多等旗艦店。不僅如此,鍋圈還搞起了直播,更是在2021年的5月份推出了官方APP。鍋圈對APP寄予厚望:“APP會是鍋圈接下來的一大重點”,鍋圈成立了獨立的APP團隊,超過200人參與線上業務,希望先在APP上拓展品類,測試新品類的到家履約,未來再和線下門店進行綁定,讓加盟商進行引流和銷售,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如今,鍋圈對門店向線上引流較為重視:店內貼上顧客微信群的二維碼和小程序的二維碼,工作人員也會在門店推薦鍋圈的APP,即便在抖音直播,購物鏈接也要先跳轉至鍋圈的頁面。但如此這樣做也引起部分加盟商的反感:鍋圈“線上平臺”無非是培養私域流量,如果這個私域流量“池子”一旦成型,加盟商的高價加盟的門店會變成鍋圈的“倉庫”,自己會變成倉庫管理員,那未來自己的前途又在哪里?第三,鍋圈產品品類也沒有“邊界”,鍋圈似乎一直在擴充產品品類,如今,鍋圈大概有超過600個SKU,門店售賣的有:火鍋食材、底料、蘸料等火鍋食材,日常烹飪的生鮮菜品,便利速食、休閑零食、螺螄粉、自熱火鍋、自熱米飯、預制菜,水果等,包含了鹵味、一人食、飲品、西餐、生鮮五個品類,甚至包括用品用具。
第四,鍋圈向供應鏈的滲透沒有“邊界”。為了支撐這些品類,鍋圈開始深度介入上下游供應鏈。在上游層面,和600多家ODM和OEM工廠合作;通過自建和合作等方式,譬如自建牛肉工廠、入股丸類凍品企業等,強化供應鏈實力。與此同時,鍋圈投資巨資自建了冷鏈倉儲物流,包括10個大倉儲中心,30多個分倉冷配物流網,連接鍋圈終端門店和生產工廠。在下游層面,與物美進行業務合作,以“店中店”的形式入駐了多家物美超市,還攜手多點Mall打造“鍋立方”數字化平臺,鍋圈本身擁有1萬家線下門店,已經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線下“王者”了,但鍋圈仍然在不停的拓展渠道。
“將軍趕路,不追小兔”,但快速做大的鍋圈,恨不得把路上遇見的螞蟻都背上車。早在一次采訪中,鍋圈CEO楊明超說過:鍋圈的定位是家庭餐飲行業。所以最近幾年,在公開的宣傳中,鍋圈重新開創了一個賽道:“在家吃飯賽道”。按照這個邏輯,鍋圈上游可深入到中糧、益海等原料廠家的地盤,中游可以到速凍食品三全、思念和肉類加工雙匯、新希望等食品肉類加工企業的地盤,下可以到沃爾瑪、家樂福、盒馬、7-11等零售業的地盤,當然滲透到調味品調味料,甚至說鍋碗瓢盆、廚房設備領域也是合理的,鍋圈不可能有邊界。在資本的支持下,鍋圈似乎努力在講一個“企業沒有邊界”的故事。
鍋圈背后的火鍋食材超市
鍋圈從火鍋燒烤食材向鹵味、速食、水果等品類多元化延展,其左右突奔的背后,目的其實就是擺脫“火鍋食材超市”這個標簽和賽道。 “去火鍋食材化”,不僅僅是鍋圈一個企業的動作,而是整體火鍋食材超市賽道的共同目標。“凍品先生”甚至直接把門頭改成了“火鍋燒烤冷飲”,售賣起來冰淇淋了。雖然火鍋是餐飲行業最大細分品類,但火鍋食材領域還是“小切口”,且在龐大的火鍋餐飲市場中,到店消費依然占據主流。如果依托“火鍋食材”這個定位,沒有辦法打動資本。鍋圈創始人楊明超自己都承認:從場景上看,有些品類一定需要放在店里能撐住整個線下店的場景,但單獨火鍋品類要做成一個場景是有挑戰的。鍋圈靠火鍋食材獲得了天使投資,但6輪融資下來,鍋圈絕對不是靠一個“火鍋食材”概念,可能需要給投資人講一個更大的市場空間。楊明超自己說:“估值要撐更高,可能就必須往社區團購方向上走了。” 2020年疫情催生了火鍋食材超市這種業態。當這一賽道的紅利逐漸顯現出來時,投身這一賽道的玩家越來越多,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僅2020年一年就新增近8000家火鍋食材相關企業,行業競爭激烈可見一斑。我們看到鍋圈的市場上馬上出現三種競爭對手。(1)其他火鍋食材超市。比如說懶熊、九品鍋、凍品先生、川鼎匯等,大家同質化嚴重,大部分要靠價格競爭。(2)傳統火鍋企業。海底撈、麻辣誘惑等火鍋品牌,也從火鍋底料、調味料等領域進軍食材市場,切分鍋圈食匯的蛋糕。(3)新零售品牌。比如,盒馬在近兩年相繼推出“盒馬火鍋”和“有料火鍋”系列,叮咚買菜上市了“叮咚大滿冠”火鍋自有品牌,每日優鮮APP上線火鍋頻道等。可以預見的是:各大火鍋食材超市“去火鍋化”的多元化之路,仍會繼續探索。
以鍋圈為代表的火鍋食材超市,遠方是什么?盡頭是什么?未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