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制不僅能保證師傅的收入,還能塑造企業文化!”
在中國連鎖餐飲峰會上,海底撈聯合創始人施永宏再度闡述在海底撈踐行多年的師徒制。
他解析到,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根源在尋找動力,師傅愿意把看家本領都交給徒弟,動力在哪?
海底撈的做法是師傅的榮譽、薪酬與徒弟息息相關。如果他的徒弟成為一個新店廚師長,師傅就會有一部分提成。
動力有了,師傅更愿意教了,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感恩與傳承的企業文化就形成了。它不是宣講式的,而是切實發生在工作中。
海底撈的師徒制并不限于后廚。
如海底撈董事袁華強,他的師傅是19歲成為海底撈第一家店經理的楊小麗,而楊小麗的師傅,是海底撈創始人張勇。
海底撈的店長,通過培養獨當一面的新店長,就可以獲得徒弟、徒孫店的利潤提成,且可以獲得多位徒弟的提成。通過利潤,牢牢把店長、員工捆綁在一起,高度統一了員工與管理層的利益。
隨后發言的蘇敬軾,前百勝中國事業部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有著“中國快餐教父”之稱。與他對談樂凱撒創始人陳寧,提出了一個“刁鉆”的問題。
陳寧提問道,在海底撈之前,連鎖餐飲主流的管理模式是麥肯模式,這兩年在微海咨詢的輔導下,我們身邊一批企業在導入海底撈的師徒制,計件制和獲取分享制。
到底誰更適合中國餐企?這是很多同行的困惑。
蘇敬軾聽到后笑稱陳寧是在“找茬”,“這不是讓我們兩個打擂臺?”
他隨后闡述道,“麥肯模式的出發點,其實最主要從麥當勞開始,麥當勞一直是用工業化的思維做餐飲,它一開始思路把所有產品工業化,比如牛肉餅在外面工廠做完了,再拿到店里進行加工,加工過程也全部用機器和設備解決,減少對人的依賴性,因此沒有師徒傳承的問題。”
師徒制邊界,主要看企業特質
當然,蘇敬軾并非全盤否定師徒制,他一直反對管理僵化。他認為,讓品牌可以更有效發展的方法可以有很多。
“甭管白貓黑貓,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貓!”
如以服務著稱的海底撈,在店長、店員間的師徒制,有利于將服務優勢擴大。
“如果你是開一個很好吃的餐廳,廚藝是非常關鍵的要素之一。定位越高端,越重視大廚師,或者待客服務水平,采用工業化的模式反而可能會影響口味和服務。”
像以現炒快餐品牌大米先生,對廚師的要求比較高,所采用的人才培養方式和公司同品牌鄉村基類似。
創始人李紅曾在采訪中提到,“鄉村基的人才發展是‘負責制’,員工能看見一個高速發展的平臺,有一個系統的教學與培訓支撐。“
新員工入職后,先熟悉人才手冊,再由師傅帶領信任,學習企業文化,培養技能,梳理職業發展方向,多方面進行傳幫代。
因品牌創立之初就堅持用傳統方法炒制,非常重視后廚的人才培養,因此在后廚采用“師徒制”,來保證品質。
在快餐的粉、面賽道,也有大量追求極致效率的餐飲品牌,以工業化思維在做餐飲,高度標準化、去廚師化,后廚只需要簡單的操作就能快速出品。
這也是蘇敬軾提到的另一方向,“對于大眾品牌,可復制可規模化發展的,開幾千家上萬家店,用麥肯模式會更簡單。”
蘇敬軾認為,師徒制的應用邊界,并非以品類劃分,快餐、正餐、小吃……而是以企業特質劃分。注重后廚品質,師徒制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以工業化方式推進,師徒制連存在的根基也不會存在。
師徒制深度意義,
員工價值覺醒“倒逼”組織革新
施永宏在分享海底撈的管理方法時,多次提到了員工共建,發揮員工的價值。
他表示,績效考核需要考核者和被考核者,共同制定考核方式和準則。再比如,公司的管理流程由中層干部討論、投票而出,他們即是操作者,也是對具體業務負責的人。
回到師徒制,這一制度更深層的意義在于發揮員工的價值。員工的價值覺醒,也正狠狠地“倒逼”組織革新。
從前,員工的角色只有一個——打工者。2015年之后,海底撈的合伙人制度被普及,員工認識到自己的市場價值不僅僅是打工者。
當員工的價值覺醒,自然帶來員工離職,自發創業,這也“倒逼”著餐飲品牌要不斷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留著有能力的人才,使企業不斷壯大。
對于踐行工業化思維的麥肯模式,是否就無法發揮人的價值呢?顯然不是,稱麥肯為“中國餐飲黃埔軍校”毫不為過,在西式快餐進入中國的30余年里,有數不清的餐飲人才從麥肯體系中成長起來,并成為中國餐飲的中堅力量。
蘇敬軾談到,當下,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用設備和機器取代,必須人來做,即使現在科技手段發達,還是做不到完全不需要人。
這種情況下,餐飲品牌的總部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
總部要不斷開發出新的思路、設備等,還要教到所有門店的每一個員工都能做好,需要反復不斷創新,反復教導和輔導。這個過程中,員工能力在穩步提升。
從“批量制造人才”的效率上來看,這樣顯然優于師徒制。但是蘇敬軾也坦言,這樣的模式,同樣使得麥肯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進入本土餐企后會面臨不小的挑戰。
“在麥肯,我們會學到很多技術、各種各樣的方法,這些‘術’可能是百勝或者星巴克等品牌的實戰過程推演出來的東西,是否完全適合新的平臺?需要有一個吸收和轉化的過程,最后變成自己的才能夠內化。”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餐飲品牌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激發員工價值,給員工更多實踐機會和學習機會,而非只盯著“師徒制”。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