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住了!從去年漲到現在!
食用油漲幅最大!
幾天前,大龍燚創始人柳鷙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新聞,內容是多國房價創新高。
隨后,他在下方評論:啥都漲價,為啥餐飲不敢漲?
柳鷙的這句話,代表了多少中國餐飲人的辛酸和委屈。
無獨有偶,內參君近日也聽到多位老板吐槽,說年后食材的價格又開始上漲了,伴隨而來的是各種成本的飆升。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全球食品價格最新月度報告中表示,截至今年3月,全球食品價格已連續10個月上漲,目前已達到近7年最高水平。其中,植物油漲幅最大,另外,乳制品和肉類價格環比上漲。
為了求證,內參君分別和廣東、成都、山東、沈陽的幾位餐飲老板交流,普遍反映:今年春節后,牛羊肉、淡水魚、食用油以及一些依賴進口的高端干貨食材漲價格外兇猛,貨源變得越發緊張。
其中,食用油的漲幅最大,春節之后到現在,部分地區價格漲幅甚至達30%以上!對餐飲企業來說,油的用量最大,漲價帶來的壓力也最為明顯。
此外,相對應豬肉價格的有漲有跌,牛羊肉價則是“只見漲不見跌”,毫無盼頭。火鍋企業體會最深,3月份,重慶一家連鎖火鍋企業采購人員向內參君透露:牛肉價格一直在漲,火鍋牛油的價格漲幅最高,一些火鍋用的香料,今年漲幅也較大。
“扛不住了!從去年到現在,不僅是食材,現在連帶著酒類也漲價,什么時候是個頭?”
牛羊肉價格走勢圖,來源:中商情報網
不僅僅是餐飲企業感受到了漲價,餐飲企業的上游供應鏈也深有體會:在西南做食材加工的周先生說,由于食材原料普遍性漲價,生產企業利潤空間被積壓得很慘。
新一輪漲價潮來襲
連帶著整個供應鏈大波動
內參君觀察到,這一波漲價潮,并非小地域范圍的個例,而是由于大宗食材原料率先漲價,然后連帶著上游食材供應鏈漲價,最終波及到了餐飲業。
為啥漲價?
總結起來,內參君認為有三個原因:一是食材本身,二是市場需求,三是國際大環境。
先說食材本身。除了淡旺季本身的價格浮動以外,單品在同類食材中的替補現象也影響著價格變化。比如,前兩年的豬肉漲價潮已基本過去,牛羊肉作為替代品,漲價也是正常的。加上疫情影響,很多依靠進口的肉類、海鮮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中國的牛肉消費主要依賴于進口,境外疫情爆發,肉類進口產品首當其沖,進入國內的通道受阻,因此漲價不可避免。
再說消費者需求。疫情爆發以后,消費者對“健康”有更多追求,愿意為了更好的食材買單。相比豬肉來講,牛羊肉、魚類更符合當下國人“追逐健康”的消費需求,所以價格也跟著上漲了。“供求關系不平衡了,需求多,供應不足。比如千島湖魚,春節后到現在每斤漲了3元了,3元意味著成本就漲了35%。鯉魚之前是3-5元,現在也漲價到8-9元了。”一位老板告訴內參君。
最后是國際大環境。比如我國植物食用油有6成左右依賴于進口,國際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國內食用油價格產生巨大影響。食用油大漲價的背景下,獲益的只有國際糧油巨頭,中小糧油企業和消費者束手無策;
此外,食品價格大幅度上漲,和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國家貨幣“放水”有直接關系(即美聯儲向市場投放貨幣的行為,具體方式主要有QE、降息等行為)。因為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大放水,通貨膨脹將流向全球各地,從而導致不少經濟體面臨物價急劇上漲的威脅。
新一波漲價潮來襲,在這之下,餐飲企業的利潤空間被擠壓得很慘。
“不敢”漲價的餐企
還能如何應對
食材瘋漲,為何大龍燚柳鷙用“不敢漲價”來形容餐飲人的委屈?
回看剛剛過去的一年,海底撈、西貝等頭部餐企因為漲價,紛紛被“罵”上了熱搜。在這種輿論背景下,直接公開漲價也許可以緩解一時的成本壓力,但從長遠來看,似乎并不是應對危機最妥的方式。
那餐飲人應該如何面對?
答案:巧妙提高毛利,加強內功,優化營運效率。
內參君總結了幾點:
1、增強食材可替代性。在危機尚未到來的時候,就應當加強研發,留足備案,在食材上加強可替代性。如此一來,當某種食材價格上漲,還可以尋找其它進行替代,這樣就可以降低成本風險。比如廣東一高端餐廳,在魚肚的做法上,過去是“靈芝燉花膠公”,售價288元/位,最近換成“廣東三寶燉鱔肚”,售價268元/位,雖然價格降了,但是后者反而毛利率更高。同樣是魚肚,變換一個方式,帶來的結果就不一樣。
2、巧妙漲價不得罪客戶。提高價格是有策略的,一方面,不要所有菜品都漲價,會讓顧客感覺不舒服,最好是某個食材漲了,針對性的用料多的菜品適當提價,因為有市場參考,顧客一般也能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價格不漲,調整配菜”的方式。如天津一家做肘子肉的老牌餐廳,原先的醬肘子一盤里全是肉,雖然實惠,但口感較膩,且成本高。后來,老板在配菜方面下功夫,增加了20%的土豆,有淀粉有肉,顧客反而連連叫好。
3、積極推新品。新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店家擁有新的定價權,危機來臨,不要固守之前的產品,越是經濟不好、消費低迷的特殊時期,餐廳越要積極嘗試新產品吸引顧客的眼球。可以從小吃下手,增加單價低、高毛利的小吃,顧客更容易接受,且小吃大多可以依靠供應鏈解決,出品快,不需要后廚“大動作”。
4、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比如海底撈某些門店的蘸料臺處,上新了一張“蘸料熱量表”,看似是溫馨告知顧客小料的熱量,其實也是暗暗地提醒俊男美女為了身材“手下留情”;再比如有些餐廳會將大勺子換成小勺子,減少小料的浪費行為。
5、強化供應鏈。未來的餐飲競爭,得供應鏈者得天下。不管是小餐飲店還是大的餐飲企業,在食材供應鏈上都要引起重視,因為這關乎到運營的成本。完善供應鏈,才能真正降低中間環節的費用,為前端門店“保駕護航”。比如某魯西肥牛品牌,擁有強勢的牛肉供應鏈,在牛肉成本上至少比同行低5個點,疫情平穩后,還逆勢開了不少新店。
當然,供應鏈端屬于重資產投入,也可以與其他餐飲品牌共享供應商,多家品牌與企業聯合采購,降低成本。
6、向精細化管理要利潤。回歸理性的餐飲行業早已步入精細化管理時代,從管理經營的角度,這是餐飲業發展的必然,也是在特殊時期把控利潤的關鍵因素。
7、尋找更多利潤渠道。比如增加零售等方式,從其他方面尋找突破口,來彌補利潤的空缺。在這方面,擁有零售基因的霸蠻嘗到了甜頭:從去年至今,面對疫情反復及食材成本上漲,創始團隊親自做線上直播,加碼零售業務,這一舉動成為霸蠻“造血式”自救的重要方向。據悉,過去一年霸蠻的零售業務增加了400%。目前,零售占比整體營收的50%。
8、未雨綢繆,適當儲存。這里指的主要是凍品和干貨。鮮活產品是非標產品,但加工凍品相對可以標準化;凍品運輸成本低于鮮活品,儲藏方便,供貨期長,不受消費地域限制。同時,隨著冷凍技術的升級,凍品的鮮度越來越有保障。餐廳可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批量采購、囤貨,可靈活面對市場變化,以備不時之需。
小結
食材持續漲價,率先淘汰的將是一批沒有抵抗力的小餐廳。面對危機,餐飲人不應只停留在抱怨的情緒中,應該更加積極地面對現實,修煉內功的同時,時刻關注趨勢變化。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吶18842356756(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