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快餐持續火爆 抓住風口就抓住了機會
小吃快餐多以單店、夫妻店為主,卻是餐飲業最大、最復雜的品類,遍布全國各地,門店已經超百萬。
據《中國餐飲報告2020》顯示,2019年,小吃快餐賽道里最大的細分品類是快餐簡餐,能夠滿足顧客“吃飽”的剛性需求,占比32.5%;其次是米粉、面條、包子等主食,以連鎖品牌模式布局,僅占比20.6%。
今年疫情給整個餐飲業帶來嚴重沖擊,上半年幾乎都處于停業、虧損、關店的景象。但在疫情過后,小吃快餐出現迅速復蘇。
據美團大數據顯示,今年1-8月,小吃品類訂單量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3.0%,交易額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7.8%;小吃外賣訂單量恢復至去年同期的106.1%,交易額恢復至去年同期的116.9%。
九園包子則早早入局小吃快餐品類,在包子主食的基礎上,引入重慶名小吃。不僅帶動門店銷量和客流增加,又把重慶小吃帶入更大的市場。
產品結構的創新,助力九園包子營運狀況的快速恢復,今年8月份營收環比7月份增加30%,同比去年同期恢復110%。
大品牌入局 資本青睞
隨著時代變遷,80、90后人群日漸龐大,小吃快餐類作為這一群體日常生活的習慣性消費,被資本廣為追捧。
海底撈開了面館,今年又推出新品牌“飯飯林”和“秦小賢”,分別經營快餐蓋飯和米線;西貝也在快餐市場做了多次嘗試,先后推出西貝燕麥面、麥香村、超級肉夾饃、西貝酸奶屋,以及今年備受關注但未開業的弓長張。
資本方面,互聯網大拿騰訊入股了和府撈面,入局餐飲行業。各大品牌和資本都對這塊大蛋糕虎視眈眈,足以顯示小吃快餐品類的紅海市場巨大,競爭也異常激烈。
作為擁有重慶老字號、中華名小吃、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眾多榮譽的九園包子,2016年重慶首批老字號混改轉型后搶占先機,通過優化產品結構進入小吃快餐市場,并得到了資本助力。
九園包子有著堅實的“粉絲基礎”,其創始人是孫中山旗下俞畢威部的參謀長蘇澤九,1931年花費2000大洋,在重慶的“華爾街”小什字,開辦了一家叫“九園”的食肆,徐志摩、郭沫若等知名人士是其常客。
其混改后以小吃快餐品牌連鎖化運營,2018年至今已獲得漢能資本等在內的近億元投資。其中包含目前市值千億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的投資方高榕資本,也有曾連續跟投四輪摩拜的熊貓資本,其創始人李論曾表示,九園包子的商業模型符合熊貓資本對新型消費連鎖的偏好。
截至目前,九園包子門店數量在180家左右,預計今年年底可完成200家店的布局。九園包子負責人表示,將致力于將九園品牌打造繼重慶火鍋、重慶小面后的第三張重慶美食名片。
主食擴充 加入小吃 讓口味不再單一
傳統包子店營業時間短、消費場景單一,高峰期集中在早餐時間;此外,消費者需求更多元,口味更復合。
為打破這壁壘,迎合消費者需求,九園包子在標準化經營管理之下,以百年口碑名包爆點引流,增加特色地域小吃,既滿足顧客正餐剛需,又多維度地滿足了顧客需求。
九園包子以非遺技藝醬肉包為人熟知,90年的品牌和口碑得以積淀。通過對包點口味不斷深挖,甜咸葷素數十多種口味的包子,輔以粥品豆漿等搭配,滿足了現代消費者多元口味和營養需求。
同時,借助地理優勢,將重慶人熟悉又近乎消失在街頭巷尾的重慶特色小吃,如油茶、糯米團、豆腐腦等整合重現,既豐富了SKU、凸顯品牌地域特色,同時又拉近顧客的心理認知。
相對于包子,小吃快餐在經營時段上更寬泛,無疑是一種盈利能力的補充。
為了保障全時段高頻運轉,九園引入了剛需營養米飯系列,重慶特色面線系列,對正餐時段進行充能,目前門店SKU已超40種。
據了解,九園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已形成無廚師化及標準化的經營模式。從廚房操作、點餐收銀和督導運營等多個維度輸出SOC,提高管理效率和保證穩定的出品品質。
對標便利店開店模式 增強門店存活度
小吃快餐市場需求大,消費頻率高,產品易標準、模式易復制的優勢,加上有策略、成規模、有布局的擴張方式,促使九園在今年疫情期間,順利開出200多家店。
九園門店體量小,并不適合單體作戰,所以在門店布局時采用了羅森、711等便利店的開店策略。新目標市場需要有3家及以上店數的開店需求才嘗試進入。
通過集中刷存在感,有助于消費者快速打造品牌認知,形成強品牌效應;同時也能降低當地加盟商的原物料運輸成本,進而提升門店存活度。
當然,九園包子因其品牌力,營運模式及產品結構優勢,在門店選址方面具有多樣化選擇,除了常見商務辦公地段、高流量精致商圈、社區式臨街店鋪,在旅游景區、交通樞紐類特殊物業也有一定優勢。
樹立品牌加速開店 不如拼供應鏈
目前,九園包子的市場集中在重慶,客單價人均在16元,單店日訂單平均有300-500單,早中晚三餐占比為3:4:3。
總結
佳音吶 18842356756(同微信)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