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整條街倒閉了三分之一
不過,這樣的熱鬧場景往往帶著些迷惑屬性。
一方面這樣的景象,在即便已經逐步邁入“后疫情時代”的當下,對于桃園陸加拾這樣體量的門店來講,仍不常見,周邊差不多大的幾家店也都看起來門庭冷落;另一方面,店里的用餐區除了臨街冷落的大廳,還有一墻之隔蓋了玻璃頂的天井,天井之下,兩側的包間內都坐著客人。
“日流水大概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面對疫情對日流水帶來多大影響的問題,或許是覺得有些敏感,老板娘語焉不詳,只透露了大體情況。
雖然只有三分之一,但對于逐漸好轉的生意,她還是顯得很有信心。疫情的漫長周期,很大程度增強了餐飲老板們的忍耐能力。
疫情期間,桃園陸加拾關店兩月,將囤積的大量食材退回了供貨商,后者憑借牢靠的線下渠道,重新高價銷售,門店也算挽回一筆損失。但餐飲的兩座大山仍然壓在肩上——員工工資和房租成本,更不用提那些食材砸在手里的餐飲老板了。
一個字,難。
三月恢復營業后,桃園陸加拾作陸續做了一些外賣、團餐之類的嘗試,雖然拉來了一些流量,但利潤微薄,有的時候甚至是虧本賺吆喝。
“疫情過后,整條街倒閉了三分之一。”談到這個話題,老板娘語氣非常肯定。
在當天來吃飯的食客中,大多數都能和她打上招呼。因為扎根簋街多年,夫妻倆又是地道的北京人,熟客眾多,好歹能穩住陣腳。但并不是所有老板都有這樣的“家底兒”。
在老板娘隨口提起的一個例子里,同一條街上一家門店半年內換了三次招牌。她總結:在這場疫情里,有長期積累的熟客最為關鍵。
時間來到晚上8點,大廳里又陸陸續續進來些客人,已經有身孕的老板娘不得不幾次起身幫忙,而老板自始至終未曾露面,一直都在后廚忙碌著——顯然,店里的伙計不夠用了。
“之前20個伙計,現在只有10來個”
在餐飲企業的成本結構里,員工工資和房租成本都是大頭。憑借政策紅利,極小部分的企業獲得了房租減免,但員工工資呢?有一部分大型餐飲品牌想出了新招——共享員工。
疫情期間,包括茶顏悅色、蜀大俠、57度湘、望湘園等著名餐飲企業,都與盒馬鮮生達成了合作,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聞訊后甚至直接表態,公司將會派出1000多名上海員工到盒馬臨時工作。
這種靈活用工的新方式不僅促進了閑置員工的再利用,而且減輕了疫情對企業、員工乃至經濟的沖擊。大型餐飲企業的老板們既賺了面子,又贏了里子。
然而,對于數量占比更大、規模更小的餐飲企業而言,共享員工的出路實在太“窄”了。原因大致有三種:
1.體量太小,和盒馬鮮生這樣的大平臺根本搭不上線,無路共享;
2.疫情期間生意銳減,一些餐飲企業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進行大刀闊斧的裁員,無須共享;
3.疫情爆發之后,情況長期不明朗,一些頭腦活絡的員工返鄉之后就不再想回來了,餐飲老板們不是裁員,而是“被裁”,無人共享;
但無論如何,生意變差、收入變少,店里反正不需要那么多人手,人力成本倒是省下來了。桃園陸加拾就是典型的例子。
雖然沒有直接裁員,但疫情過后,一些外地員工干脆不打算回北京了,年前招來的兼職大學生,剛聽到疫情的消息就跑了。以往20來個伙計的店,現在包含夫妻倆在內,一共就剩下了十個人。
老板在餐飲行業打拼多年,此前又在日本做了8年廚師,人勤勉,廚藝又好,分分秒秒在后廚盯著出品;老板娘則坐鎮大廳,當起了“一個半”服務員,她還負責點菜。
“店里缺人,”老板娘說,“這段時間來應聘的特別多。”她似乎也隱隱感覺到了失業大潮的來臨,神色意味深長。“但合適的人并不好找。”來的人當中,很多都沒有從事過餐飲行業。
面對多年來積攢的口碑和熟客,她或許也有諸多顧慮。這樣的困境,同樣出現在1949全鴨季餐廳身上。
1949全鴨季餐廳主打高端餐飲,對服務的要求也相對比較高,部分員工疫情后未能返崗,而服務水平是需要一定的人手來實現的。隨著疫情好轉,生意漸熱,為了緊急應對餐廳營運,餐廳只能一方面對現有員工加大培訓,一方面緊急招聘人才。
為此,餐廳的老板甚至在朋友圈發布了招聘廣告。
以往20個人的店,現在10個人也勉強能做。雖然生意依然不及疫情之前,但背后折射出一個現象:疫情倒逼了餐飲行業的用人要求向多樣化轉型,員工身兼數職,企業靈活用工將成為常態,“冗員”的存在則會更少。
除此之外,疫情期間,1949全鴨季還根據食材成本對菜單進行了調整,把一些由于渠道有變化成本過高的菜品進行調整,保證食材新鮮的同時,根據當天銷售情況,預定第2天的食材,把成本進行有效控制。
人員能力多元化,餐廳運營精細化,這或許算是疫情帶給餐飲行業少有的經驗和利好。
疫情反復,餐飲老板如坐過山車
根據國家統計局一季度數據,2020年1至3月,全國餐飲收入約6026億元,同比下跌44.3%,損失慘重。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也顯示,從2020年3月開始,5%的樣本企業賬上沒有現金支撐運營;接近8成的樣本企業表示,依靠自有現金無法支撐再過3個月;而表示現金流儲備豐厚,且能支撐6個月以上的樣本企業僅占16%。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賈國龍的大聲疾呼讓自己上了熱搜,稱西貝的現金流只能支撐3個月。
豪橫如西貝尚且如此,更遑論其他中小企業。餐飲的保衛戰在這一刻真正打響了。
不久之后,這樣的情況很快出現了好轉。中國飯店協會研究院4月16日發布的《新冠疫情下3月中國餐飲業生存現狀報告》顯示,餐飲行業當月的復工率已經超過了77%。3月下旬時,老鄉雞束從軒在一場發布會也公開表示,企業復工率已超90%,營業額也恢復了6成。
頭部企業的迅速回血,讓更多餐飲人看到了希望。
“如果疫情沒有反復的話,肯定會越來越好。”桃園陸加拾老板娘向內參君表示。
1949全鴨季餐廳更加樂觀,“近期老客人和回頭客特別多。”不僅如此,據負責人Helen透露,餐廳目前的日流水已逐步恢復,有的單日流水甚至達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然而,隨著6月12日疫情出現反復,剛有復蘇跡象的餐飲行業,瞬時又被潑上了一盆冷水。一時間謠言漫天,三文魚、日料店成了眾矢之的。雖然辟謠的聲音很快出現,但消費端群體性的恐慌已經開始蔓延。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