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咖sir說 | 飲品行業正迎來2個指數級增長機會

    咖sir說 | 飲品行業正迎來2個指數級增長機會
    咖門kame
    秦朝餐見
    2018-01-04
    6萬

    聽《咖sir說》,說說飲品行業那些事兒。大家好,我是咖sir。

    熟悉咖門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剛剛在上海舉辦了“萬有飲力”峰會。現場應該說是相當熱鬧了,600余位來賓,5小時的思想碰撞,與數十位行業大咖面對面。

    在峰會開場致辭中,我提到了一個觀點:飲品行業正迎來2個指數級增長的機會:咖啡向下,茶飲向上。現場時間有限,我沒有展開來說。今天跟大家詳細聊一下。

    1

    飲品業2個指數級增長機會:

    咖啡向下,茶飲向上

    大家都知道,我的工作是喝好喝的。但在這之前,我并不是行業人士,而是一個傳統媒體出來的記者。2年前,我在報社做深度調查報道。

    天津港爆炸案、臨湘市長吸毒案、赤峰趙黎平殺人案,我都是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深度走訪調研,然后刊發出一兩個版的長篇稿件。也經常被當地的有關部門請去喝茶。

    這是我以前做的事情,是傳統媒體。

    我現在做新媒體,咖門是垂直于飲品行業的新媒體。當然,在入行之前,我還是發揮了一下調查記者的技術,研究了一下飲品行業的現狀。

    結果得出的結論,是非常悲觀的: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傳統的生意。

    當然并不是說傳統生意不好,但對媒體來說,亂世出英雄。太過于傳統的行業,意味著沒有指數級增長的機會,沒有爆發的可能,那媒體的價值其實很難發揮出來。

    這讓我非常失望。但是另一方面,基于對市場趨勢的直覺判斷,我還是決定在這個行業里賭一把。后來大家都看到了,我們賭對了,這個賽道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已經風起云涌,氣象萬千。

    在做咖門的2年時間里,我一直在尋找行業新的增長點究竟在哪兒。后來也確實發現了2個極有潛力的品類:一是咖啡,二是新茶飲。

    在峰會現場,我把它總結成2句話放在PPT上,叫:咖啡向下,茶飲向上。

    當場星巴克中國傳播總監張蔚張總就笑著反對,說你夸茶飲沒關系,怎么能說咖啡向下呢?咖啡向下,我們怎么還能每年開500多家店?我們2021年開到5000家店的目標還怎么實現?

    當然我知道她在故意開玩笑。其實我說的咖啡向下,并不是說它的趨勢向下。它的趨勢還是很棒的,高高挺起,在中國的增長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10倍。

    2

    咖啡向下:從“娛樂圈”到“大眾圈”

    我說的向下,指的是咖啡在中國,正在放下身段,去探索大眾化市場。

    眾所周知,咖啡這個詞在國內就是“小資”、“情調”、“高級感”的代名詞,是富人家深閨里的小姐,是高高在上的、是神秘莫測的。市面上流行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人均每年只喝掉5杯咖啡,而相鄰的日韓,都在200杯以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咖啡圈事實上是一個“娛樂圈”。

    昂貴的設備,昂貴的豆子,昂貴的課程,昂貴的價格,很多老板把自己當成天生驕傲的藝術家,喊的口號是“我們不一樣”,卻忽視了商業基本規律,忽略了顧客的感受,忽略了客群的培養。

    但市場讓這些家伙付出了代價。從2016和2017年2年的大數據來看,咖啡館在2016年年中沖破10萬家以后,便一路下滑。

    在咖門和美團點評聯合發布的大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咖啡館在近2年,一共開店8萬家,關店數則到了12萬家。很多以藝術家自居的咖啡館主賠錢關店了。這是來自市場的懲罰。

    所以我們關注到,咖啡行業已經出現了這樣一種風氣,無論是精品咖啡還是什么咖啡,都開始明白了大眾化市場的意義。咖啡沒有大眾化市場,就沒有商業化,就只能是富貴人家的玩具。

    所以,精品咖啡的價格慢慢降下來了,便利店咖啡、CoCo都可跨界做的平價咖啡、肯德基麥當勞的快餐咖啡,都開始發力。

    我說的咖啡向下,說的就是這樣一種趨勢。咖啡放下身段去做大眾化市場,去做普適性的產品,去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它。只有客群基數做上來,大家的生意才都好做。而且一旦客群基數到了,中國的咖啡市場一定會出現激進的爆發式增長。

    3

    茶飲向上:向上的本質是“行業重塑”

    至于茶飲向上,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

    這兩年大家也都看到了,茶飲市場正在向上升級。產品升級,品牌升級,背后的供應鏈也在升級和重塑,品牌溢價做出來了,整個形象也煥然一新。像現在我們的喜茶、奈雪の茶,可以跟國內外一些很頂級的機構做營銷聯動,這在以前的奶茶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從現象來看,茶飲向上更像是升級。但從其本質來看,則是一場重塑。因為背后的產業、供應鏈變了。

    在奶茶時代,因為行業發展的很成熟,上游集約化特征很明顯,產業結構已經優化得非常好了。比如你要買冰淇淋粉,挑遍整個大陸市場,最終發現原來都逃不過那幾個噴塔。

    這也導致其供應鏈的同質化是非常嚴重的,模仿和抄襲的門檻也很低。尤其在品牌端,出現了以供應鏈為核心驅動的快招模式。產業天花板已經比較明顯了。

    但是新茶飲,它本質上最新的一點在于,由于市場供給端消費升級的需求,倒逼了供應鏈的變革。

    喜茶、奈雪、因味茶......這些品牌都是自己在摸索自己的供應鏈,承包茶園、水果園等等,給大家提供獨家的、區別于以往的、更加高級的產品。

    這個向上的過程是比較辛苦的。除了上游原物料需要自己一點點打磨,在市場端的呈現也是問題。比如,至今市場上沒有一款大家都滿意的泡茶機。

    茶在市場端的文化表達有時候也跟不上,比如你有冰滴咖啡,我就來個冰滴茶;你有手沖咖啡,我就搞個手沖茶。很多時候顯得比較膚淺。

    上游供應鏈、產業和市場文化,跟咖啡比可能有10年、20年的差距。但我認為這正是新茶飲真正黃金的發展期。因為它在市場上已經呈現出開掛一般的無敵狀態,所向披靡,品牌溢價和形象都做出來了,而且真正得到了消費市場的喜愛。

    根據中信的數據顯示,短短三五年時間,新茶飲潛在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近500億。多么恐怖的一個速度,要知道,目前在大陸市場成長了20多年的咖啡市場,才900億。

    除了上游供應鏈和終端消費市場外,茶飲向上的另一個體現在公司化進程。

    在奶茶時代,真正有組織力、團隊能夠保持持續迭代的品牌是很少的。就像剛才提到的,因為上游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供應鏈的不斷優化,在品牌端很多都是一個簡單的“夫妻店”式的運營。

    但在新茶飲時代,對團隊組織力和迭代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新茶飲已經從原生的、傳統的賣產品,到了賣品牌的階段。行業拓展型人才的缺失其實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在公司化的問題上,茶飲確實也面臨著一個艱難爬坡的狀態。

    最后,我想說一下,其實無論是咖啡向下,還是茶飲向上,實際上都是在用一種“大眾聽得懂”的方式,回歸市場本身做事情,用市場的普世價值坐標,去衡量產品和品牌,這是一個很關鍵的破局點。

    我認為這兩個品類沿著這樣的趨勢走下去,一定會突破行業天花板,出現指數級的、爆發式的增長。

    ——以上內容來自于專欄《咖sir說》第12期。

    收聽更多獨家干貨,可關注公眾號咖門了解詳情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