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址,不是有錢就可以了嗎?
在一貫的認知里,選址很重要 ,可這是絕對的嗎?
先來舉個例子,在北京望京SOHO旁邊,有一個叫新薈城的商業體。
一樓的果蔬好超市,蔬菜賣得超級貴,兩根黃瓜就能賣12元。最便宜的一把青菜,也都四五元。別嫌貴,生意超好。
為什么?地段好啊。周邊有六七個高檔社區,居民又以土豪居多。
有人就會問了,繞了一圈,你不還是在說“地段的重要性嗎?”
其實,我要說的是,地段重要,但是“選擇的難度已經低端化了”。
為什么說低端了?
明擺的,現在商業開發已經把地段的市場價值給充分挖掘出來了。
選址就是選客群。現在的客群,已經不需要餐企來組織了,社區、商業體已經幫助餐企完成了客群篩選。留給餐企唯一的選擇,就是你的品類,你的品牌能否“配得上”那一群已經篩選好的消費者。
▲喜茶、無邪等新近興起的面向白領的品牌,都選擇了在上海正大廣場等定位清晰的高端商圈布局
房地產通過房價,對人群進行了分層。社區有了高中低之分。
因此,對于選址來說,地段的含金量一目了然。這就讓餐廳選址的難度幾乎為零。
比如你要開一家進口超市,最好的選址在哪兒?當然是跟著高檔社區走就好了。
那為什么還有人糾結于選址呢?
從根本上說,這不是選址的難度,而是“沒有錢的困境”。
就像一位土豪老板說的,沒錢的老板才選鋪,有錢的老板都是搶鋪。
我手頭有幾個“土豪企業”的選址案例:
肯德基傍著麥當勞開店,省了大筆的選址調研費;
在時尚圈很有名的茶葉品牌TWG,就把店開在LV旁,開在迪拜帆船酒店,定位和知名度一下子就出來了;
▲選址一下子明確了定位
喜茶在深圳有家店,據聶云宸表示是“巧合”,剛好開在Prada旁邊,也頗受媒體關注,為其帶去一波流量。
盡管不是所有的品類都適合開在LV、星巴克的旁邊,但是跟著對標企業走,是一個簡單有效的選址方法。
2
樓上的競爭是品牌競爭,
負一樓是品類競爭
有時候,做餐飲,不是死在自己的無能,而是死在對趨勢的無知上。
因此,在同一個場景下,選品類比選址更重要。
品類不同,打法不同。打不好,就把自己搞死了。
前兩天,我去了一趟朝陽大悅城。看到負一樓已經變成了小吃一條街。
有賣奶蓋茶的,賣肉夾饃的,有賣生煎包、煎牛排的等。好多家小吃店,都排滿了人,而且美女吃貨居多。
逛了一圈,發現只有兩家店門可羅雀,有一家賣芝士的,還有一家賣牛排的。
同樣的地段,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客群,為什么這么大的反差?
其實就是“同一個場景下,品類比選址更重要”。
類似的情形,在其它商場也屢見不鮮。基本上是,樓上的競爭是品牌競爭,負一樓的競爭是品類競爭。
3
如何選擇合適的品類呢?
拒絕太個性化的品類
因為受眾少,需要費大力氣教育市場。
而太多的案例,不是企業教育了市場,而是市場教育了企業。比如各種主題餐廳。
尋找大眾化、但缺大品牌的品類
西貝賈國龍說,要做10萬家店,就找一個已經有10萬家的店學習它。
誰有10萬家的規模?肉夾鏌、油潑面都有10萬家,這些產品已經流行了兩三千年,不可能會不流行的。
▲按照這個特點,餐飲里,茶飲存在市場需求,有很多家店,再順應消費升級帶來新的變化,是個不錯的品類
如何把握好進入的時機
牧之初心創始人王哲明總結了一個推測公式:數據+現象+未來
數據就是這個品類要有消費基礎。現象就是這個品類里要有帶頭大哥。那么,在這個品類里就會有未來。
比如漢堡炸雞為例,肯德基在全國有5000多家店。麥當勞有2400多家店。
有數據,有現象級企業支撐,漢堡炸雞在中國就有巨大的市場。結果就有了華萊士。
在炸雞這個品類里,第一佳雞排有3600家店,而正新雞排更是突破1萬家店。
以上內容源于餐飲老板內參
音頻欄目:《秦朝餐見》
獲取更多餐飲干貨,可關注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