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論是火鍋正餐,還是快餐小吃,餐飲老板都有一個共同的頭疼事:食材漲價。
進口食材漲價、水果漲價、進口大豆(飼料主要原材料)長期看漲、肉類漲價……餐飲經營者們,該怎么面對?
餐飲老板內參 石肆 /文
食材價格漲漲漲!
菜品價格卻不敢隨意調
近段時間,很多餐飲老板的朋友圈都提到了同一件事:食材漲價。
青渝藍之麻辣香鍋聯合創始人吳楠在朋友圈說,餓著肚子驅車9小時,就為了找一款食材的“根”;從“根”上找,是為了下半年食材持續漲價的時候能有更好的選擇。
從4月份到現在,內參君不斷聽到關于“食材漲價”的討論。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豬肉、鮮菜、水果4月份漲幅都超過了10%;農業農村部數據監測顯示,今年5月份豬肉價格同比漲幅繼續較前值擴大,同時,受天氣因素、低庫存等綜合影響,菜價和水果價格同比漲幅也較大。
部分進口食材的漲價也很明顯。
餐飲企業也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食材漲價的壓力。特別是,后端供應鏈說漲就漲,前端菜品卻不敢輕易提價。
比如,饞貓爐魚&饞小魚的運營部門負責人郭沂博介紹,他們有400多家直營店和加盟店,即使食材漲價,門店也不敢根據食材價格隨意調價。
供應鏈不成熟、產品結構簡單的中小商家,對于食材漲價的敏感度更高。一家主營包子的早餐店老板告訴內參君,食材漲價,自己不敢漲價,所以只能偷偷多放蔬菜少放肉。
供應鏈相對成熟、按季度簽訂合同的餐飲企業,雖然短期內沒有營運壓力,但他們也感受到了一波“漲價的危機”。
◎ 火鍋品牌豬小嫚,增加了很多海鮮產品
比如火鍋品牌豬小嫚,是按季度和供應商簽訂合同的,而且主要進口日本和牛、澳洲牛肩肉,很少進口美國牛肉,這次進口食材漲價對其影響很小。
但是,聯合創始人黃文梁還是選擇調整產品結構,改為以八爪魚、天鵝貝、龍利魚等海鮮為主,豐富了食材結構。
一段時期內漲是必然的
其中外賣“受傷”最深
在短期內,餐飲行業會呈現“倒掛現象”——一方面,供應鏈端價格上漲,另一方面,菜品價格漲幅不明顯。
內參君調查發現,在一定時期內,這一波食材漲價也許跟大豆有關。大豆的問題不能解決,各類食材的價格看漲是必然的。
這是因為,國內生豬飼料的主要原材料是大豆,而進口大豆占了國內飼料原材料的大頭。就目前形勢來看,進口大豆的價格上漲可能性很大,如果大豆價格上漲,那么豬肉價格肯定會升高,豬肉的替代品雞肉、牛羊肉也會漲價。
與此同時,大豆價格的變動會影響大米、玉米等基礎食材價格。
就像很多餐飲老板在朋友圈感慨的那樣,一定時期內,食材漲價是必然的,下半年持續漲價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會更明顯地映射到餐飲業身上,“真正的漲價還沒開始”。
而食材價格的長期看漲,受傷最深的一定是外賣。因為相比堂食,外賣的毛利更低,利潤結構更脆弱。
再次加碼的是,由食材漲價催生的用工成本提升。
食材是最基礎的價格體系,底層價格體系一旦變化,影響不只體現在供應鏈,員工在“吃”上的成本也會有所提升,他們對工資的要求會更高,房東為了維持凈收入穩定,也會相應提高租金。
這會對依靠低成本運作模式的企業造成很大打擊。當食材上漲,各方面成本都升高時,這些品牌不得不依靠漲價來維持成本,也因此喪失了自己最有力的低價優勢。
我們找了3種
相對成熟的應對方法
原材料價格波動,成熟品牌是怎么應對的?內參君觀察到3種做法:
1、讓自己的產品結構更安全
產品結構越單一,應對食材漲價的能力越差;菜單整體對“特殊食材”的依賴越大,應對“意外”的能力越差。
所以,在面對食材漲價時,許多餐飲企業選擇調整產品結構,比如短期內用雞肉、牛羊肉產品豐富豬肉產品,用國產食材替代進口食材,等等。
比如可替代食材選項較多的吃個湯,創始人詹楚烽介紹,這波漲價對他們影響不大,“對于做湯來說,可以換成價格相對低一些的其他部位排骨。”
讓產品結構足夠豐富也是一種安全的做法。以漢堡王為例,其漢堡原材料就包括牛肉、雞肉、魚肉等多種類型。
西少爺供應鏈副總裁彭豐的觀點是,中國的飲食本就多元,可以作為食材的品類很多,西少爺會在豐富的食材寶庫中精選更多優質、高性價比的原料。
2、強化供應鏈,可以從三個角度入手
許多餐飲老板都有做供應鏈的夢,說起來有些盲目,但的確是從源頭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首先,餐飲老板要對未來心中有數。
蜀大俠就有一個數據系統,會根據以往數據、增長預期以及產品規劃,制定一個較為精準的需求量,與上游合作伙伴確定合作事宜,讓上游伙伴做好充分準備。
而西少爺則根據企業主要需求的食材,提前預判價格的漲幅及趨勢,制定有相應的預案。保持與供方的良好溝通,依照當下的形勢做出采購策略的調整。
其次,西少爺供應鏈副總裁彭豐分析,優化加工環節及供應鏈條的效率,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損耗,可以抵消部分由于食材價格上漲產生的影響。
當然,選擇排名更靠前的供應商也是一個簡單方法。
據聯合創始人吳楠介紹,在食材供應方面,青渝藍就選擇全部改為和國內最大的品牌、工廠合作。
“雖然食材成本高了不少,但是排名靠前的供應商的食材儲備量、運營模式和政府支持是不一樣的,一旦發生大規模漲價,他們的價格反而是相對穩定的”。
3、尋找新的利潤空間
在外賣市場,當成本上漲無法支持價格戰的時候,尋找新的利潤空間便成了商家的最好選擇。
青渝藍之麻辣香鍋就經歷了這樣的陣痛過程,當然,效果也相當明顯:去年5月,在北京地區,青渝藍之麻辣香鍋的外賣單量是3.6萬單,而今年5月,這一數字是14.1萬單。
為了讓門店從低成本運作向高成本運作轉變,倒逼門店運營尋找新的利潤空間,從去年6月開始,青渝藍之麻辣香鍋開始強制給員工漲薪,比如別家企業雇傭大爺大媽只給3000元,青渝藍給5000元,店長能拿到月薪1萬甚至更多。
與此同時,吳楠還為門店超配人手,一家5個人即可的門店,吳楠選擇配置6~7人。
經過2個月的產品調整、價格微調,青渝藍的門店在去年8月開始恢復了原來的利潤,甚至部分門店做出了更高的利潤空間。
小結
參照歐美等發達國家歷史,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價格在波動中上升是必然的歷史趨勢。食材漲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餐飲企業自己慌亂了陣腳。
對于餐飲企業來言,必須要重視這次食材漲價,重視對門店的深耕、對內功的修煉。適當“倒逼”自己,也是一種求生的方式。
更多關于餐飲行業的深度洞察和分析,詳見《中國餐飲報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