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兩個餐企的動態引發高度關注:
一是擁有近100家門店的快餐標桿和合谷出售60%股權,被弘毅投資間接控股;
二是中國烤魚一哥江邊城外高管集體出走,而背后是引入泰國美諾集團資本三年后,對方“正式接手”。
都是資本“惹的禍”。
這背后,資本大鱷正在餐飲業下一盤你想象不到的棋。而老牌餐企的資本化之路加速,也昭示著,餐飲業的“分層”正在加劇。
事件:和合谷“賣身”,江邊城外“換血”
近日,著名烤魚連鎖品牌江邊城外管理層“大換血”引發業內關注。
報道稱,江邊城外原有管理團隊部分成員相繼離職。而此時距離引入泰國美諾集團資本已三年,雙方進入“合規化”深入階段,“換血”普遍被認為是美諾正式接手的信號。
再加上近期江邊城外強化標準和規范管理等一系列動作,更是引發了來自業內跟媒體的諸多猜想——這是為江邊城外作為“烤魚第一股”獨立上市鋪路?為更多海外門店儲備更多人才?還是戰略發展的階段性調整?
有業內人士甚至預測,品牌核心價值源于核心高水準創始管理團隊,骨干“大換血”為這家知名餐企未來的發展蒙上極大不確定性。
而另一件引發餐飲人高度關注的行業大事件,則跟著名快餐品牌和合谷有關。
和合谷被PUMA供應商“理文手袋”收購60%的股權,作價超過1.17億元。而理文手袋的控股方正是聯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資,理文手袋也是在不久前剛剛迎來創始團隊的退出和弘毅團隊的進駐。
中國快餐行業又一標桿忍痛“賣身”,餐飲品牌創始人功成身退說、餐企“三高一低”轉型困難說和資本方“下很大一盤棋”說等論調眾說紛紜。
回應:看中了資本的“基因”
看上去,這兩家企業的勢頭都不錯。口碑與業績兩旺的優質餐飲品牌,何以轉投資本懷抱?
內參君第一時間連線江邊城外創始人李長江,他對于“集體出走”、獨立上市一一予以回應。
管理層大換血?
這是團隊正常優化升級。美諾作為投資方和股東帶來了規范化管理,讓公司從原本野蠻生長的民企走向正規方向。在這個過程中,進來一些新鮮的血液,排除一些老的血液,這是企業正常新陳代謝和人力資源升級。
管理層“大換血”之說并不屬實,原有核心管理團隊目前仍在江邊城外負責管理工作,并未影響到品牌的發展節奏。
“烤魚第一股”有望出現?
并無獨立上市計劃。江邊城外于2012年引入泰國美諾資本,深耕華北和華東市場,一直保持“烤魚一哥”的江湖地位。引入外資是為了盡快擴大規模,讓品牌管理和運營更加規范。
由于美諾是上市企業,因此江邊城外目前在各方面的操作方式與上市公司相差無幾。但在國內江邊城外不會拆開上市,目前我們和美諾都沒有這個想法。
對于和合谷,比較集中的有兩種說法。
資源整合
和合谷董事長趙申曾表示,選擇弘毅是因為其是中國領先的投資公司,帶有聯想基因,對產業運作和餐飲行業有深刻的認識,可以為公司未來進一步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戰略乃至各種資源支持。
資金承壓
和合谷目前90多家門店中有80家是直營店,運營投入本來較大。而作為發展較早的連鎖快餐品牌,其門店形象遠不及目前各種快餐餐廳時尚,最新的四代店也只是在小規模試點當中。
而且也有消息人士指出,和合谷目前在大興的中央廚房正因為新建機場而面臨拆遷,新中央廚房的地價壓力和配套業務的重建對和合谷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和合谷可以說處于一個資金高度承壓期,要想持續發展需要資本介入。
對于老牌餐企的資本化之路,在中歐餐+心傳工坊課堂上,海底撈聯合創始人施永宏曾說過一段話,頗有代表性。
他說,海底撈最開始的觀念比較傳統,認為不缺錢為什么要上市。但是到了現在這個開放的時代,是一個需要資源整合的時代。“我們需要進入資本市場,尋找更多的資源做更多的整合,把整個生態鏈或者產業鏈更多地整合起來,然后讓更多的客戶黏住我們這個企業。”
而在內參君看來,對于餐企來說,資本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將決定其在未來行業的“階級地位”。
猜想:你以為有錢任性,人家下一步看三步
盡管“管理層集體出走”被視為美諾正式接手江邊城外的信號,但在江邊城外創始人李長江看來,企業跟美諾的合作在經歷了之前較為艱難的磨合期后,目前雙方對于江邊城外未來的發展規劃意見比較統一。
事實上,泰國美諾集團并不同于基金類的資本,它們在餐飲、酒店等領域的經營性更強,更懂餐飲業。
透過與外資的合作,我們可以看到江邊城外在國外的擴張提速。
6月,江邊城外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家海外門店,而且運營超乎預期,就得益于美諾新加坡分公司的鼎力支持。
借助美諾在全球范圍的資源和運作,江邊城外目前還準備在臺灣開設新店,并計劃逐步增加海外門店的數量。
而有著聯想背景的弘毅投資間接控股和合谷,則被外界認為是在下“很大一盤棋”。此次收購和合谷,也可能和弘毅投資更大的餐飲業布局有關。
早在2014年,弘毅以9億英鎊(約95.5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并購了英國連鎖餐飲品牌PizzaExpress;同年,弘毅成立弘記餐飲管理集團,關注大眾化中式快餐及類快餐業態,目前有權金城韓國燒烤、權味石鍋拌飯兩個餐飲品牌。
有媒體曾經指出,體量龐大的中式快餐沒有獨角獸品牌最大的制約因素在于中餐很難標準化,100家門店之后支撐更大體量店鋪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體系、職業經理人團隊和信息化系統的投入,而大部分中式快餐顯然不具備駕馭這種量級品牌的能力。

趙令歡
弘毅投資總裁暨新任理文手袋總裁趙令歡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弘毅動手收購餐飲品牌,選擇的是較實在的中低端品牌,并且“不僅要收,還要馬上去管”,期望用零散的中餐品牌打造一個餐飲服務集團,計劃在餐飲行業投資100億元人民幣。
鄭剛
弘記餐飲CEO鄭剛也曾表示,計劃通過外沿并購和內生增長的途徑,通過連鎖經營、多品牌發展的戰略,建設中國最大的中式餐飲管理集團。
由此看出,資本方的餐飲布局并不是有錢的任性為之,而是下一步看三步,對未來收益信心滿滿。
部分內容整合自:36氪、北京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