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地方菜怎么做出“高級感”?這家高復購餐廳有個新思路|內參探店

    地方菜怎么做出“高級感”?這家高復購餐廳有個新思路|內參探店
    小鴨子
    經營干貨
    2019-04-27
    6.5萬


    除了滿滿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地方菜還有別的打開方式嗎?

    最近內參君發現一家云南菜餐廳,沒有汽鍋雞、不走民族風,但照樣吸引了一批云南菜忠實顧客,他們做對了哪些事?


    餐飲老板內參 小鴨子 /文 



    為什么把云南菜做成這樣

    還能得到消費者認可?


    水泥色地面、大理石桌面、黑鋼玻璃吊燈,黛青、臟粉的大色塊墻面,播放著山間殘云的整墻LED屏——走進這家店,你很難一眼辨認出這是一家云南餐廳。


    ◎ 大色塊墻面 | 內參實拍


    在北京,云南菜火熱過,主打“民俗化”、“符號化”、“異域風情”,力求在北京開出個小云南,同質化嚴重。


    2014、2015年,消費升級征兆出現,一小部分云南餐廳開始“去符號化”,重新研究消費者需求——半山腰就是其中一個。


    這家餐廳位于芳草地一層,開業兩年,面積300㎡,客單價200元,是大眾點評云南菜熱榜、Timeout 餐廳大賞的常勝者。而“網紅店”,則是消費者常給它打上的標簽。


    它是一家“非典型”云南菜,沒有常規印象中的云南特色,打開菜單,看不到像汽鍋雞、菠蘿飯等“特色名菜”。


    但仔細一看,菜品又確實帶著“云南血統”,比如諾鄧火腿炒干奶漿菌,諾鄧火腿、奶漿菌都是云南特產,看大眾點評上的評價,可以發現來店里吃飯的“云南回頭客”很多。



    而且,很多顧客對他們“不走民族風”的做法也比較贊同,美團點評上的口味、環境、服務分也都在9分上下。


    半山腰是如何確定如今的風格,并得到客群認可的呢?內參君嘗試給這家店的定位做了一個復盤——



    做差異化定位的第一步

    先找到目標消費者


    差異化,本質上還是在談“找到消費者”、“挖掘消費者需求”、“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找到并滿足別家不能滿足的需求,就是這家店的差異化


    半山腰要找什么樣的消費者?30~40歲,生活進入平穩期,有一定物質基礎,對生活、食物品質有一定要求的人群。



    至于為什么要選擇這樣或那樣的目標客群,則通常與創始人背景有關。


    作為餐廳老板,張本盛身上有很多可以解讀的標簽:“北大”、“80后”、“大理人”、“咨詢跨界”等,他的個人特質,也決定了半山腰可以定位在“中高端云南菜”。




    什么樣的差異化

    能和目標客群有更好的銜接度


    下一個問題便是,這群消費者,想在一家“中高端云南菜”餐廳得到什么特別的東西?這關系到老板對消費者、對餐廳、對云南菜的理解。


    從需求金字塔來看,這波消費者,不止渴望吃飽,還渴望安全感、歸屬感、尊重等情感滿足——換句話說,他們需要更好的體驗。


    ◎ 馬斯洛需求理論 | 圖自網絡




    在張本盛看來,“吃飯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一線城市,餐廳應該是一個“第三空間”,而非一個“景點”,恰好整個云南菜品類“景點化”都比較嚴重,差異化便在這里——重新定義連接云南與北京的第三空間。


    在這個空間里,消費者真正渴望的體驗是什么?“純凈感”,是半山腰給出的答案。


    “純凈感”不是孔雀舞、少數民族文化,在云南,它是指天很藍,水很綠,空氣清新,在餐廳則需要更具象的表現形式——比如大色塊的墻面、結實的餐桌、更原生態的食物等。


    ◎ 餐廳內部 | 內參實拍


    墻面


    色彩,是呈現純凈感的很好方式。開業前,半山腰團隊曾去云南采風,拍攝了大量當地的山色、水色、食材。帶回北京后,他們將這些照片疊加在一起,從中選出了最容易出現、最能代表云南的顏色——


    黛青代表無量山,也代表正餐;烘焙室外墻刷成了櫻花粉,代表云南冬季的櫻花海,也代表甜點。


    ◎ 甜品出餐口 | 內參實拍


    餐桌


    半山腰的桌形,在云南很常見,當地使用的藤編或竹編桌子,也會有“腰身”,可那是純粹云南的東西。


    張本盛認為,需要重新設計,讓它跟都市有更好的鏈接,于是保留了桌子的形狀,但使用了大理石作為桌面,“30~40歲的人,他需要這種踏實、真實的材質”。


    水杯


    水杯是餐廳的標配,這里使用的玻璃水杯,杯壁較厚,形狀圓滑,不透明,有一種古拙感,這也是“純凈感”的一部分。在他看來,“云南的東西,它有質感,但不是特別精細,不像日本的東西,有一種質樸的粗糙感。”


    ◎ 桌子&杯子 | 圖自大眾點評


    從“純凈感”出發,完成方方面面的選擇、設置,便有了半山腰差異化的雛形。


    “不僅云南餐廳,很多餐廳所謂的差異化,人們只會進一次或者兩次,沒有意義。你的差異化,一定要建立在和你的目標客群有更好的銜接度上



    將差異化落地

    最終靠的還是商業邏輯


    邏輯化,是張本盛作為老板最大的特點,也是他將“差異化”落地的方式。


    他的經歷讓他習慣做計劃,將大量的運營工作前置,比如開店前,他吃遍了北京的云南菜,列出詳盡的分析表。


    分析餐廳流水時,他可以細到每個小時,以精準判斷餐廳可能存在的問題:


    有段時間,他發現下午5:30~ 6:30的流水總是低于6:30~7:30,據此判斷客人們都不住在附近,需要搭乘 30~60 分鐘的交通工具來用餐。


    但對于餐廳而言,應該牢牢把握附近三公里內的客源——由此,他將“加大社區營銷力度”,放入了餐廳下個月的工作計劃。


    在后廚管理上,張本盛重新歸置了冰柜擺放的位置、方式,要求每個廚師做完預處理后,為其貼上標簽,寫明:時間、食材名稱、由誰經手,按照時間順序從外到內擺放,同時要能迅速畫出食材分布圖。


    這樣尋找食材消耗的時間降低到最小,食材的新鮮度也能得到有效保證。


    這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前廳后廚的梳理,前后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慢慢形成了一套高效的SOP。


    ◎ 半山腰的門頭外觀 | 內參實拍


    同樣,邏輯化梳理也可以放在產品上。


    半山腰整體口味偏淡,吃不到云南那種“穿透性的辣味”。


    可是,“云南的辣,是結合著每天喝很多茶而出現的,北京會嗎?不會。”于是張本盛只保留了云南菜的兩個主要特點:


    第一、食材要新鮮;

     

    第二、調味原生態,例如使用果酸而非醋來調味。


    在他看來,菜品研發上,也可以更加系統化。食材特點是什么,湯的濃稠度什么樣,酸度應該到多少,利用多維度的分級拆分菜品,再用邏輯組合食材、調味,用中餐的方式呈現。


    “很多中餐廚師會強調鍋氣,”張本盛說,“但它并不是說你邏輯化了,就沒法帶來這種感受。


    參評:

    在行業產值突破4萬億的今天,部分餐飲老板還是缺少系統性的開店思維。


    在這方面,半山腰是一家”走在前面的餐廳“,它用更為邏輯化的方式,重新思考、打開了云南菜——這樣的思路,不僅云南菜適用,其它品類也是一樣。



    · end ·


    168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