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政文是褚橙營銷的幕后推手。日前受邀在餐議院主辦的“營銷實戰分享課”做分享。
正如蔣政文所說,褚橙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要再打造一個褚橙不太可能。但是通過褚橙營銷的案例剖析可以讓大家找到一些方法,總結出成功營銷的邏輯。
一、營銷之前,先了解產品是什么
營銷之前,先要了解,你的產品在用戶的心里,或者在經營者心里是什么。
2012年接觸到褚橙,我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商品。
褚老具有匠人精神,他在云南紅塔集團的時候提出第一車間的概念——把生產管理,企業管理放在田間地頭。他在種植橙子的時候如法炮制,從而保證產品的標準化程度和口感一致性非常好。
所以2012年在整個農產品里,褚橙是非常適合電商運作的產品。
再者,褚老非常能代表其產品傳遞出的價值,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褚老個人的價值跟產品進行一個鏈接。
產品營銷不是說找一個名人去包裝。這幾年很多人找到我,說給多少錢再包裝一個水果,我都拒絕了,因為再做水果不可能超過褚橙,所以我想換一個更細分的領域,打造卷福小龍蝦。
二、餐飲營銷要充分運用社會化傳播風口
2012年以前,中國經濟就是標王經濟。企業找一個有影響力的代言人,花巨資到央視投廣告,就很容易成功。
但是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風靡后,輿論變得更開化,價值觀變得更分散,代言人這一招不好使了。(有一種死亡叫“成龍代言”,成龍大哥被稱為史上最衰代言人。)
在這個時代做餐飲,一定要充分利用社會化傳播進行營銷的風口。
1、用數字表達
味覺是食物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很難通過文字很好地傳達。
我們當時就做了開創性的嘗試,提出了24:1黃金甜酸比的概念。這樣的提法首先有利于傳播。
其次,很多人對24:1的概念并不清楚,但是用數字表示,意味著能做到標準化,帶有一定技術性。
此外,大家會覺得這是復合型口味,而不是單一的口味,會好奇,或者想要了解背后的故事。
事后證明,24:1這個傳播非常重要。在互聯網傳播中,大家一定要提煉數字,通過數字讓人記住。
2、選擇傳播路徑
我們對產品的定位已經很清楚后,接下來就是針對用戶群和產品梳理傳播邏輯。
我們當時設定了這么幾個路徑:2012年主要是靠幾個業內大佬,如王石,潘石屹等,在財經圈做了很好的傳播,于是很多企業會把褚橙買來作為禮品送給員工或客戶。2012年整體銷售200噸。
2013年,我們跟褚老簽訂的合同是3000噸,平均每天要賣3000箱。于是我們把目標客戶群從60后、70后向80后明確轉移,所有的傳播圍繞80后來做。
80后如何能對褚老的故事產生共鳴,這是我們營銷中要做的。
3,放棄傳統渠道,50萬元達到千萬元營銷效果
2013年,傳統媒體開始勢微,微博風頭正盛,微信剛剛出現,社會化傳播興起。
再加上我們當時沒有大筆的錢去進行鋪天蓋地地做廣告,于是我們選擇社會化傳播作為主要渠道。
最終,在電商每年營銷費用基本上在上千萬甚至上億的背景下,我們只花了50萬現金和兩三百萬元的橙子。這是做食物最討巧的地方,我們用了很多橙子去置換,去贈嘗。
4,代言人與產品連接
然后就是要從財經類媒體轉向生活方式類媒體,把褚老從財經人物轉化為社會化人物。
確定策略時,我們確定了一個傳橙(諧音“承”)——老一輩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傳承到年輕人的身上,從褚老向中國人延伸這種血脈奮斗不息的火種。
圍繞這些做了一個文案。
第一句話是:褚時健種的冰糖橙——這個品牌最大的亮點是褚老,而不是別的,所以一定要把褚時健的名字告訴大家。很多不了解褚時健的人會想去關心,了解的人則會立刻聯想到產品。
第二句話是: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前半句是他的經歷,后半句是扣到我們的傳播主題上來。然后我們通過數字化的東西,把他的人生經歷和產品做鏈接,做了傳播上最重要的一個工作——把褚老跟他的產品劃上等號。
做到這里,整個褚橙的營銷已經成功大半了。
我們當時提煉了五句話,85年跌宕人生,75歲再次創業。耕耘十載,結出2400畝的成果和24:1的黃金甜酸比。
不知不覺的,用戶跟著我們的節奏,從對褚老人生的關注轉移到他的產品上。
最后,我們針對80后設定了一句話:只有歷經奮斗的果實,才有沁人心脾的甜。這非常符合中國人對成功的定義和價值觀——浪子在逆境中展現自己。
所以我們層層遞進,接下來所有的傳播,跟媒體的互動都圍繞這樣的主題。
三、個性定制化包裝,跟用戶進行第一步連接
1、借鑒無印良品,像數碼產品一樣
包裝的重要性大家現在認可了,我們當時做了一系列的物料。用戶打開包裝,會看到類似于數碼產品那樣的產品手冊。
還有預售卡,這樣操作有兩個好處:一是能變成個人之間的禮品,很容易傳遞和贈送;另外一個是農產品生產周期遠遠大于銷售周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起到延長銷售周期。
我們當時為了更年輕受眾很好溝通,我們的包裝借鑒了無印良品的風格。2013年,用戶購買褚橙,打開后會看到的東西,很像一個數碼產品那樣。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這是最早跟用戶和粉絲進行連接的方式。
2,包裝上的俏皮話,其實有內在邏輯
大家看到有很多產品在包裝上印一些話,我們當時做了十款定制包裝,找了十句網絡上非常有意思的話。
不是說你在包裝上寫一款俏皮的話就能成功,這背后是有邏輯的——10句話代表了10種80后人群:要換工作的,要還房貸的,要見丈母娘的……這樣才能起到比較好的效果。
有幾個例子,比如像“我很好,你也保重”,這個是當時王菲寫給李亞鵬的。結果這款包裝賣得非常好,很多女生買來送給前男友。
然后還有當時跟韓寒做的一個互動。他有一個APP,叫“一個”,solgen是:復雜的世界,一個就夠了。我們做了一個包裝送給他,5公斤的包裝,里面只有一個褚橙。
他覺得很好玩,在微博上曬出來了。除了好玩,其實也在講他自己的產品。
此外,這個案例是我們得知韓寒來北京后,當晚連夜趕制出來的包裝送給他。所以互聯網傳播的機會或者說概念一閃而過,稍縱即逝,快速的反應能力很重要。
隨后還有在蔣方舟發布新書時進行聯合發布,就是買褚橙送書或者買書送褚橙;在韓寒獲得賽車冠軍時讓他對媒體談自己對褚老的看法,引發粉絲關注。
3、若干人組成的矩陣,效果比偶像好
這里想跟大家講的是,分眾的時代,你要找一個所有人都愛的粉絲,已經不存在了。若干個人組成的矩陣,遠遠比大眾偶像形成的效果要好。
例如我們在做褚橙的時候,找了10個80后年輕人,80后向80后(褚老是80多歲的人)致敬,做了一個短片——《成長的力量》,雖然這10個年輕人不是特別知名,但是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圈層,影響力比大眾的影響力要大。
視頻上線后第一周就獲得了500多萬的點擊量,基本上所有的主流視頻網站都做了轉發。
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合作和運作后,我們成功把褚橙從財經圈傳播到文化圈。這把火點燃后,后面就是順勢而為了。很多名人主動參與到這樣一場狂歡。在那個時候,如果不曬一下褚橙,真的是out了。
我們在做褚橙的案例,好商品,好的代言人,好的傳播,你用各種手段把這3個方法用足,任何一個品牌都能獲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