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地產商眼中的餐飲
1,我們現在看餐飲,覺得它越來越重要,它不僅是被認為的傳統的貢獻人氣的部分,尤其是社區型或者比較偏遠的地區,開始是讓這個場子走向穩定的穩定器。
隨著現在餐飲越來越重要,大家看到百貨的餐飲占比也在提高,購物中心的餐飲占比也在提高,后來會成為整個購物中心獲得提升價值的重要發力點。
2,以前大家認為餐飲支付能力差,盡管做餐飲行業很苦,它的租金、人工成本都在增長,但是能做出銷售來,它的支付能力也會跟著提高。
當購物中心需要越來越多的餐飲,社交化的成分越來越重的時候,實際上它的租金支付能力會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往上走,只不過合理的有效面積也是困惑我們的一個問題。
以前,我們認為餐飲一天幾塊錢就可以了,但是做得好的話一定可以做出來,一天一平米十幾塊錢的租金也是有可能的,我們也確實看出來翻臺率一天翻八臺、十臺就可以干得出來。所以,租金貢獻方面,未來也會隨著行業的發展租金支付能力也會提高。
3,社交化的傾向,因為中國人的吃飯和社交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社交化傾向加上購物中心的體驗場所功能的加強,未來會帶動餐飲越來越成為購物中心的核心主業態。
招商人員餐飲招商差異化
品類組合和菜系組合
到底一個購物中心里大概要做多少個餐飲的品類,之前的說法是一店一味、一店一色,希望盡可能增加餐飲的品類豐富度。
當然這里有把握,比如有些在東北,就超喜歡烤肉和火鍋,可能在同一細分品類下,在區分客單價和做菜風格的情況下可以做幾家,但是總體來講第一個是菜系組合和品類組合,原則上盡可能確保豐富。
客單價組合
我們了解到的有個場子就犯了這個問題,可能一個場子做了四五十家餐飲,但是后來出現很奇怪的現象,按理說不缺人,但是最后很多商家經營不太好,什么原因呢?
當時,大家都意識到某個客單價是最合適的,于是絕大多數商家都選擇了這個客單價的價位。在這個方面,如果購物中心不做這個區分,不給他們做引導,商家最后都會選擇同一個客單價,導致同一個客單價出現了傷亡的現象。
所以在客單價的選擇上也是要做組合,可能正態分布最主流的那一段是,但是其他客單價也要做好,形成分布,不要全形成一個。
面積組合
一個購物中心里餐飲的租金,餐飲的商家肯定也對開發商恨得咬牙切齒,租金能低一點最好。開發商會考慮到給你的面積適當的問題,不同的菜系、不同的品類給出不同的面積,這里涉及到面積組合。
我們目前基本做法是,旁邊有購物中心有配套的大的餐飲,可能我們就不做了,如果旁邊沒有的,購物中心會做大型餐飲,會考慮到以婚宴、聚會型的餐飲為主,剩下的可能300到400平米以上的控制在很少的數量,不能太多,剩下的主流的200到400平米會作為主流面積,剩下的還有一些小面積的甜品、水吧、面包房等等,這就涉及到面積組合。
過去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教訓,全是給的大面積商家,尤其是三四線城市或者那個地方比較偏新區,就會出現很典型的問題,開完業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就得重新切鋪,因為當地承受力有限,養不活它。我們大家也有感覺,200到400平米的一個餐飲店大概一天如果沒有兩到三萬的銷售額,可能日子就比較難過。所以面積組合是站在開發商角度、業主角度要考慮的。
時段的組合
正餐時段是相對比較集中的,其實就對購物中心而言是那兩個時段。但是快餐、休閑餐相對的時間就比較靈活。所以如何去平衡時段?比如有的購物中心把所有餐飲幾乎都集中在某些樓層,都會出現某些樓層在某些時段幾乎全是黑的,因為大家覺得不用吃飯就不用上去。
餐飲是三段論,頂層是正餐,中間垂直分布是休閑餐,底層做快餐美食廣場。但是也有的企業是集中放置。在這里我們傾向于有分散,其他樓層的餐飲里盡可能分散一些休閑餐飲和快餐,確保不出現營業時段這個樓層是空的。我們確實看到很多購物中心這么放,放的玩意兒很簡單,別的樓層都很火,這個樓層是黑的,員工趴在桌子上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