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眾籌變眾愁:從死掉的眾籌餐廳中,你能體悟到的人性秘密

    眾籌變眾愁:從死掉的眾籌餐廳中,你能體悟到的人性秘密
    重慶晨報 王
    餐數解讀
    2015-04-19
    2.3萬


    【導語】               

    如果說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那么2014年則可以稱為眾籌元年。零壹財經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全國眾籌平臺數量已達124家,而這一數字在2013年12月時還停留在41家,一年時間增長了2倍。

               


    /u/1007/4baa5b23-56c8-4b4e-a0ca-99a5e31236b4.jpg

    官方定義:眾籌即大眾籌資,是一種利用團購和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可以讓一些小企業、創業者的項目迅速獲得資金支持。


    網絡版本:天冷了,在家里吃火鍋是個不錯的選擇,首先邀請5個人。給第1個打電話:“順路買點菜來,就差蔬菜了。”接著第2個:“順路買點羊肉,就差肉了。” 然后第3個:“順路買點凍豆腐各種丸子啥的,就差這個了。”之后第4個:“就差酒了。”最后第5個:“就差點火鍋底料了”然后,掛電話燒水坐等……


    在重慶,最近1年多內,媒體聚焦下風風光光開起來的眾籌餐館、咖啡館,讓普通人對眾籌的概念從陌生到熟悉。


    不過,“眾人劃槳開大船”這一眾籌模式下催生的門店現狀,或許令人遺憾:一年內倒閉、關門,股東各自散去的占大多數。



    多個發起人事后一聲嘆息:眾籌不是你想玩,就能玩得起的概念


    案例1:49個人的土雞館


    賬薄:總投入30萬,其中,49人以每人3000元眾籌14.7萬


    現狀:一年后,虧損近15萬,由發起人黎強全部承擔


    發起人黎強總結:以后絕不再眾籌了,這種模式不靠譜。失敗原因包括選址不理想、定位不準、產品推廣欠缺,小伙伴們未能做到口口相傳的宣傳效果。參與“眾籌”一定要謹慎,別給了錢就做甩手掌柜,啥事都不做。


    股東不問事 經營一年宣告停業


    黎強的土雞館開在李家沱,面積100多平方米,裝潢算不上豪華,但開業那天,齊刷刷地來了近百人,里面不乏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因為媒體大篇幅的報道,不少人因為黎強的土雞館,首次接觸到了“眾籌”一詞。


    黎強把計劃分解得很簡單,土雞館總投資30萬元,按每份價值3000元的股份,分了100股,他占51份,另外49份出讓。土雞館的經營管理權歸黎強,土雞館的經營、盈利狀況,他每個月向49個股東匯報一次,而且接受監督。掙了錢,年底分紅;虧了,損失由他一人承擔。


    僅3天時間,49個“小伙伴”找到黎強,表示愿意參加,跟他玩這個“游戲”。


    “剛開業時,我去過一兩次,也會發微博讓朋友們去光顧,再后來,工作一忙,也就沒管過土雞館的事。”30歲的郭靜以3000元入伙,她的情況也代表了其他40多人的狀態。


    獨立支撐土雞館的黎強,每天忙得暈頭轉向,生意卻難見起色,“我原本預期的是,這49個人一定會惦記著他有一個土雞館,會幫著宣傳,傳播到他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那么土雞館不愁沒生意。”但現實是,幾乎沒有人關心這個土雞館,“他們不管事,真是來玩的。”


    苦撐了近一年后,2013年12月26日,黎強思考再三,選擇用發微博的方式通知股東,宣布停業,并按照承諾退還了49個股東每人3000元的股份。開業時風風火火的“琢玉土雞館”宣告失敗。



    股東有分歧 服務員不知該聽誰的


    案例2:40個人的火鍋館


    賬薄:投入40萬元,40人眾籌,每人1萬元入伙。


    現狀:半年后,因經營、股東分歧等因素停業,宣告失敗,每人虧損5000元。


    發起人樊學鋒總結:猜疑令合作產生不愉快感;火鍋館選址也有一定問題。‘眾籌’要成功,必須要‘團結’,另外規章制度必須明確。


    就在“很多人土雞館”悄聲結業的5個月后,“很多人火鍋館”又熱熱鬧鬧地開業了。發起人樊學鋒的玩法是,火鍋店投資40萬元,每人1萬元加入,在開業之初,火鍋館就設計有40位股東,分享利潤的同時,共同承擔虧損。


    2014年3月,樊學鋒在微博上發出邀約。微博發出不久,就有200多人想做他的“小伙伴”。最終他確定了40個老板。5月6日,火鍋店正式開張,取名“合眾”。


    按照事先約定,大家出一萬塊,由樊學鋒一個人來經營管理,其余的39個老板沒有經營管理權。不過在運行過程中,股東們想參與經營的不少,“提的意見我沒采納,那完了,意見來了;有人覺得都是出資1萬,憑啥子我說了算。”樊學鋒說,這樣做的后果是,連火鍋店服務員都不知道該聽誰的。


    在正式營業前,股東們選舉了7名代表成立監事會,餐館的經營情況,樊學鋒每個月向監事會匯報一次,接受質疑、監督。但事實是,他的匯報常受到質疑,比如菜買貴了,服務員工資給得太高等,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令他很沮喪。


    去年11月,火鍋館面臨繳納新一期租金,需繼續眾籌資金,此時,各種不滿情緒開始爆發,“小伙伴”們不再相互信任,不愉快的情緒快速蔓延,在一些股東的質疑聲中,樊學鋒交出賬薄,股東推選出“清算小組”,眾人分錢拆伙。



    開咖啡館 主要是為了搭建一個平臺


    案例3:100個人的咖啡館


    賬簿:前期計劃投入100萬元,100人眾籌,每人投資4800元入股


    現狀:已經營一年,微盈利,未按預期分紅,無一股東表示要退出


    發起人@陸駿01總結:眾籌模式下開店,要想成功,小伙伴們一定要志同道合,別太把它當做賺錢的工具。要想做大,制度上必須完善。我們的管理模式是專門建立一個店長管理團隊,其他的股東盡量不要參與到店里的管理。


    開咖啡館 主要是為了搭建一個平臺


    在重慶鮮有的眾籌成功案例中,由@陸駿01和@央央央皮發起的咖啡館,目前已運作近1年,略有盈利,算是運行較為成功的范本。


    陸駿說,2013年8月,兩人商討后分別在微博、微信上發出創業計劃書,邀請98位“小伙伴”一起來完成這個夢想,每人投資4800元。


    這98人所在的平臺各異,嚴格來說他們并不指望開咖啡館掙錢,對于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是這個因眾籌搭建起來的平臺。


    陸駿說,作為發起人,他和央央出資與大家相同,但負責管理經營,前期投入預算是100萬。之所以沒有讓小伙伴們加入經營決策,就是避免人多意見多,影響經營。


    在咖啡館經營之初,大家的思維已很統一:盈利點并不在咖啡,咖啡只是一個媒介。“咖啡館只是一個載體,我們會舉行創業講座,對任何一個創業者來說,咖啡館的100個小伙伴里絕對有可以利用的資源,甚至有可以合作的項目。”一年運作下來,在咖啡館內談成的項目已有好幾個。


    盡管已略有盈利,但均用于咖啡館的后期投入,去年12月31日,是原本約定的分紅日。但發起人表示,暫不分紅,98名小伙伴們表示理解,沒有人提出異議,也無一人提出退股。至于原因,股東們都表示,開咖啡館,就像玩一個集體游戲,讓他們耍得很開心。


    前不久,陸駿又邀約小伙伴在新牌坊開了一家海鮮燒烤,同樣是眾籌,生意不錯。接下來,他們打算在黃水投資一家客棧,合伙開公司做生意。陸駿說,這些“伙伴”,有的是開咖啡館認識的,有的是小伙伴們的小伙伴,正如預期,咖啡館發揮了賣咖啡之外的作用。


    0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