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餐飲老板內參 張鐸
簡陋的白人飯,
在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一股“白人飯”的新潮流。
這一趨勢始于5月下旬的一則視頻,一位歐洲婦女在火車上掏出了她的午餐——只有一袋子生菜和幾片火腿。而在評論區,更多人講述了他們歐美同事也吃著同樣省力的“白人飯”。
白人飯,將食材簡單組合,烹飪方式大多是煮或蒸,甚至是不需要開火過油的生食,精髓在于“生、冷、少”。
兩塊餅干加奶酪塊也叫三明治,胡蘿卜蘸鷹嘴豆醬也是一頓,生吃芹菜、彩椒也能為提供能量。
但在調侃和憐憫過后,一些白領開始對白人飯的態度轉向積極,因為這類餐食很容易準備,吃完也不容易困,還很便宜。
在打工人午飯漸漸成為問題的今天,白人飯,獲得前所未有的追捧。在小紅書,#白人飯 話題獲得了2716.6萬的瀏覽量,#白人飯也是飯 也獲得了1310.2萬瀏覽量。
實際上在去年,年輕人還發明了做飯糊弄學,這一流派深受95后的關注熱捧,手頭能找到的食材,用剪刀靈活的剪斷,和油鹽醬醋一股腦往鍋里放,主打一鍋亂燉,洗一個碗。
做飯糊弄學尚且以中餐為基底,講究葷素搭配,各種調味料的加持,也讓糊弄出來的菜品“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
但如今,“兔子看了都要蹬出去”的白人飯,卻成了“人類文明之光”。
白人飯背后的“摳門”邏輯
白人飯,生命特征維持餐。
有網友表示,白人飯的精髓從來不在于吃什么、好不好吃、健不健康,主打的是一種態度:吃,我不在乎,只要不餓死就行。
但問題是,如果工作占用了做飯的時間和精力,但是為什么不出去吃和點外賣呢?無他,一頓飯的價格逐漸水漲船高,哪怕吃飯是剛需,消費者們也開始變得摳門了。
在日前餓了么舉辦的2023夏季商家大會上,上海連鎖經營協會餐飲委員會會長汪志剛分享了一組數據:2023年,超過70%的年輕人打工人的工作午餐預算為20元以內。而2018年同機構的統計數據,超過60%的樣本給午間工作餐預留的餐標為30-40元。
對于堂食,根據網易數讀統計,在一線城市,老鄉雞、大米先生等五個中式快餐品牌一頓工作餐的平均價格是40元,新一線城市估算價格為35元。
按照一日兩頓、每頓均價40元,比照2022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月收入計算,每月工作餐支出得占據月收入的約三分之一。
而外賣,常規20元的起送門檻+配送費用,如果不使用平臺紅包,隨便點一點就是30元,也落在了20元預算之外。
年輕人或許不在乎吃,但是真的在乎吃背后的成本。
白人飯的流行,對餐飲人來說是一個需要警惕的信號。
比如,20元的餐標顯然是便利店鮮食和成品便當的機會。哪怕是一線城市便利店的盒飯也都能控制在20元以內。便利店一日多餐、隨時用餐的消費場景,也比外賣更加靈活。(推薦閱讀:《“絕不要做快餐!”》)
20元的價格帶也可能是速凍食品和預制菜的機會,10元錢買一袋餃子,煮一包早餐午餐都有了。一些預制菜,微波爐美食叮一下,空氣炸鍋美食180度等待20分鐘,消費者花不了多少時間和功夫,也比白人飯更好吃。
當然應對餐飲弱復蘇和消費分級,以及這種“白人飯”現象,餐飲人也正在積極尋求改變。
一些連鎖餐飲已經開始了降價活動,回歸“主流價格帶”。比如西少爺上線12.9隨心配,小滿手工粉9.9元全包返場,賈國龍中國堡的中國堡系列降至20元以下。(推薦閱讀:《降價潮來襲!大牌餐飲開啟9.9時代。》)
江邊城外創始人孟洪波斷言,“餐飲會走向更明確的消費分級,消費者會找到自認為最極致的性價比,未來做‘人均消費的性價比’是核心。”上海連鎖經營協會餐飲委員會會長汪志剛也給出了“降低成本、做出性價比”的解方。
沒有規模優勢、成本優勢的中小餐飲人,也正在利用一些外賣平臺的產品和補貼,提供更實惠的餐品,來獲得新的增長。
像是在部分城市上線的美團拼好飯、餓了么拼團,通過提升外賣運轉效率來降低成本。就餐節奏相近的用戶拼團下單,騎手集中配送,中小商家集中制作,獲得更多訂單量。
歸根到底,餐飲人要帶著極致的性價比、好產品,好味道向前走。讓天下沒有難吃的“白人飯”。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