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餐飲老板內參 七飯
飆升至60元,
每個貝果都有感人的故事!
網紅風水輪流轉,終于輪到貝果了。最近上海開出了一批頗具特色的貝果店,將貝果直接提升至五六十塊一個。
一家開在上海新天地的紐約貝果博物館,號稱貝果界天花板,開業當天就引來大波追隨者,首日營業10分鐘,就排隊限流了,很多熱門貝果早早售空了。
另一家是名字非常長的Bagels&Schmears Cafe,開在上海的熱門打卡地——田子坊,早上7點開門迎客,一上午人滿為患,中午就售罄了,同樣火爆。
兩家貝果店掀起了魔都的“貝果大戰”,小小的圓圈面包身價倍漲,一時間成了搶手貨,不少貝果店的客單價已經超過了50塊。
這些風頭正勁的貝果店有著相同的打造思路:
1、把店開在城市熱門地段。
兩家貝果店分別選在了上海的新天地與田子坊,既能蹭到熱門打卡地的流量,又能“抬身價”,給品牌增加價值感,畢竟開在新天地的店一般不怎么便宜。
2、復古美式裝修,提供額外的打卡價值,照片拍的“更原汁原味”。
這類貝果店,為凸顯一個正宗,門店多走美式復古路線,最好桌椅都要遠渡重洋,專門從美國中古店淘來的。
3、從12到60元的完整貝果產品線,主打高價值
之前我們印象中的貝果,多是10塊左右,頂多撒點芝麻、添點紅豆,或者加點花生醬等內餡。
這幾家店直接把貝果剖開,把“大魚大肉”添了進去,像漢堡一樣,產品的身價就能直線上漲了。
4、產品賣得好,必須要有好故事!
貝果加進了貴價食材,沒點故事加持,也不敢賣這么貴。
像Bagels&Schmears Cafe,背后的故事是「斯坦福學霸,辭去百萬年薪賣貝果」。
主理人從上海出發,輾轉密西根、斯坦福,在紐約生活了7年,向紐約各路烘焙大神請教后,花了幾十袋面粉,做了四千多只貝果,反復調試后,帶著貝果學成歸來。
所以你吃的貝果,不單單是貝果,是7年紐約生活的深厚沉淀,是那幾十袋面粉的歷練和成本,最后還能得到點贊數很高的朋友圈素材(再也不愁朋友圈只會發“好吃、牛逼”這幾個字了)。
5、來自紐約的正宗貝果
沒想到正不正宗這事,輪到了貝果,幾家店一開,就激發了正宗紐約貝果的大討論。內參君研究了大半天,也沒摸到門道。
有人說紐約貝果表面有不均勻的氣泡,是低溫發酵的產物,會伴隨時間流逝緩慢釋放出香氣,有更多元的層次感。
有人說貝果要外殼脆硬,用手敲還能敲出聲,非常扎實,因此要水煮一下,更有嚼勁。
還有人說,不能肚臍眼塑形,影響發酵后膨大粘連,口感不佳……
無數人說來說去,也沒有紐約貝果協會給出臺個紐約貝果標準,告訴我們啥叫正宗。但各家各戶宣傳的紐約正宗貝果,無疑是“外來和尚好念經”,多加一份價值感。
這幾點,是價值感不斷疊加的過程,列個簡單的公式就是
高價貝果 = 紐約正宗貝果 + 不斷歷練的品牌故事 + 復古美式裝修 + 熱門選址
趁著健康風潮,
貝果早已“入侵”餐飲圈
當高價貝果的故事發生在上海時,似乎一切都合理了,在貝果熱潮之前,是來自銀座的貴價吐司風潮。
在魔都這座魔幻且時尚的城市,人們不斷追逐新鮮、洋氣、新奇的事物,復購的問題也可以暫時拋在腦后,畢竟人流如潮水,來來往往,總有新客要來打卡體驗。
在高價貝果出現前,貝果早已經“入侵”餐飲圈了。Tims天好咖啡、皮爺咖啡、Seesaw、Costa等咖啡品牌,都將咖啡與貝果搭在一起售賣。
隨著健康風潮的興起,大眾印象中低油低糖,耐吃又百搭的貝果,成了烘焙圈新星,引來健身人士的熱捧。
此外,貝果早已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供應鏈很成熟。
1880年代,德裔猶太移民將貝果的制作方法引入紐約,技術革新后,貝果松軟又有嚼勁,很快風靡了歐洲。
在1962年,貝果就在美國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在國內,量販裝的貝果已經到了三五塊一個。
這兩點讓貝果沒經過太多市場教育,就被大家快速接受,成為了很多品牌的拳頭產品。
像主打“咖啡+暖食”的Tims天好咖啡,每兩個月都會推出貝果新品,還有中式風味混搭的“馬蘭頭貝果”這種新奇口味。
2022年全年Tims總計賣出超過950萬個貝果及貝果相關產品,財報中還重點“表揚”了它。
至此我們也發現了貝果的另一種打開方式:與咖啡搭配可以拓寬場景,為消費者提供更完善的早餐、下午茶,甚至是午餐的場景,同時為品牌找到了新的增收渠道,提升了復購率。比如Tims推出了25.9的午餐套餐,包含貝果+飲品,繼續拓寬應用場景。
如今,“網紅”貝果店的排隊人潮已經少了很多。高價與“平民”,貝果走向了兩個極端,但誰會長久地運營下去,只能交給時間。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插圖|代丹
編輯 |雪糕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