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2023中國餐飲生態大會圓滿落幕。大會現場,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CEO秦朝、楊銘宇黃燜雞副總裁李火苗、日本物語集團中國區首席顧問&餐飲精細化運營專家盧南、咕嘟媽咪日料學園理事長劉昊,帶來《中餐出征,瞭望下一個十年》的年度對談。
秦朝:連鎖的終極賽場是效率
綜合經濟大環境、消費力下降、性價比唱主角,眼下餐飲業濃縮成一句話就是“非常內卷”。
從高端餐飲到大眾連鎖、快餐,人均消費普降20%甚至30%似乎已成事實。所有人雖然比以前更努力,但賺取利潤的難度超越疫情前。加上一些成本錯配上漲,整個行業處于內卷、焦慮氛圍中。
我們曾提出來一個概念,叫“行業擠出效應”,整個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導致更多餐飲業以外的行業,如金融行業、教育行業、互聯網行業等大量人才,被跨界進入餐飲行業。
我經常開玩笑說:“很多大廠離職青年、新中產扮演了餐飲接盤俠角色!”,很有可能他們多年的積蓄會梭哈到餐飲業交學費。因為大家都認為餐飲行業門檻低,殊不知推開門才發現還有一個長長的梯子要爬。
大量“小白餐飲創業者”魚貫而入,也會導致行業內卷,“想開店賺錢的人,比想消費花錢的人多”。加上新手進來一通盲目亂打,各種促銷團購、無序價格戰,也會成為行業原有生態的利潤殺手。
所以,我們也把今年定義為:中餐出海新的元年。就是因為國內太卷了,很多優質的品牌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轉移賽場,國內卷不動就去國外卷。
上周帶國內的餐飲老板去日本餐訪,其中有個日本餐飲老板講了一句觀點,我印象深刻:真正的增長是利潤持續增長,而不是單純門店數量膨脹。這幾年,中國很多連鎖品牌短時間沖上千店萬店規模,我們是不是要冷靜反思一下,這到底是增長還是膨脹?
中餐出海有很大機會,同時也需要面臨新的課題研究和抉擇。比如說出海后,你的市場定位是服務海外的中國人,還是當地的外國人,這決定了你是否能進入主流市場。就像是留學生出國留學,你是換了個地方和中國人待在一起,還是選擇融入外國人同吃同住同學習,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我們在日本餐訪過程中,感受到日本餐飲的精細化程度的同時,也感受到那似乎是個更卷的市場。首先日本是長期低增長社會,餐飲投資的回本周期一般3-5年,利潤率比國內更低;許多品類價格比國內還低,比如麥當勞漢堡要比國內低大概20%,星巴克咖啡20多塊錢;在人口紅利早已消失、老齡化已成事實的情況下,很多餐館用人已經極簡化,一個面館2-3人是常態……
所以財經作家吳曉波說:日本餐飲有中國餐飲看得見的未來。
相比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我們至少還只是消費下行、消費分級。
然而隨著中國餐飲連鎖率的不斷提升,性價比、低利潤、高效率是餐飲企業的終極考題。效率是最終的考場。這意味著這個意義的內卷沒有回頭路。
李火苗:餐飲出海,要選擇“全球化”品類
關于未來中餐出海,我們一定要做到的是標準化、精細化和運營專業化,否則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還會存在很大問題。不過,隨著紫燕百味雞、絕味鴨脖和周黑鴨都已出海,中國餐飲未來在全世界市場更具“普遍性”。
當然,餐飲出海,在選擇品類上要選擇最大公約數,選擇能夠“全球化”的品類。
黃燜雞起源于中國魯菜,經過我們進一步優化后變成了今天的黃燜雞米飯。這個品類出現的時間不算長,不像鹵味、餃子、粽子、月餅都有百年歷史。
以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為例,目前有6000多家門店,實際上全國掛著黃燜雞門牌的大概就有5萬家,這幾年黃燜雞品類發展比較快,我們楊銘宇更是對品牌、供應鏈、資金等進行強管控。
楊銘宇黃燜雞在2017年進入美國,從北美市場到日本市場,我們發現黃燜雞在海外市場的接受度非常高。像國內門店面積大約有60平-70平,銷售6個產品;但是在海外,我們門店里只有黃燜雞一道菜品,單店營收反而不錯,在多倫多和加拿大每天有2000美金左右。
其實,從供應鏈上游角度看,雞品類具有全球化特點,黃燜雞米飯標品性強,產品和口味簡單,實際復購率很強。我們說“一道菜、一人食、一個店、6000家”。隨著中國經濟開放和互聯網發展,年輕人的視角、視野和開放度越來越大,更會帶動全球外國人不斷進入中國餐飲上來。
“一道菜”是指品類,“一人食”指消費場景,“一個店”指單店的經營、運營、管理和精準化,“6000家”是需要滿足前三者才可以做成連鎖品牌。品類越少、產品越少,供應鏈極致化和財務精算才可以做得越好。
劉昊:中餐出海,是機遇更是挑戰
我認為,中餐出海有這樣幾個階段。
最早,是部分華僑到海外開中餐店,他們做的模式非常重,客單價很高;九十年代是第二波出海,主要是烤鴨店,中國的傳統餐食走了出去;到現在,出海更突出的是快餐品類。
其實中餐出海的優勢,一方面,是近十年國內餐飲業不斷進步,水平非常高,從產品運營角度來講,和日本同行有一定競爭力;另一方面,是海外華人華僑越來越多,他們在海外對自身規劃發展不一樣,有做加盟或者餐飲新的需求和想法。
在日韓市場,人們對中國印象出現很大變化,傳遞了一個積極信號,就是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越來越好,尤其是19歲到29歲年齡段的年輕人,他們對中國餐飲和中國文化,是平和、平視的接受。
不過,在最近出海的餐飲品牌中,大部分采取與當地華人合作或華人加盟方式來做。我覺得這倒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日本的華人有80萬,美國有100多萬華人,倘若門店就餐以海外華人為主,那可能意味著我們始終沒有進入到國外的主流社會,這對進一步出海有一定瓶頸。
另外,可以把中餐出海分成三大塊市場:餐飲行業發達國家,和中國現在所處相同狀態的國家,以及中國二三十年前狀態的國家。據此,我們的目的、心態和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
發達國家的市場工業高度細分化,比如日本餐飲選擇自己建中央廚房或者成立供應鏈團隊的非常少。上次去日本參訪的鳥貴族公司自己只有一個調料工廠,其他都是合作供應商,因為他們的供應鏈已經高度細分化。
所以,我們進去之后,是不是可以在高度細分化的供應鏈上找準合作伙伴,能夠在商業習慣和價值觀達成高度的合作,我認為這是有非常大挑戰的。
中餐企業出海到發達國家,目的是學習、借鑒和思考,跟主流的公司深度合作。把這些經驗帶回到國內化為己用,也可以帶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中去,拓展更大空間。
無論是日本、美國、新加坡,還是中國臺灣、香港地區,都有很多東西可以參考,可以拿到大陸做進一步適應化,把這套東西下沉。這里的下沉不是三四線城市,可能是“一帶一路”,中國快餐或許在南亞、非洲市場有更大發揮拳腳的空間。
對于一家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保持業績永遠向上走。日本有120多家餐飲連鎖上市企業,占據了日本半壁江山,他們的人財力、產品力和供應鏈做的都很極致。
中國餐飲企業出海能不能賺錢?能!但要注意效率,高效才能走出去。
當你把效率最大化的時候,再去到日本開店就一定會贏。只要你的性價比超越其他品牌,日本人一定吃你的東西。
比如,蘭州拉面近幾年在日本市場興起,短短三年時間開出四五十家店,而蘭州拉面在日本更好的生存下去,主要在于性價比和效率,兩個人就可以開一家,一分鐘就能做出三至五碗,價格和日本拉面幾乎同等,大約800-900日元。
餐飲的未來一定是精細化管理,所謂精細化管理,就是把內控的東西做到極致。
比如,聘用一個員工每小時能夠創造多少營業額,如果這個概念還沒有被扭轉,恐怕你做得再多還是賺不到錢。就像薩莉亞在中國發展二十多年,唯一考核仍然是每人每小時創造的營業額。
日本人力很高,他們餐廳的員工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是1.5萬-1.7萬人民幣,人工成本大概在30%。日本物語集團雖然有2.2萬名員工,其中90%是兼職工。
他們的房租占比不超過10%,食材成本30%左右,加上水電煤和折舊等其他費用,單店獲利在12%到15%之間,因此餐廳需要嚴格管控,以防止賠錢。
在1972年前,日本和我們現在一樣屬于粗獷型發展,直到1972年麥當勞在東京開出首店,才真正打醒了餐飲行業的老板們,原來快餐可以這樣做,快餐可以做連鎖,這時日本人才開始學內控、管理和連鎖化。
中國餐飲高速增長30年,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長,這個數字和日本一模一樣,日本從70年代開始一直增長到1990年,1990年瞬間負增長。那中國餐飲未來會不會負增長?大部分人其實還沒有做好準備。而解決負增長問題,就是要靠自己內控。
8月2日-7日,大魚國際深度參訪營·日本游學2期開啟報名!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秦朝、日本物語集團中國區首席顧問盧南、日本咕嘟媽咪上海社董事總經理劉昊帶隊,一起探索餐飲的精細化管理源頭!
內參每月將在評論區選取兩條“優質評論”,送上我們價值568元的內參重磅《餐飲經營研報》,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每月月底公布獲獎名單及截圖~
編輯 |雪糕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