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60天完成2輪融資的預制菜新星,活不下去了

    60天完成2輪融資的預制菜新星,活不下去了
    餐企老板內參
    熱點透視
    2023-03-14
    2萬


    瀕臨出局!用黑科技改變美食的預制菜新星,難改自己的命運……



    餐企老板內參 余從 | 文



    網店產品下線,官方賬號停更

    融資千萬的網紅預制菜品牌涼了


    網紅預制菜品牌“烹烹袋”近期的“退網操作”吸引了不少人。


    烹烹袋是一個做C端預制菜的年輕品牌,2020年起家。產品主打簡單快捷,把炒飯、意面之類的東西裝到酸奶利樂包一樣的袋子里,吃的時候只用放微波爐里“叮”幾分鐘,撕開袋子就能把“袋”當“碗”直接吃,省去洗碗的工夫。



    這個創新對投資人和消費者都很有吸引力。品牌更是在2021年9月、2022年4月先后完成天使輪融資和近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產品黑椒牛肉意面和甜心小紅薯都達到過10萬份的年銷量,中式面首發上新時預售接近2個月。


    然而,近期有人發現,烹烹袋京東、天貓等多個線上官方店鋪關停,僅剩的“獨苗”微信小程序店也“奄奄一息”。


    小程序首頁掛著“滿199減100”的優惠券和一則公告。公告信息顯示,訂單系統恢復中、目前只服務江浙滬地區、72小時內發貨。


    小程序商品頁左側的分類欄顯示著烹烹袋產品線曾經的光輝,寫著意大利面、中式面、星廚拌飯、饕餮小食、送禮佳品6個類目。現在,6個類目就剩4款產品在售,3款意大利面還剩百來袋的庫存,烤紅薯還有近萬袋的庫存。



    從購買記錄來看,小程序店2023開年后就沒什么進賬。點開購買記錄明細,第一屏就能看到去年12月的購買信息,滯銷嚴重的烤紅薯,今年只賣出去2單。


    品牌新媒體運營的工作人員去年國慶就“下班”了,微信微博小紅書官方賬號的內容都停留在“國慶好吃好玩啟程”的聯名活動上。


    烹烹袋最后的兩場聯名活動


    前幾天,又有一位聲稱參與過烹烹袋項目的人站出來,公開發表了烹烹袋這個明星預制菜品牌敗局的內幕和Ta的感慨。


    “錢沒花在刀刃上”



    “花在刀把上的錢”


    如這位爆料人所言,拿了兩輪融資的烹烹袋,“不缺錢”。


    品牌的宣傳內容處處體現花錢的痕跡——富有設計感的LOGO;多番聯名流量IP;研發技術申請國家專利;進駐全家、胖東來等知名線下零售渠道。



    巨量投入使年輕的烹烹袋快速走紅,業績可觀。據爆料人回顧,首次融資后,烹烹袋遵循高舉高打、快速起量的要求,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烹烹袋保持著環比100%的增速,僅用兩三個月,就達到百萬月銷的好成績。


    名聲是起來了,但錢開始不夠燒了。為了節流,烹烹袋一些員工開始降薪。


    在爆料人看來,烹烹袋產品沒有問題,滿足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三大要求——“美味、便利、便宜”,資金短缺時期,公司應該把有限的錢用在渠道上,想辦法找渠道把產品快速賣出去。而當時烹烹袋的領導層,把錢花在“刀把”上。


    1、過度追求品質,導致性價比降低


    為了把炒飯做得更好吃,烹烹袋把重金投在科研上。“更好吃的炒飯”生產出來了,消費者有沒有感知到“更好吃”還是個問號,分量少了可是實打實的。


    為了應對生產成本上漲,烹烹袋不得不降低單份克重,但即便這樣,每袋生產成本還是得提高將近1元。


    追求品質可能是創始團隊的執念。聯合創始人趙洋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的計算機人機交互專業,他對烹烹袋的暢想是“速凍界的特斯拉”。



    烹烹袋努力錯了方向。首先,國內市場對炒飯的需求是鍋氣。其次,烹烹袋原本的分量對一些人來說就已經太少了,“再炒點菜吧,也沒必要叮個飯,就吃那一個吧,不頂飽”。


    2、花大價錢做沒有實際作用的營銷推廣


    烹烹袋請明星代言、花上百萬重新設計logo。想讓這些動作強力拉動銷量,有這幾個前提。


    • 代言人的粉絲粘性非常強,且代言人與品牌調性、產品內容適配度很高,代言人會主動提及品牌及產品


    • LOGO設計者本身在設計界鼎鼎有名,新LOGO特別好看或者不好看


    • 產品渠道打開、流通順暢,消費者產生購買欲望后,可以輕松買到產品。


    當時的烹烹袋不能滿足以上全部條件,營銷推廣沒有明顯的實際作用。


    最終,這個快速走紅、未來可期的明星品牌因為沒錢快速地倒了。



    袋裝微波預制菜:

    切不中的場景,暢想不到的未來


    烹烹袋的困局,是預制菜賽道中所有新生品牌的困局。


    它試圖切中白領不愿動手做飯、洗碗的需求,研發一個微波叮一下就能吃的東西,免煮免洗,極致懶人化。



    從產品銷量、品牌動向、融資情況來看,袋裝微波預制菜有市場發展空間。


    • 消費者有需求——烹烹袋爆款產品年銷超過10萬份。


    • 投資者也看好——烹烹袋之前有一個叫“叮叮袋”的預制菜品牌拿下青山資本的投資。


    • 預制菜賽道的其他品牌也開始推出這樣的產品——雙匯食品推出啵啵袋、三全食品推出懶人便當……


    但這些不足以撐起一個新品牌在預制菜賽道的長續發展,原因有四:


    首先,市面上已經有多個品牌生產袋裝預制菜,新品牌難以樹立品牌優勢。


    從下面這張表可以看出,想在這個細分品類里說自己很特別還是很難的。烹烹袋所說的“食品黑科技”——那個三層、有迷你高壓鍋效果的高科技包裝袋,其實每個品牌都有。


    這也可以理解,為什么烹烹袋的領導層在資金短缺的時候,還是想要重金做科研。



    其次,烹烹袋一樣的袋裝預制菜并沒有比其他包裝的預制菜有明顯的優勢。


    價格層面沒有突出的優勢;口感方面也沒有驚艷的表現;從方便程度來看,雖然丟進微波爐里的動作可以做到非常絲滑,但到吃的環節,因為作為“碗”的袋子不夠硬挺,吃米飯面條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扒拉到外面,弄臟衣服了,這就讓人有點難受了。


    其三,封控解除后,預制菜的消費場景大幅縮減。


    目前來看,預制菜包括袋裝預制菜真正的使用場景其實還是封控時期。封控解除后,消費者購買食材、外賣非常便利,對預制菜的需求降低。


    最后,缺少上游資源,預制菜的成本及出品難以控制。


    和凍品、餐飲跨界的“大佬”玩家不同,預制菜獨立小品牌在食品生產鏈上所擁有的資源少了不少,沒有“大佬”的議價能力。因此,它們要生產出好產品、尤其是能和成熟大品牌媲美的產品會有一定壓力。


    這種壓力,從跨界大品牌跨界預制菜時、回避生產預制菜本身可以看出。


    瑞幸咖啡前CEO陸正耀在做預制菜時,選擇了做“產品的搬運工”,布置一個售賣預制菜的平臺,不自己做產品。格力集團在涉足預制菜時,董明珠也表示做預制菜生產設備,不做預制菜本身。


    袋裝微波預制菜,有使用場景,有使用需求,但這種需求一定不能由小玩家來滿足。等到“大佬”入局把消費習慣培養起來后,再來分一杯羹,也不遲。




    輪值主編|王盼  視覺|代丹







    餐飲老板內參已同步入駐: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微博、澎拜新聞、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新浪新聞、百度新聞、頂端新聞、鳳凰新聞、界面新聞、搜狐新聞、封面新聞、ZAKER、知乎、支付寶、創業邦、贏商網、虎嗅、36氪、B站、抖音號、虎嗅網、21財經、鈦媒體、東方財富網、聯商網、前瞻網、億歐網、雪球網、投融界、新浪財經、一點資訊、天天快報、UC大魚號、商業新知、360圖書館等近52家媒體平臺,精準瞄向產業相關讀者,并與全國數百家媒體建立緊密連接。



    商務合作: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栗軍 18501115972(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投稿郵箱:
    nctougao@watcn.cn

    3395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