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產業鏈一站式服務平臺-餐飲老板內參【官網】

    200萬+餐飲老板都在關注的餐飲產業鏈平臺;業務涵蓋:媒體傳播、餐飲培訓、餐飲數據研究、餐飲報告出版、餐飲嚴選加盟、餐飲供應商優選、餐飲項目孵化等;獲財經作家吳曉波、源碼資本、美團點評、今日頭條等戰略投資

    奶茶店集體賣咖啡,飲品賽道掀起“下半場爭奪戰”!

    奶茶店集體賣咖啡,飲品賽道掀起“下半場爭奪戰”!
    餐企老板內參
    品類洞察
    2021-11-16
    2.9萬


    茶飲和咖啡的戰爭進入下半場。



    總第 2886 
    餐企老板內參  翟彬 | 文


    奶茶店集體入侵咖啡市場


    當我們想來一杯咖啡提提神的時候,“星巴克們”或許已經不是首選了。


    最近一年里,越來越多的奶茶品牌們開始賣起了咖啡。奈雪的茶和喜茶的菜單里有今夏大熱的“生椰拿鐵”;益禾堂、CoCo入秋后上新了“板栗拿鐵”和添加了百利甜酒的“桂花燕麥拿鐵”;除此之外,一點點、古茗、七分甜等品牌也都推出了具有各家特色的“創意咖啡”。


    “奶茶集體賣咖啡”已經不是單純地“刷刷存在感”,而是實質的對咖啡品牌造成了挑戰。根據美團App,在北京流量排名前五的長楹天街商圈,奈雪的茶和CoCo的“美式咖啡”在外賣上的單量上已經跟瑞幸、Tims和Costa不相上下了。


    奈雪的茶“美式咖啡”的銷量

    僅次于星巴克和Tims排名商圈第三


    奶茶們對于咖啡的“野望”還不止于此:


    ● 蜜雪冰城的子品牌「幸運咖」在去年放開了加盟,繼續深耕下沉市場;

    ● CoCo café在今年4月底已經覆蓋了近3000家門店,加速向“茶+咖”的模式轉型;

    ● 奈雪的茶今年新開的350家店中,絕大多數為“Tea & Coffee”的奈雪PRO店;

    ● 7月份,喜茶投資了國內精品咖啡品牌「Seesaw」,積極布局咖啡賽道……


    “奶茶入侵咖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原本各自安好的奶茶和咖啡,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水火不容”了。



    一邊海水,一邊火焰

    在產品上較勁,在賽道上滲透,“茶咖大戰”一觸即發的背后有兩個深層次的原因:


    站在奶茶的視角:存量博弈,內卷嚴重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2017~2020年,我國新茶飲市場迎來了爆發性增長,收入規模從422億元暴增至831億元;但未來2~3年,新茶飲的增速將階段性放緩,預計回落至10%~15%,高增長時代暫告一段落。


    數據來源:《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


    除了增速預期不佳之外,房租、人工、食材等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極大地限制了行業的發展。在奈雪的茶披露的《2021年第三季度運營情況及盈利預警》中顯示,奈雪第三季度業績在年內首次“由盈轉虧”,利潤的不斷下滑也導致將更多“標準店”轉為面積更小的“PRO店”;而奶茶頂流茶顏悅色也在11月10日官宣“將在長沙臨時關閉了七八十家門店”。


    成本高企、增速放緩,奶茶市場進入到“深度存量博弈”的階段,行業急需找到新的增長點。


    站在咖啡視角看:增速喜人,未來可期


    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數據顯示,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成長,且遠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截止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到1萬億元。


    數據來源:東興證券研究所


    相較于奶茶,“續命能量水”讓咖啡具有更強的“成癮性”和更豐富的“場景”,在過去兩年間咖啡可謂是“錢景一片光明”。


    2021年的前九個月,VC在咖啡市場砸下了超過56億的真金白銀,Manner、Seesaw、M stand、三頓半等品牌紛紛拿到了巨額融資。最有指標性意義的當屬瑞幸,因為財務造假而被迫退市,一度被媒體“看衰”,但咖啡市場的火熱硬是幫助瑞幸“安全著陸”,并在今年二季度“整體盈利”,完成逆襲。



    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火焰,奶茶的焦慮對照咖啡的從容,反差明顯。



    “茶咖大戰”下半場


    人群重合、資本加持、產品日趨同質化,“茶咖大戰”在所難免。但這并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奶茶們表現的更具“侵略性”;而咖啡們雖然處于“守勢”,但卻擁有更多的“后發優勢”。

    兩者在“市場、產品、供應鏈”三個層面互有攻守,競爭也呈現出不同的樣貌。

    Part 1 市場層面:奶茶賣咖啡——“我拿現在賭明天”

    之前媒體上曾有“奶茶與咖啡必有一戰”的觀點,但這個說法其實并不完全準確,因為“茶咖”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著明顯的“錯位競爭”。

    數據來源:2020年新茶飲白皮書&
    2021中國青年咖啡生活消費趨勢洞察

    首先從“空間”上看,咖啡“主攻一二線”,奶茶則在“下沉為王”。

    由于國人對咖啡的飲用習慣尚未形成,導致咖啡的市場滲透率較低,目前主要市場仍以一二線城市為主。以星巴克為例,進入中國已經20年,但門店總數才剛剛突破5000家,且基本以二線以上城市為主;當紅炸子雞Manner的八成門店也都集中在咖啡市場最為成熟的上海。

    短期看,咖啡品牌還都處于“提高連鎖化率和培養消費習慣”的過程中,一二線的市場足夠消化一陣子,因此向下滲透并不是首要目標。

    反觀奶茶市場,除了喜茶、奈雪等少數幾個頭部品牌以外,絕大多數品牌都分散在二線以下的城市。并且受品牌定位、成本結構等因素制約,客單價較低的中腰部品牌很難在競爭激烈、成本高昂的一線城市生存(茶顏悅色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從現階段來看,咖啡和奶茶尚能做到“各自安好”,局部的“擦槍走火”更像是少數頭部品牌之間的“戰略試探”。

    其次從“時間上看”,奶茶們的策略是“用時間換空間”。

    未來隨著咖啡消費的逐漸成熟和市場下沉,廣大二線以下城市勢必將成為咖啡和奶茶爭奪的焦點。跟奶茶相比,咖啡具備更高的“成癮性和復購率”,因此當高性價比的“快咖啡”攻下來的時候,奶茶們說不慌是假的。眼下看到的“奶茶集體賣咖啡”,其實是奶茶在“用時間換空間”,即:與其等待咖啡品牌下場收割,不如搶先培養用戶消費習慣和忠誠度。

    一句話總結:咖啡看中的是“奶茶的現在”,而奶茶瞄準的是“咖啡的未來”。

    Part 2 產品層面:茶咖大戰的下半場——“風味飲品”之爭

    今年初,奈雪憑借一款來自潮汕地區的小眾水果——“油柑”,掀起了夏季的“茶飲創新大戰”,隨后加入戰局的“黃皮、青提等”更是把“季節限定”的水平拉高了幾個檔次。

    4月份,瑞幸上線了“生椰拿鐵”,很快就成為月銷超過1000萬杯的“超級單品”,一舉幫助瑞幸走出“財務泥沼”。

    不論是“霸氣玉油柑”還是“生椰拿鐵”,如今的奶茶和咖啡,早已打破了公眾心里的刻板印象。“茶+咖”和“茶+水果”的搭配絲毫沒有違和感,如果你不是重度的品牌偏好者,幾乎可以“無差別選擇”,因為從風味上看,“咖啡口味的茶”與“加了茶的咖啡”本質區別不大。

    在“創新、融合”的趨勢下,奶茶和咖啡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了,這也造就了一個新物種——“風味飲品”。


    但是看似殊途同歸的背后,奶茶和咖啡卻有著不同的產品邏輯。

    先說奶茶:誠然,行業的嚴重內卷是奶茶向“風味飲品”靠近的主要推手,但“現制茶”或許才是推動“風味飲品”流行的底層邏輯。

    自從進入到“現制茶”的時代,奶茶們就被迫在創新上“一路走到黑”。“茶+水果”、“茶+咖啡”已經沒有什么新鮮感了,“+人參,+糯米、+燴面……”,如今奶茶在創新上變得越來越沒有底線了。“現制茶模型”原本的初衷是通過“茶做基底,水果做小料”,將產品打散并組合化,借此提升客單價,同時又保持新鮮感。而現在卻越走越偏,除了短暫的通過噱頭引流之外,復購率并不高。

    再看咖啡:相比較奶茶對“風味飲品”的被動選擇,咖啡的“奶茶化”更像是有意而為之。

    隨著咖啡市場越來越成熟,咖啡品牌面臨著更為明顯的“消費分級”問題。一方面,“專業咖啡消費人群”的復購率和粘性更高,但消費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工程,急不得;而將咖啡“飲品化”則相對容易,畢竟普通消費者更在意咖啡的風味,而非咖啡豆的產地(有數據顯示,有超過75%的消費者并不清楚阿拉比卡的特點,簡單說就是“喝不出來”)。因此,“改良后”的“果咖和奶茶化咖啡”其實更適合我們的“中國胃”。

    另一方面,“風味咖啡”不完全是與奶茶競爭下的產物,還是中國咖啡從業者的“集體共識”。2021年發布的《上海咖啡消費指數》顯示,上海憑借著6913家咖啡館成為全球咖啡館數量最多的城市,這個數字也預示著中國的咖啡文化已經站在了臨界點上。因此,生長出具有本土style的“中國咖啡”就顯得迫切和順理成章。如今在各大咖啡品牌菜單中,國內原創的Dirty系列已經與意式和美式“三分天下”。“果咖、厚乳、奶茶化”,在經過一番本土化改造后,兼具“甜、鮮、香”風味的“創意咖啡”正在重新定義著“中國咖啡”。


    一句話總結:在“茶咖大戰”的下半場,“風味飲品”將是雙方爭奪的深水區,在產品迭代上,“主動求變”的咖啡,似乎比“被動創新”奶茶更具優勢。

    Part 3 供應鏈層面:咖啡的“反脆弱”VS奶茶的“逆標準化”

    “起勢靠流量,生死供應鏈”,這句話同樣適用于奶茶和咖啡上,但兩者所處的階段和面臨的問題卻不完成相同。

    咖啡——“成長的煩惱”

    從今年年初到現在,雖然阿拉比卡咖啡的期貨價格已經上漲超過50%,但對于咖啡品牌來說,由于原材料在整體成本的占比較低,因此對咖啡品牌來說影響并不大。

    問題出在供應鏈的“安全性”上。與星巴克布局全球的九大咖啡豆種植支持中心相比,不論是瑞幸,還是Manner,只在云南擁有自己上游供應鏈,供應鏈過于單一且脆弱,缺少像星巴克那樣對沖成本風險的能力,未來隨著國際貿易形勢越來越復雜,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也將大大增加。

    不僅基礎原材料有問題,供應鏈的短板還體現在物流上。當一二線城市的門店已經享受到完備且高效的供應鏈服務時,在冷鏈運輸覆蓋不到的大量三四線城市,還在因為沒有鮮牛奶而發愁。

    因此,咖啡品牌的供應鏈問題更多的是來自“高速成長”與“基礎配套不足”之間的矛盾。

    奶茶——“標準化之殤”

    以喜茶、奈雪為代表的新茶飲品牌,很早就開始布局源頭供應鏈,通過收購茶園保證原材料供應的穩定性,因此并不存在如咖啡品牌對于基礎原材料上的“不安全感”。

    奶茶的問題則出在“爆款策略”上。首先,“季節限定”的模式對奶茶供應鏈的靈活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比如喜茶為了保證“持續且穩定”的供給,其爆款多肉葡萄采用的是夏黑與巨峰交替供給;其次,大量的上新對“產品標準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今夏大熱的“油柑”,由于出汁率的不穩定,奈雪的一杯“霸氣玉油柑”要用 66 顆,而深圳的“混果汁”宣稱一杯用 33 顆就可以濃到爆汁……

    圖片來源:奈雪的茶官方微博

    “風味飲品”的非標性帶來的問題還不止于此,奈雪的茶CEO彭心曾表示,由于大量的產品上新,導致流程過于龐雜,因此“記不住SOP”成了門店員工離職率高的原因之一;而因為要使用大量的鮮果,門店在處理腐爛變質的水果和儲存條件上的不規范,也頻頻被媒體曝光。

    一句話總結:咖啡在為高速增長交學費,而奶茶在“逆標準化”的路上越走越遠。


    小結

    根據德勤《2021年中國現磨咖啡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有49%的用戶有消費美式/冷萃的習慣,較3年前增加了25%,咖啡的“成癮性”讓越來越多的都市青年選擇“早 C 晚 A”。

    前段時間“10萬預算回縣城開咖啡館”被熱議的背后, 反映的并不是小鎮青年突然愛喝咖啡了,而是對于咖啡館——這一“社交場景”的巨大需求。

    “成癮性=高復購”,“場景=高粘性”,不管怎么看,咖啡都是一個極佳的品類。只是在路線上,咖啡選擇“做時間的朋友”,而奶茶選擇咖啡做“一輩子的對手”。




    輪值主編|戴麗芬    視覺|張婷婷


    歡迎餐飲老板、業界大咖投稿。

    投稿郵箱:nctougao@watcn.cn




    商務合作:

    真真18037518262(同微信)
    栗軍13718277715(同微信)


    轉載聯系: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1.9萬
    點贊,是給作者最好的鼓勵

    金瓶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