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的湖濱商圈,
微觀的杭州餐飲圈
100萬在杭州開店,先要對杭州餐飲有個大致了解,湖濱商圈絕對是個不錯的觀察樣本。
坐擁西湖這個頂級IP,一年四季,游客不斷。
今年國慶,西湖人流指數大漲228.99%,躍居全國熱門景點前列。在2016-2018,西湖的年客流量一年更比一年高。
湖濱銀泰in77等多商場矩陣,緊鄰龍翔橋地鐵站,距離杭州東站僅有6站,這些強大的因素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湖濱商圈。
雖然近幾年城西、城北、江濱等地,開了很多新商場,有所沖擊和分流,但依舊無法撼動湖濱商圈的絕對地位。
高端餐飲、老字號、游客食街齊聚,商圈內還有4家外婆家、3家綠茶、2家新白鹿、2家弄堂里、2家老頭油爆蝦,分布密集,走哪都能碰上一兩家。
而“杭州百萬開店”的主角多在此處:龍翔橋地鐵站B口,有家專做老底子杭幫菜的好食堂。D1口走500米,是榮鮮面館。
熱鬧的湖濱銀泰in77,吸引著眾多新品牌入駐,大肆擼串便是之一。再往南走一點,便是是涌金廣場,大唐海鮮的新選址。
杭幫菜小館:
忠于品質,才有食客的高忠誠度
好食堂的老板馬坤山,江湖人稱“老馬”。
老馬是個廚師,16歲進后廚,19歲成了年輕的廚師長。上世紀90年代,老馬包廚房,去過北京、上海、天津多地打拼,后轉型成為餐飲老板。
2009年,老馬創立了品牌鑫隆雞爪王,主打爆款單品雞爪。
小店雖小,生意卻很好,一天賣出了七八千個雞爪。趕上熱鬧的美食節,3天能賣出了4萬多個雞爪。
鑫隆雞爪王在杭州遍地開花,一下子開到了七家店,加盟商找上了門求開分店。但一次禽流感的爆發,讓雞鴨類的產品銷量直線下滑。過了半年,慢慢恢復后,第二波禽流感又來了,店徹底倒下了。
單品店抗風險性較差的特性顯現了出來。這之后,他轉換了思路,轉做杭州老味道的好食堂。
2015月6月,第一家好食堂在城西的東山弄社區開業,主打親民的家常菜。
店在東山弄七拐八卦的深巷里,之前開過幾家店,大多出師未捷身先死,沒撐幾個月就關掉了。
別人勸他別接手,老馬倒覺得,這深藏在社區里的店更像個食堂,平易近人接地氣,也有深巷自有好酒香的好意味。
100多平方米的地方,花了30萬改造,就開起來了。第一天營業額大概是600元,一兩周后就做到了兩三千塊。兩個月后,好食堂一下子就傳開了,有吃了又吃的老食客,也有跟著手機指引特意造訪的新食客。
開店即火的背后,還是產品與目標人群的高度匹配。
餐廳所在的東山弄社區是一個大型社區,有72幢居民樓,約7200多的常住人口,還有70多個轄區單位,整體消費水平中等偏上。
老馬把餐館定位在人均消費30元,不做大菜,杭州三十六名菜全不在菜單中,而是用時令食材做家里燒的菜,做出家常味。
食材選擇跟著時令走,不選反季節的,夏天有嫩菱,秋天板栗下來了,就吃板栗,不時不食,不適不食。
食材也多產自杭州周邊,本地絲瓜、萵筍,螺螄、河蚌多來自德清,老馬在周邊還有個小養殖基地,養幾只雞,不用飼料,吃小魚塘里的河蝦長大,一次宰幾只供給店里。
外面的餐飲換了一波又一波,老馬始終堅持,認認真真做杭州傳統味道。
“餐飲圈百花齊放,各種業態中,傳統味道總會占有一席之地,我只要做角落里的那一塊蛋糕,有奔傳統來的人,抓住他們就好了。”
好食堂開了三年,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老客戶。東山弄的店因合約到期關店,學士路的新店同時開業,無縫銜接。
新店有300平方米,100個餐位。房租半年一交,加上一個月押金,差不多18萬,裝修用了60萬,還有其他七七八八的費用,差不多用了100萬。
老店的食客中,70%本地人,年齡都是40歲左右,常帶著父母子女一起來,另外30%客人是游客。新店中游客的比例明顯增加了。
老馬希望,游客們到杭州玩那么幾天, 可以嘗一下老杭州味道。但大部分還是從東山弄那家店追隨過來的老客人。
這種客戶結構也在疫情時顯示出較快的“自愈能力”。
3月28日恢復開業,半個月基本恢復了正常營運,即便沒有西湖景區帶來的強大人流,依舊能靠本地老客人支撐起來。
為了照顧更多城西的老客人,老馬又在東山弄附近的星光城內開了家店——好食堂1987。
看似開在商場里,實則還是個沿街店、路邊店,周邊是眾多辦公樓,辦公人群比較多,跨個馬路就是小區。
這次的店面比較大,上下三層,共1000平,點菜到8點多就停了,食材就這么多,供應不上了。老馬還分出了55平方米做燒烤,叫深夜好食堂,營業到凌晨。
采訪最后,內參君問老馬,會不會進商場,或者把好食堂做成連鎖品牌?
老馬說,商場找我了很多回,但我堅持做路邊店,因為有人間煙火味。商場消費者的年齡結構比較年輕,和我們的客群不太相符。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講究食材的前提下,開太多連鎖店不太現實,野生的魚蝦蟹、好的蔬菜等等,很多食材都無法供應,沒這個量。
好食堂在杭州并非孤例。
重新裝修、開在八卦新村內的德明飯店,招牌菜是鹵大腸,每天要雇了8個工人,一天要洗六七百條大腸;原來在惠民路,元旦前搬到河坊街的福緣居;老店新開,閃現在中山南路的蘭邊碗,主打白鹵大腸、松仁醬丁、臭豆腐肉餅。
餐廳運營者有多忠于品質,就能收獲多高的顧客忠誠度。
這些在杭州扎穩了腳跟的寶藏小館子,憑借著一道道招牌菜和老底子杭州味,贏得美食圈的贊譽,攏了一大批忠實的老顧客,平日里拖家帶口吃上一餐,或者來招待遠客,嘗嘗杭州味。
挑剔的杭州人吃海鮮,
要好品質,更要新奇感
湖濱商圈往南走走,便到了涌金廣場,臨近西湖邊的古城門涌金門。2019年11月,近江海鮮城搬遷至此,帶來了近二十多家海鮮餐廳。
十多年前,杭州人吃海鮮,要開車遠至舟山、寧波,才能一解海鮮之饞。
1996年,龍翔橋的水產市場搬來近江,發展了20多年,近江水產市場成了杭州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據當時的商戶介紹,杭州市90%以上的酒店、賓館、飯店,都是在這里進貨的。
10年后,近江海鮮大排檔應運而生。白天停車的空地,晚上支起棚布,變身大排檔,幾盆海鮮,幾口啤酒,開啟杭州愜意的夜生活。
大唐海鮮的老板唐延勝,是最早進駐近江海鮮大排檔的店主之一。
那時的杭州海鮮餐飲剛起步,食客對海鮮品質的要求并不高,多是凍品。搭個簡單灶臺,小海鮮一炒,只要口味不錯,生意就不會太差。
唐延勝回憶道,那時候租金便宜,想著每天做個千把塊錢就行,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做了十三四年,還引來了中央電視臺的采訪。
2014年,路邊攤進階成“海鮮城”,每家店都配備上了干凈的水箱和整潔的展示臺,還增加了包廂,環境更好了,人流更足了。
2018年12月18日,近江海鮮城結束了最后一天的營業,開始拆遷。
等待新選址的日子里,唐延勝在金鉑灣3樓開了新店。那時周邊還沒有完全開發好,荒涼得很,但他一眼就看中了,“我喜歡環境很好的地方,并且開這家店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
店開在江邊,倚窗遠望,江風習習,江景盡收眼底,因為G20的建設,江對面又有了燈光秀,多了一重風景。
400多平的店面,日租金是4.5元/平米,裝修花了200多萬,加上設備、半年房租(提前一個月交),差不多花了300萬。
搬遷到涌金廣場時,唐延勝選了方方正正的一塊地,約600平方米,投入了480萬,房租和金鉑灣一樣,4.5元/平米/天,不算太貴。
做了十多年海鮮生意,唐延勝有著清晰的思路,“海鮮是只能錦上添花的食材,品質是根本,食材品質不好,做不出好味道”。
保證品質的同時,還要不斷擴充品類,給食客新鮮感。
杭州自駕到舟山,不過三個小時,到舟山吃的海鮮是這些,回杭州也吃這些,怎么能有吸引力。為此,他擴充了貨源地,跑遍中國的海岸線尋找好食材。
回到海鮮原產地,尋找好做法、好吃法,他跑了三趟煙臺,在破舊的小店里吃到了海腸飯,改良成店里的招牌菜。
一份分量十足的海腸撈飯賣158元,起初食客們都覺得不可思議。貴雖貴,但一勺入口,就能吃到海腸獨特的鮮味,老食客被“征服”后,就能傳播出好口碑。
不是跟隨潮流,而是自造潮流。最近店里的新產品是沙蟲。在朋友圈看到了沙蟲這種新食材,唐延勝覺得好奇,第二天就飛海南去了,嘗了一桌沙蟲宴,找到了穩定的貨源,把沙蟲引進來。
雖然現在很多食客還不接受,覺得比較貴,但他并不著急,覺得好東西總會被認可。
幾度調整的涌金廣場,始終都沒火起來,熱度與周邊的湖濱商圈差異巨大。
很多朋友都勸他不要來,但他有信心,因為這幾年積攢下的名氣,加上豐富的海鮮品種和好品質。
但11月開業,只開了兩個月,今年又趕上了疫情。反復的疫情對海鮮餐廳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好在積攢的老客人夠扎實,疫情后,包廂、卡座都能滿位,他還包下了隔壁一家經營不善的餐廳的十多個包廂。
餐廳設計之初,他覺得新店靠近湖濱商圈,消費人群能年輕一點,30歲左右,因此設置了比較多的卡座。但運營一段時間后,他發現消費主力還是40歲的老客人,包廂需求比較大,于是撤掉了6張四人桌,改成大圓桌。
“這次疫情會改變大眾的消費習慣,人們會更傾向于吃有針對性的餐廳,特色餐飲會越來越好。”唐延勝也提到杭州人消費理念很理性,致使很多餐飲品牌都不太愿意來杭州,但同時,杭州人也很瘋狂,吃一碗好面,花個七八十都很正常。
外來品牌進杭州,
開店紅利仍在,差異化是關鍵
杭州是否適合連鎖品牌入駐呢?
一種說法是,很多杭州人消費太理性了,吃了那么多年低客單的餐廳,環境不差,菜品不差,人均高一點的特色餐飲很難破局。
另一種說法則是,別看到杭州遍地開花的外婆家、新白鹿、綠茶等,外地品牌不敢來杭州,其實消費者的選擇比較少,商場品牌重合度太高,他們更希望新品牌入駐,嘗嘗新,外來品牌杭州開新店的紅利還是有的。
2016年創立于上海的潮流串店——大肆擼串?無憂酒肆,跨城發展第一站便是杭州,除了抓住開店紅利外,他們還發現杭州的眾多特別之處:
因阿里巴巴、網易等互聯網巨頭入駐,杭州的電商等互聯網產業發達,整個城市的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據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036.0萬人,比2018年末凈增55.4萬人,仍保持著較大增幅。
杭州還有浙江大學、浙江傳媒學院、下沙大學城等諸多高校。人群層次非常豐富,城市人口活躍度較高。
此外,杭州還是互聯網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大家習慣了使用大眾點評、小紅書尋找資訊,分享生活。這些特征都與餐廳消費人群的用戶習慣比較匹配。
滬杭兩地的較多互動,杭州消費者多多少少能對品牌有所認知,也為跨城拓展提供了一定基礎。
2018年12月,大肆擼串?無憂酒肆在城西的遠洋樂堤港開了??家120平方米的店,以酒肆的概念,打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增加了多款女生可以喝的低度酒,讓年輕人,特別是女孩子,能輕松聚會,暢快聊天,擼串喝酒。
餐廳的菜品風味更偏西北風味,食材上主要是牛羊肉,還加入了新食材如烤牛油、烤牛蛙等,與本地燒烤有一定差異,也因為沒有相似的串店入駐,消費者就沒有先入為主的味覺體驗,在差異性上占得了先機。
初開之時的周末或者跨年時段,能排到七八十桌,又在室外增加了桌椅,空間拓展了,現在仍可以排到二十桌左右。但每年整個營業額還在增長,月營業額會根據季節有所浮動,差的時候能到78、??79萬,好時候能到98萬。
據創始人孫夢鴿介紹,這家店的開店成本在100萬左右,包括了半年房租、1個月押金、裝修費用等。
她也談到,相較于上海,杭州可拓展的空間比較大,潛力也有,杭州店的凈利潤在25%,最高可到30%,上海在20%左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杭州房租比較便宜。
此外,杭州消費者的忠誠度比較高。
上海消費者選擇性比較多,杭州相對少一些,加上杭州很多商業體是社區商業,周邊多是居民區,只要用心做,就會有不錯的復購頻率。像遠洋樂堤港,周邊都是成熟的小區,復購率就很高。
除了抓好復購率,在杭州開店,還要重視社交平臺的互動。
“杭州的女孩子更喜歡社交,??更喜歡在社交媒體上表達自己,因此產品和用餐體驗要更用心一些,不要太糙,不要太潑辣。裝修也不要過于市井氣,因為這城市有太多市井氣的東西。”
9月底,大肆擼串?無憂酒肆在湖濱銀泰in77開了杭州第4家店,殺入競爭異常激烈的湖濱商圈。
開在游人不斷的西湖邊,還有品牌傳播的目的。價格親民的串店,很適合做游客生意,加上產品和大部分人接觸到的串店有差異性,很容易形成記憶點,帶來傳播度,推動日后的品牌拓展。
采訪最后,她提供了一個連鎖品牌拓展的思路:
先要找對標品牌,了解品牌的發展歷程、在哪些商圈開店、商圈熱度、點評數據、??人均、排隊狀況等。同時找到運營者聊天,了解門店運營狀況,哪些門店運營最好,原因是什么,運營較差的原因是什么,再調整自己的開店計劃。
敢入湖濱商圈,也是通過觀察、調研后作出的判斷。口味相似、運營夜宵時段的品牌哥老官已經入駐,營運狀況比較好。付小姐在成都、賢和莊已經漸漸培養起來杭州人吃辣的習慣。
有意識地選好開店地點外,規劃出三個備選方案,根據已有的店鋪模型尋找合適的商鋪。
當初遠洋樂堤港的選址便是這個思路,100~150平左右,可以做夜宵,必須在一樓,更有傳播性。作為涵蓋辦公樓的大型綜合體,和大肆擼串更偏向白領和年輕人的用戶畫像更契合,房租性價也比較高。
開個面館容易?
跟開中餐館沒什么區別!
提到錢江新區,餐飲人用了“魔幻”、“神奇”、“不可思議”來形容,打開大眾點評搜索,你會發現這里遍布人均800元以上的高端餐廳。
2016年9月,錢江新城成為了G20峰會的主會場,10月,市政府搬入。高端商務中心聚集,眾多高端商場開業,此地將有潛力成為杭州頂級商圈。
在這里,拿著100萬開店,似乎不太可行,但內參君依舊找到了幾種可能性。
中午11點左右,錢江路555號日新國際商業中心外,黃黃藍藍的眾多騎手等在門外,負一層的美食廣場正積極備餐,只待不遠處的上班族輕點手指,一鍵即發的外賣鏈條快速啟動。
轉個彎,便是榮鮮面館的另一家店。
老店原先開在近江小區,是個開了20年的路邊店,曾上過央視的美食紀錄片。
據媒體報道,榮鮮面館曾被稱為“杭州每平方米最賺錢的餐飲店”。34平方米的老店,一天要賣230多斤面,“鎮店之寶”酸菜魚片面天天賣到斷貨,每天要用掉250斤黑魚片,一天營業額能做到2萬多元。
此外,老板還有家18平方的餛飩店,一天賣出1000多碗餛飩,營業額可以到8000多元。兩店加起來,面積才到50平,一天營業額接近3萬元。
創造這個銷售記錄的老板叫宋前榮,江湖人稱榮胖子,學的是中醫,在中醫院工作幾年后辭職,在父親開的酒家學廚。幾年后,開了自己的榮鮮小店。
十六七年前,他在一家川菜小店,吃到了一盆風味獨特的酸菜魚,因為學過中醫,發現湯底中加入了中藥。自己便買了40多種中藥材,用了幾百斤黑魚,前后試了三個多月,才調試出獨家的酸菜魚配方。
在當時,酸菜魚品牌還未成為餐飲品牌的發力點,榮鮮面館依靠爆款酸菜魚面走紅,并培養出了穩定的食客。
杭州老面館大多有很強的區域性,老店拆遷后,宋前榮在不遠處開了新店,差不多用了100萬,房租是付6壓2,共40萬,店面為130平方米,裝修花了二三十萬,加上煤氣改造的十五六萬,還有一些其他的費用。
談及經營理念,宋前榮提到要做好產品,做好服務,還要保證食材新鮮。
面館生意不單純依靠周邊上班族,有附近的原住民,還有參加完培訓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帶著一起來吃面,客源多元了,生意才比較穩定。
對于翻臺率,宋前榮也沒有具體的統計,因為大家都是拼桌而坐,四人餐桌,一個人吃面時,旁邊的人可能還在等。
在杭州開個面館,并非易事,“開個面館,跟開個中餐館沒什么區別。”
杭州面館講究一菜一炒,現點現炒,與煮面放澆頭的模式不同,因此等待時間也比較長。內參君在11點10分點單,等了10分鐘左右上了菜,周邊的乘客也沒有很急躁,刷刷手機聊聊天,對一碗好面有足夠的寬容。
杭州雖然是魚米之鄉,卻好吃面。據不完全統計,杭州有2萬多家面館。經營了二十多年的老面館,往往排隊一小時,吃面5分鐘,但每到飯點兒,大家依舊樂此不疲地排隊吃面去。
最近宋前榮在籌備新店,開在銀泰百貨之江店附近,走路約5、6分鐘,租金雖然有點高,但比進商場要劃算一些,還能利用商場的高人流。
前路不明,后有追兵的杭州餐飲圈,競爭異常激烈,消費者理性又挑剔。
帶100萬來杭州開店,沒有什么秘籍和捷徑,要有點真本事,要有差異性,還要不斷創新,這跟開一家好餐廳沒什么差別,只是在兵家必爭的杭州更加重要。
10月13日,中國餐飲創新大會·城市精英峰會(深圳站),餐飲老板內參創始人、CEO秦朝攜“餐飲行業智庫”導師團來襲!內參將對話面包新語,“十萬+制造機”、「進擊波財經」主理人沈帥波,紅荔村腸粉創始人袁錦華,譚廚傳家菜創始人譚子滔,食亨VP謝汝毅,以TED模式開啟“餐飲行業智庫城市巡講”,開門見山,觀點豐富新穎!掃碼即可報名參與:
10月19—21日,餐飲老板內參“大魚游學·走進北京”,將帶領全國餐飲老板,與實力餐飲品牌眉州東坡、西少爺肉夾饃、冰城串吧、微海咨詢、湊湊火鍋的創始人/高管,直面交流分享及門店考察,深入了解當下優秀餐企最新的連鎖管理、供應鏈運營經驗和品牌發展模式。
翁瑞雪 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吶 18842356756(同微信)